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手林立到啞然無聲《春筍》研究教學案例的再思考
二、忽略低年級孩子的思維特點。
課堂上,當我說咱們來做個小實驗時,很多孩子的眼睛立刻亮了起來。當我說讓咱們也來當一回小春筍,去沖破泥土時,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躍躍欲試,就連平時不愛回答問題的孩子也把手高高地舉了起來。學生的積極性可謂是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如果說,這也是一項學習任務的話,那它顯然比平時那些單純用語言表達去完成的任務要有意思得多,也簡單得多。應該說,在進行這項設計時,我忽略了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尚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他們更容易被具體的、生動的事物所吸引。低年級孩子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夠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他們首先掌握事物的整體,常常忽略比較精細的部分。如活動的教具、色彩鮮艷的圖畫等新異刺激物,最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并被首先感知。低年級孩子的注意還很不穩定,帶有濃厚的情緒色彩。具體直觀的事物容易引起他們的注意,但任何新異的刺激,也都會分散他們的注意,他們的注意還經常隨情緒的變化而轉移。小實驗這種學習形式生動、有趣,按理來說,它應該能夠起到降低理解難度,幫助學生理解詞語、感受課文形象特點的作用。但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它同時又存在轉移學生注意力的問題。學生更關注的是實驗過程的好玩、有趣,卻忽視了實驗的最終目的。
三、教學手段的選擇和實施要讓師生在教學目標的牽引下進行。
課堂教學是師生圍繞本節課所確定的具有明確指向性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知識的獲得、加工、輸出的動態過程。優化這一目標的過程,是提高課堂教學動態過程,獲得最優化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時,它還能反映教材本質內容的定向信息,提高學生定向思維的能力,使其思維之流始終在定向的河床中行進;可以使語文課堂教學避免盲目性、無中心或多中心,使之成為一個方向感極強的可控過程,從而使語文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美國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他所創立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是一種使教學目標可觀察、可測量的系統化科學理論。布盧姆等人對教學目標編制意義的研究結論認為:編制具體而明確的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1)要求教師十分認真地思考他要幫助學生去實現的變化;(2)幫助教師識別不重要的目標并辨認出遺漏的目標;(3)明確表達的目標能幫助教師確定學生的適當位置;(4)有助于挑選達到這些目標所需的方法、材料與經驗;(5)清晰表述的教學目標提出了評價學生成績的最直接方法;(6)有助于確保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
看來,只有在對教學目標進行全面、客觀、切合實際的定向之后,才可以科學地選擇教學手段。教學目標實施流程中的定標導向環節意在使師生共同認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使師生的教與學按照教學目標的指向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來進行,以有效減少和控制教學過程中的干擾因素和無效勞動。心理學實驗證明,有明確的目標較之無明確的目標,可以節約60%的時間而獲得相同的學習效果。良好的定標導向,還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之前形成正確的學習定勢,激發學生對新學習任務的期待。教學目標只有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才能真正為學生所掌握。正像布盧姆所說:“教學之前向學生展示教學目標,還可以起到先行組織者的作用,幫助學生對比較松散的材料進行組合。”教學目標既是教師教的目標,也是學生學的目標,通過明確教學要達到的目標,師生也就明確了教與學的方向,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開展教學活動,就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