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蘇教版第一冊《家》第二課時教學案例及反思
教材分析:
《家》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首兒童詩,主題單純,內容淺顯,語言凝練,韻律和諧,富有兒童情趣,貼近兒童的生活,很受兒童的喜愛。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應把握兒童詩的特點,并以讀貫穿始終,注重學生個性的感知、聯想、體驗等心理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此發展學生語言,啟迪他們的智慧,讓他們的心靈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家》第二課時,我結合詩歌短小精悍這一特點,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與多樣的讀書形式,在讀中想象畫面,讓學生在腦海中浮想與詞句相關的清晰具體的形象,再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展現詩歌語言文字的美。
2、結合有機的想象說話,創編小詩的訓練,進一步悟出“家”的內涵——溫馨、快樂,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愛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目標:
1 、借助于畫面,通過邊讀邊想的方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2 、通過看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祖國”、“樹林”這兩個生詞,理解最后一句話的意思,培養學生 3、能展開合理想像,學會模仿編詩,培養創造力。
4、學會本課2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有感情地朗讀,理解“祖國就是我們的家”的意思。
教學準備:課件、《娃哈哈》歌曲、“學做小詩人”作業紙。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第五課,指板書:《家》。
(出示畫面和詞:藍天、白云、樹林、小鳥、小河、魚兒、泥土、種子)畫面上的這些詞語朋友你還認識嗎?誰來念一念?瞧,一個詞兒就是一幅畫。我們讀的時候要是能邊讀邊想象這樣的畫面,讀出詞的韻味來,這才是最棒的。誰愿意再來試試?我們一起來讀吧!
(剖析: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培養兒童對詞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要使學生像對待音樂那樣對待詞的音響!形象地說,學生應當成為詞的音樂家,珍視詞的正確、純潔和優美。開頭的設計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既是復習生詞,又配以圖畫,讓學生更直觀地在頭腦中再現形象,讀出詞的韻味,從而培養學生的詞感。)
2、 通過過上節課的學習,你能幫他們找到自己的家嗎?(在黑板上貼詞卡)他們都回到了自己的家,真高興呀!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首小詩吧。
二、 理解感悟,指導朗讀
你們想到白云、小鳥、魚兒、種子的家里去看一看嗎?那我們先來讀讀第一句,也就是前四行。聽清老師的要求:這一次讀,小朋友要做到:邊讀邊想。(板書)每讀一行,你的頭腦中就仿佛出現了什么樣的圖畫?帶著這種想像用你的表情你的動作你的聲音,再把句子美美地讀讀。練一練吧!
(剖析: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小學里,你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邊讀邊想象畫面是指導低年級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有效手段。
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別恩研究發現:學生生獲得信息的總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聲調加55%的面部表情。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表情、動作、聲調都體現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及進入課文意境的程度,是一種融會貫通的呈現。引導學生用表情、動作和聲音朗讀的同時,教師也可以從學生朗讀的“聲”和“形”中得到反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