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通用15篇)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1
一堂課的教學就是諸多要素的有機組合體。相同的要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結構,其功能卻不一樣。這就是說,“系統的結構不同,系統的功能也往往不同”。這給我們以啟示:不改變課堂教學的要素,只對這些要素進行科學排列組合,使之成為優化的結構,可以提高教學的整體功能。徐葆瓊老師在這一點上是有她獨到之處的,《稱象》的教學正體現了她這一教學特色。
從這課書的識字教學來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建立生字的音、義、形的統一聯系,但對音、義、形又是分步側重處理的。即,初讀課文時側重字音,理解課文時側重字義,復習鞏固時側重字形。這就改變了過去的“先教字,后閱讀”和識字時音、義、形一次解決的教學結構。這樣處理,體現了寓識字于閱讀教學之中,既分散了識字的難點,又使生字的音、義、形分步得到落實。如教“議論”的“議”。初讀課文時,只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分析課文時,聯系語言環境理解字義,“議論”一詞本來出現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員們議論的具體內容則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學習,學生不僅從具體語言環境里懂得了詞義,還理解了有關句子的意思,同時還朦朧知道了一點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在學完課文后進一步進行基礎訓練時,用“義”和“議”作比較,讓學生有意識地識記字形,并指導書寫。從這一教例我們不難看出,徐老師對閱讀教學中生字的音、義、形的處理以及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聯系都有一個整體考慮、合理安排。這樣的結構,無論是識字還是閱讀,學生學習起來都比較暢通。
從這課書的閱讀教學來看,我認為指導學生學習曹沖所述稱象辦法最能體現徐老師的教學特色。教者先讓學生弄清曹沖說的辦法一共有幾句話;接著引導學生弄清每一句話的意思;再用一組模擬物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演示曹沖所說的方法;學完課文后,教者要學生仿照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幾個詞口述幾句連貫的話。教者對這一部分的教學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從理解的角度來看,曹沖所說的四句話是全文的重點和難點;從表達的角度來看,它是讀寫結合的范例;從年段的訓練重點以及階段的連續性來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這里可以把聽、說、讀、寫的訓練結合起來,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能力因素和動力因素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一句話,抓住它能一舉數得,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教者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把上述諸方面排列組合在一起,并有機地聯系起來,使之相互作用,協調發展,有效地發揮了整體功能。運用之妙,存乎于心。“數得”來自“一舉”,這可貴的一舉,充分體現了教者豐富的教學經驗,高超的教學藝術,獨特的教學風格。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2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當地加上一些詞語,可以把話說得更加具體、形象。
2、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教育學生學習曹沖遇事要動腦筋、想辦法。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教具準備】裝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應的替代物品。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知道怎么稱東西嗎?
chèng
板書“稱”,學生齊讀“稱”。
2、你們見過大象有多大?這么重的大象古時候怎么稱呢?板書“象”,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個古時候稱象的故事。學生齊讀課題。
評:解題著眼于對課文整體內容的了解,相機引導學生理解生字“稱”的字義。
二、初讀課文:
1、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輕聲讀課文。
再指名讀課文。注意給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詞卡片,指名讀、齊讀。
2、學生再自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課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學生回答時,教師相機板書:曹操官員曹沖。
評:初讀課文要求明確:
①識字教學注意字的音、形、義的結合,初讀眼見字形,口讀字音,感知字義,但把重點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讀時了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一件什么事。這樣,既讓學生有較多讀的機會,又突出了讀的層次性。
三、講讀課文:
1、指讀第一自然段,教師簡介曹操,理解“官員”一詞。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⑴ 指名讀、思考
這頭象長得怎么樣?為了稱出這頭大象的重量,官員們想出了哪些辦法?
學生回答大象長得樣子時,結合理解“一堵墻”的意思。
學生回答官員們的稱象方法時,相機板書:“議論”“宰”,并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查字典,說一說“宰”有幾種解釋,結合句子說說在課文里的意思。
比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驟教學:
第一步:引導學生弄清這兩句話的異同點,從而使學生初步了解“到底”一詞的意思。
第二步:從說話語氣角度體會“到底”一詞的含義。先引導標出句子重音和聲調變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評:詞句訓練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宰”的教學突出了培養學生借助字典,聯系具體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能力。句子的訓練,體現了在比較中理解,在朗讀中理解,滲透了理解方法,重視理解能力的培養。
⑵ 曹操聽了官員們的議論態度怎么樣?
