五月的田野
文本細讀:這篇課文勾勒了田野美麗的風景,描摹了田間孩子們的快樂,讓我們了解到了農村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濃濃的鄉土氣息。
作者的筆下,五月的田野是自然美的化身。那黃黃的麥子、青青的豆莢、軟軟的泥土、燦爛的陽光,在作者筆下都變得富有靈性而詩意盎然,洋溢著泥土的芬芳。作者描寫了田野中的景色,但景中有情。 “它們甜甜地笑了。”一個“笑”字,表面寫的是麥子和豆莢的快樂,實際上卻更表現了鄉下孩子們的快樂。
作者的筆下,五月的田野是孩子們的樂園。這種“樂”是通過對孩子們的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出來的:光腳走路、吹竹笛、甩柳鞭、攆鴨、趕羊、撒著歡兒地跑。作者還更巧妙地把對農村孩子們的懂事、勤勞的贊美融會其中——“把鴨趕到草蟲最多的地方”,“把羊趕到青草最嫩的地方”,還要“把嫩嫩的青草帶回家給小兔”,他們能夠幫助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并在勞動中找到樂趣。作者簡單地敘述了“野炊”,描述了孩子們吃著簡單的飯菜也覺得“噴香”、“可口”,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們的純樸和對生活的熱愛。
縱觀全文,語言優美、活潑、樸實、簡約。文中大量運用了疊詞,如“青青的”、“黃黃的”、“暖暖的”等等,多用短句,使文章具有了一種音樂之美。
本文的寫作有三個特點:一是田野這個廣闊的背景下,兒童那極純樸、純凈的日子構成本文獨特的意境,田野因孩子們而富有生氣,孩子們因田野而快樂;二是作者只通過田野中有代表性的兩種植物“麥子”和“豆莢”展開全文,描繪出一幅愜意、自由的童年生活圖景,線條簡單,語言凝練;三是情景交融,物隨情移,作者熱愛家鄉,熱愛生活,所以筆端流溢出的都是田野帶給自己的快樂。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碌、削”等7個生字,會正確書寫“舒、柔、甩”等12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感受鄉下孩子們在田野中的快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課文,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情感的共鳴。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鄉下孩子們在田野中的快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課前留意觀察田野的風景。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教師準備:五月田野風景的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教師先板書課題。談話導入:現在正值五月,你眼里五月的田野什么樣?引導學生交流自己對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五月田野的自然景觀。3、師:看過之后,你最想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4、師:美麗神奇的田野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五月的田野,去體驗體驗鄉下孩子的童年吧!
5、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正確,把句子讀通順。
2、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可以抽讀生字卡片,引導學生利用已經熟知的識字方法記住生字。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