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與青草》教學反思
《小河與青草》教學反思
龍瑞小學 林麗奮
《小河與青草》是蘇教版語文第一冊第13課。課文是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小河與青草的對話,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別人身上的長處。課文有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小河邊長滿青青的小草。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講小河與青草的對話。第六自然段講河水流得更歡了,小草長得更綠了。課文配有插圖,形象地描繪了小河與青草的樣子。
我在課堂中做了新的嘗試,根據小小孩愛支的天性,讓學生盡量地活動起來,也就讓思維隨身體動起來。其中有三個片段,我認為教學效果不錯,完全讓讓學生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地探尋知識,攝取養料。
在《小河與青草》的第一段教學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彎彎”、“長滿”“青青的”這些詞呢?我是這樣設計的:我在黑板上出示兩幅畫,一幅畫著一條彎彎的小河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另一幅卻畫著一條筆直的小河,河邊畫了零星的幾棵黃黃的小草。我讓孩子用他們雪亮的眼睛觀察一下,兩幅畫有什么不同。學生一聽,覺得挺好玩的,于是,眼睛都直直的瞪著兩幅圖作對比,馬上,他們就找到了自己滿意的答案,小手舉得高高的要表現自己。他們的答案也實在令你滿意:
生1:我看到了上面這幅圖畫的小河是彎彎的,而下面這幅的小河是直直的。
生2:老師,我看到上面的圖上小河邊長滿了青草,而下面這幅圖的小河邊才長了幾棵小草。
生3:我看到上面的圖那小草是青青的,而下面的小草是黃的。
我根據學生的學習熱情順水推舟:那你們看看課文的哪一個自然段是描寫了上面這幅圖的?學生回答:第一自然段。從學生的回答中我知道他們已經完全掌握了那幾個詞語,不用我再花言語了。
還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理解“清清的河水”怎么變成“渾濁的泥水”?我先出示了清清的河水,再往清水里加入黃泥,用棍子攪拌兩下,瞬時,清清的水就變成了渾濁的泥水了。直觀的教學讓孩子馬上就接受了新知識,認識了新詞語。
課堂上長時間靜靜地坐著,容易使注意力產生疲勞,這時的學生往往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對于這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們來說,“運動”無意是給他們注入一支興奮劑,它能讓學生們的思維重新活躍起來,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地探尋知識,攝取養料。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孩子穿插了一段“自由活動”。就是讓孩子帶上自己預先制作好的頭飾,離開座位去找自己最喜歡的小伙伴扮演小草與小河進行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學生沒有心理壓力,在愉快合作的氣氛中,感受到了謙虛的愉悅,教學重點、難點在不知不覺被突破。這樣,既在活動,又可陶冶學生的性情,發展學生積極的個性。
《小河與青草》教學反思
星期四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人人上好一節課的教學活動。《小河與青草》這篇課文是一則寓言,寓意含蓄。課文以童話的形式,通過小河和青草的對話,描寫出小河水之清、小草色之綠的特點,及小河與青草的相依相存的關系,揭示了自然界中許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從而讓學生領悟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課文中有些詞語和句子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就比較難理解了。比如:“渾濁”一詞,很多孩子提出來不理解,其實這我也早料到了。于是,我給大家演示了一下一杯子清水,一杯子現場放入泥土的水。孩子就很好的理解。我讓孩子在朗讀對話時,戴上頭飾,聲情并茂地去朗讀,激發孩子的朗讀興趣。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形象的解釋要比抽象的解釋強好幾倍。讓學生看一看、比一比親自體會一下,總比老師在課堂上講解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