比較句子:“曹操聽了搖頭。”
“曹操聽了直搖頭。”
按下列步驟教學:
第一步:找出句子異同點,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示“直搖頭”,進一步體會曹操不同意官員們稱象的笨拙辦法這層意思。
評:用比較和動作直觀的方法,讓學生理解詞語“直搖頭”的意思。對于不同的詞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⑶ 討論:
曹操聽了官員們稱象的方法,為什么直搖頭?
⑷ 朗讀指導
3、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⑴ 指名讀、思考:曹沖想出了一個什么辦法稱象?結果怎樣?
⑵ 學生一句句地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這個辦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師生逐句共同理解。
第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總的寫曹沖有稱象的辦法。)
比較句子:“曹操的兒子曹沖七歲。”
“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
運用前面比較句子的方法,體會“才”強調了曹沖年紀小,但很聰明這層意思。
第二至四句寫的是什么?(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這個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議答:“石頭總重量=大象重量”
學生先一步一步地說,再完整地說一說曹沖稱象的方法。
評: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先讓學生整體了解本段寫的是曹沖想出的稱象辦法,再到部分,逐句理解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然后回到整體,真正理解了曹沖稱象的科學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話時,滲透了句與句間的聯系。
⑶ 實驗演示。兩名學生到講桌前,一人講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數名同學演示。
評:通過直觀實驗,使學生明白裝上石頭船下沉的深淺和大象上船時一樣,大象和石頭的總重量相同。這樣,以船代秤解決了提不動的難題,用石頭代替象,解決了宰象的笨想法。
⑷ 為什么曹操聽了點頭微笑?從哪個詞看出曹沖的辦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讀第五自然段。
⑸ 朗讀指導。
四、課堂作業:
課后第三題,抄寫句子。
評:通過抄寫,加深了對曹沖稱象辦法的印象。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課后作業,既體現了強化教學重點,又減輕了學生課外作業負擔。
第二課時
一、比較曹沖與官員們的稱象方法:
然后再引導思考:年僅七歲的曹沖為什么會想出稱象的好辦法?(稱象的方法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受官員們的啟發: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為零,聚零為整。這是曹沖善于觀察事物,善于動腦思考問題的結果。平時多觀察,多思考,人就會變得聰明起來。
評:通過曹沖與官員們稱象方法的比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認識,又回到了整體。同時,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讀課文:
三、練習復述:
以前后桌四人為一組把這個故事互相講給同學聽。
四、寫字指導:
1、啟發學生想辦法記生字的字形。
⑴ 部首相同:秤 議
稱 論
⑵ 分析結構。
左右結構:砍 石──欠
塊 土──夬
沉 氵──冗
線 纟──戔
上中下結構:量 曰──一──里
⑶ 指導筆順。曹止然
2、抄寫生字詞
評:字形識記是生字教學的難點。在掌握了生字的音、義基礎上,針對本課生字特點運用歸類識字中學到的方法進行識記,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五、作業: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3
《稱象》這篇課文就是讓學生感悟曹沖是個遇事愛動腦筋,能找出解決問題辦法的聰明孩子。這一課,我設計讓學生先默讀課文,在學生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曹操為什么要稱象?官員們用什么辦法來稱象?曹沖用的是什么辦法?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后,老師梳理學生的問題,調整自己的教法,循著學生的問題來安排教學思路,逐個解答問題。
曹沖稱象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我先讓學生找到這一段讀出來,看課件演示,理解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稱象的步驟,進行填空練習,再試著背誦這一段,給學生一個臺階,讓學生再看稱象錄相,做小小解說員,強化理解,通過這幾個環節,學生對這一難點基本上突破了,而且還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背誦能力,增加了課堂的有效性。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4
