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實錄
學生們恍然大悟,不一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愿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一邊齊聲響亮地喊愿意,一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著鉛筆全神貫注地這里畫畫,那里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也沒有頗費時間的練習題,學生就這么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又如教學《宇宙生命之謎》一課,一上課我就說:“以前我們上課時,總是一個老師教六十八個學生,今天我們換一下,讓你們在座的六十八個老師來教我這一個學生。”學生們都瞪大了眼睛,不解地望著我,以為是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我接著說:“因為同學們都喜歡‘奧特曼’,你們對宇宙中的知識都了解的很多,所以在今天的《宇宙生命之謎》中,我要請教大家一些問題。”小老師們便都想躍躍欲試,想第一個教我這個學生,結果這一節大家都非常認真,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方位參與學習
心理學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我就讓學生自由表演,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表演增強孩子們的心理素質,使之越來越敢于說敢于演,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增強了學生的能力。特別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課前我就布置學生通過網絡、書本查找相關資料,教學時再讓學生拿出筆動手畫一畫,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很快躍于紙上,不需要教師重復強調,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暢所欲言,描繪了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畫面,在做課后的填空時更是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難題。又如《臺灣的蝴蝶谷》一文中,“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一段內容是理解的重點。我事先布置學生在網上查找關于蝴蝶的圖片、以及相關的資料,教學時,我同時播放課件“五彩繽紛的蝴蝶在追逐飛舞”,通過同學之間查找資料的互相交流,達到互相吸收、互相補充、互相糾正。這樣在相同的時間里,學生的發言機會、鍛煉機會就多了,討論出來的問題也就比較完整,比較詳細,不用教師多講,“蝴蝶谷里迷人的景象”學生已經輕而易舉地理解。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三、放飛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自由爭論中學習
記得某位名人說過“沒有爭議,就無法“別同異”、“分是非”、“治曲直”。所以爭議也就成了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事物、新觀點也在不斷涌現,只有通過爭議才能涇渭分明。所以語文課堂爭議的教學價值,也是毋庸質疑的。
如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當學生掌握課文內容,完成學習任務后,我又提出這樣一道思考題:如果月亮轉到了地球和太陽的中間,又會出現什么景象呢?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同時,我做了相關課件的演示,為學生思考提供了直觀、形象的思考依據。又如學習《太陽》一課時,學生通過網絡已經知道太陽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好處,有的學生就會說:“太陽那么好,為什么媽媽還要擦‘防曬霜’?”從而引入更深層次的問題。學了《小猴子下山》,學生們也能爭論:“小猴子選擇大的好的東西,到底對不對”……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種種質疑和爭論,可謂色彩斑斕。這種質疑和爭論,有助于創設和諧的氣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發展的基礎,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更是培育創新精神不可缺少的氛圍。教學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師生雙方以對話、包容、平等的關系相處,積極主動配合,達到和諧、融洽一致,學生才感到心情舒暢,求知欲旺盛,思維也就非常活躍、流暢,學生個體才能敢想、敢問、敢說,學生群體才有“躍躍欲試”的熱烈氣氛,“群體共生效應’才有可能產生。學生的創新欲望就被激活,創新的見解就會不斷涌現出來。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敢于爭論的精神。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爭論”的起點,有了“疑” 而又能獨立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意見,才有了“敢于爭論”的思想基礎。教師對學生的質疑要提倡、鼓勵,使學生逐步做到敢說、愛說,甚至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閱讀教學中要激勵學生“打破砂鍋問到底”,“雞蛋里面挑骨頭”,勇于創新。這樣做不但能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還能讓學生到享受爭論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