說教材
課文是一則歷史故事,記敘了曹沖動腦筋想辦法稱出大象體重的故事。全文圍繞“稱象”這一中心,運用渲染烘托,映襯對比的方法記敘了稱象的全過程,表現了曹沖的聰明才智,給人以深刻啟迪。“曹沖稱象”原是一則民間傳說,作者根據這一傳說精心構思,按照“遇難題”、“議辦法”、“點結果”思路展開的,“遇難題”——大象到底有多重;“議辦法”——曹沖顯示才智;“點結果”——石頭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固然稱出了重量。最后的結果點示照應了上文,起到了映襯作用。
說教學目標
1、會13個生字,區別形近字“象、像”、“稱、秤”,練習上下文理解“議論、果然”等詞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所起的作用。
2、.通過官員們的稱象方法和曹沖稱象方法的對比,理解曹沖稱象方法的科學性。悟出故事所蘊含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故事。
4、練學生的求異性思維。
教學重點及難點
聯系上下文理解“議論、果然”等詞的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所起的作用。理解曹沖稱象方法的科學性(課文第3-4自然段)。
說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參與,把握時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挖掘教材內蘊,因勢利導,訓練學生的求異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培養。
說教學方法
自行預習后,本課時雖然是第一節課,可我牢牢圍繞“稱象”主要思路去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學會與老師,文本對話,運用讀讀、想想、議議來反饋問題,培養學生的求異性思維,
說教學過程
一、設計懸念,引入課文
2、看大象圖,揭示課題。(出示圖片。揭示課題)
3、說說看圖、讀題后的感受,……
(從小學生生活走中舉例,設計懸念,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讀文感受,整體把握
1、出示要求:讀準字音,帶著疑問去讀。
2、反饋初次讀文后的感受和收獲。(師隨機板書)
3、說說自己最想學學哪些內容?
4、師導語調控。
(整體把握教材內容,做到將學的東西,心里有底了。)
三、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讀第一自然段。
思考: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2、當時曹操什么心情?誰能試著讀出這種語氣?
過渡:曹操看到的那頭象是什么樣子呢?
四、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思考:這頭大象是什么樣子的?(用……畫出來)
默讀畫……句,這句話是個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說明什么?
2、課文寫的是稱象的事,可為什么介紹這頭大象的樣子呢?
3、誰能試著讀出大象的高大?
4、官員們看著這頭象,發出了議論,議論在課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員們議論什么問題?
6、誰能把議論的語氣讀出來?
過渡:大家都在認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議論,曹操卻提出了問題,官員們是怎樣回答的呢?
五、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員們想出哪幾種稱象方法?用(……)畫出來。
2、曹操聽了他們的話怎么樣子,為什么會這樣?
3、比較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體會直的意思)
4、誰能試著讀讀這段,看誰體會得最好?
指名讀——評議——分角色讀
過渡:曹操聽了官員們的話都不滿意,這時七歲的曹沖站出來說“我有個辦法”?曹沖的稱象的辦法是怎樣的呢?
六、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讀第四自然段
說一說:曹沖所說的辦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還干什么?
2、做實驗突破難點
讓學生一邊說稱象的步驟,老師一邊演示。
然后對學生提出的不懂問題展開討論。
(1)大象上船后,船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為什么沿著水面在,船舷恥面一條線。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裝石頭,為什么要裝到畫線的地方。
(4)再讀這一段,說說曹沖想出的辦法比官員們提辦法好在哪兒?(通過比較,體會曹沖正是從官員人的辦法中得到啟發)。
3、指名朗讀課文,其他民學看插圖。
過渡:曹沖這樣做對嗎?他到底稱出大象的重量沒有?
七、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1、齊讀第五自然段
思考:從這一自然段中,你從哪兒可以看出曹沖稱象的辦法好?
你還從哪個詞當中得知他的辦法好?誰能讀出來?
2、稱象這件事發生在曹沖幾歲時?試比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兒子曹沖七歲
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
八、總結全文
1、我們應該向曹沖學習什么?
2、有語氣地朗讀課文。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5
《稱象》一文記敘的是一個傳說故事。通過兩課時的教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且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詞句的訓練,促進思維發展,體會到小曹沖之所以能想出比官員們更好的辦法,是因為他能注意觀察,善于思考。本文的主要事件是稱大象的重量,關鍵是該怎么稱,重點段是小曹沖想出的好辦法,共4句話,其思維規律是由單向思維變成多向思維。對于教材的處理和教學過程 設計,可以這樣安排:
一、揭題激趣,初讀感知。
《稱象》課題揭示之后,首先應引導學生把題目意思議論清楚。教師提問激趣:象這么重可以稱嗎?這頭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員們想出了什么辦法?他們的辦法好不好?小曹沖用什么辦法稱象?他的辦法好不好?接著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默讀邊用鉛筆畫出生字、新詞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組織學生自讀課文,想一想教師提出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查閱字典,自學生字,再讓學生分段試讀課文。最后進行生字教學。
二、抓住重點,細讀明理。
本文重點是稱大象的重量,關鍵是稱的辦法。小曹沖稱大象的辦法有4句話,是重點部分。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填寫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樣問官員們的?官員們又是怎樣議論的?曹操聽了為什么直搖頭?細讀第4自然段,這段共有幾句話?這幾句話的順序能不能調換?將曹沖稱象的辦法按課文順序讀、說、議、畫。教師可用投影儀放出兩張幻燈片:一張幻燈片是書中的插圖,另一張幻燈片是一幅對照圖:左上角圓圈內畫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線用紅線畫在船舷上,畫面是裝石頭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線上。討論:象的重量稱出來了嗎?為什么可以稱呢?曹操的難題被他才7歲的兒子曹沖解決,你們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讀對比。
自由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沖稱象的辦法與官員們的辦法比一比,哪個辦法好?為什么?熟讀曹沖關于稱象的辦法的4句話,并抄寫這4句話,背誦下來。通讀全文,回顧課題。
四、啟發想象,課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書:曹操官員們曹沖稱—稱大象大秤—→大船(代替)
割塊—→石塊(代替)
1.把曹沖稱象的故事講給他人聽。
2.按板書想一想,平時用代替的工具解決問題的一個例子。組織一堂《動腦筋想出好辦法》的主題班會。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2003-2-15 ]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6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和由這些生字組成的詞語,初步懂得在句子中恰當地加上一些詞語,可以把話說得更加具體、形象。
2.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教育同學學習曹沖遇事要動腦筋、想方法。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會用自身的話講這個故事。
【教具準備】裝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船、玩具泥象、小卵石、秤,或相應的替代物品。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一)同學們,你們知道怎么稱東西嗎?
ch5ng
板書“稱”,同學齊讀“稱”。
(二)你們見過大象有多大?這么重的大象古時候怎么稱呢?板書“象”,今天我們就學習一個古時候稱象的故事。同學齊讀課題。
[評:解題著眼于對課文整體內容的了解,相機引導同學理解生字“稱”的字義。]
二、初讀課文
(一)同學借助拼音自由輕聲讀課文。
再指名讀課文。注意給生字正音,出示生字詞卡片,指名讀、齊讀。
(二)同學再自由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人物,想一想,課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同學回答時,教師相機板書:曹操官員曹沖。
[評:初讀課文要求明確:
①識字教學注意字的音、形、義的結合,初讀眼見字形,口讀字音,感知字義,但把重點放在掌握字音上;
②初讀時了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一件什么事。這樣,既讓同學有較多讀的機會,又突出了讀的層次性。
三、講讀課文
(一)指讀第一自然段,教師簡介曹操,理解“官員”一詞。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指名讀、考慮
這頭象長得怎么樣?為了稱出這頭大象的重量,官員們想出了哪些方法?
同學回答大象長得樣子時,結合理解“一堵墻”的意思。
同學回答官員們的稱象方法時,相機板書:“議論”“宰”,并理解這兩個詞的意思。查字典,說一說“宰”有幾種解釋,結合句子說說在課文里的意思。
比較句子:“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按以下步驟教學:
第一步:引導同學弄清這兩句話的異同點,從而使同學初步了解“到底”一詞的意思。
第二步:從說話語氣角度體會“到底”一詞的含義。先引導標出句子重音和聲調變化:“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再指導朗讀,進一步體會象重量大,急于知道大象有多重。
[評:詞句訓練是閱讀教學的重點,“宰”的教學突出了培養同學借助字典,聯系具體語言環境理解詞語的能力。句子的訓練,體現了在比較中理解,在朗讀中理解,滲透了理解方法,重視理解能力的培養。]
2.曹操聽了官員們的議論態度怎么樣?
比較句子:“曹操聽了搖頭。”
“曹操聽了直搖頭。”
按下列步驟教學:
第一步:找出句子異同點,初步了解“直”的意思。
第二步:引導同學用動作表示“直搖頭”,進一步體會曹操不同意官員們稱象的蠢笨方法這層意思。
[用比較和動作直觀的方法,讓同學理解詞語“直搖頭”的意思。對于不同的詞句,采取了不同的理解方法。]
3.討論:
曹操聽了官員們稱象的方法,為什么直搖頭?
4.朗讀指導
(三)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讀、考慮:曹沖想出了一個什么方法稱象?結果怎樣?
2.同學一句句地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每句話的意思,這個方法每一步都是什么。
師生逐句一起理解。
第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總的寫曹沖有稱象的方法。)
比較句子:“曹操的兒子曹沖七歲。”
“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
運用前面比較句子的方法,體會“才”強調了曹沖年紀小,但很聰明這層意思。
第二至四句寫的是什么?(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這個方法的第一步怎么做?第二、三步怎么做?
第五句:怎么知道大象的重量?議答:“石頭總重量=大象重量”
同學先一步一步地說,再完整地說一說曹沖稱象的方法。
[評: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段。先讓同學整體了解本段寫的是曹沖想出的稱象方法,再到局部,逐句理解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然后回到整體,真正理解了曹沖稱象的科學方法。在逐句理解每句話時,滲透了句與句間的聯系。]
3.實驗演示。兩名同學到講桌前,一人講方法,一人操作。然后再找其余數名同學演示。
[評:通過直觀實驗,使同學明白裝上石頭船下沉的深淺和大象上船時一樣,大象和石頭的總重量相同。這樣,以船代秤解決了提不動的難題,用石頭代替象,解決了宰象的笨想法。]
4.為什么曹操聽了點頭微笑?從哪個詞看出曹沖的方法稱出了大象的重量?(理解“果然”的意思。)指名讀第五自然段。
5.朗讀指導。
四、課堂作業 :
課后第三題,謄寫句子。
[評:通過謄寫,加深了對曹沖稱象方法的印象。課上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課后作業 ,既體現了強化教學重點,又減輕了同學課外作業 負擔。]
第二課時
一、比較曹沖與官員們的稱象方法。
然后再引導考慮:年僅七歲的曹沖為什么會想出稱象的好方法?(稱象的方法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受官員們的啟發:以船代秤,以石代象,化整為零,聚零為整。這是曹沖善于觀察事物,善于動腦考慮問題的結果。平時多觀察,多考慮,人就會變得聰明起來。)
[評:通過曹沖與官員們稱象方法的比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認識,又回到了整體。同時,讓同學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朗讀課文
三、練習復述。
以前后桌四人為一組把這個故事互相講給同學聽。
四、寫字指導。
(一)啟發同學想方法記生字的字形。
1.部首相同。秤議
稱論
2.分析結構。
左右結構:砍石—欠
塊土—夬
沉氵—冗
線纟—戔
上中下結構:量曰—一—里
3.指導筆順。曹止然
(二)謄寫生字詞
[評:字形識記是生字教學的難點。在掌握了生字的音、義基礎上,針對本課生字特點運用歸類識字中學到的方法進行識記,提高了識字教學的效果,使生字的音、形、義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五、作業 。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里人聽。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7
《稱象》第四自然段講曹沖提出稱象的方法,這一段是教學重點。為了突破重點,有些老師在教學時采用實驗法。我在備課過程中,覺得采用實驗法有三點不足之處:(1)制作大象與大船的模型費時費力,若非專業人員制作,效果又大多不理想;(2)大象上船、船身下沉后,沿水面在船舷上畫線這個動作,由于容器體積的局限以及容器內有水,實驗時不容易完成;(3)實驗進行時遠處的學生往往看不清楚。
因此,我制作了一套操作簡便的紙片教具。用硬紙片,剪一頭大象,畫上眼睛、耳朵等;剪一條大船,涂上黃色;剪一塊梯形,畫上灰色石頭。教具的大小以易操作、便觀察為宜。
課前,在大船、水面、大象、石頭等紙片教具的正面貼上透明膠帶。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教師邊分析邊將以上教具逐一貼在黑板上:(1)先貼大船和水面的紙片并讓學生注意船身下沉處。(2)再將大象“趕”到船上,將船身下移至適當位置,并在這一次船身的下沉處畫線。(3)把大象“趕”上岸,將船身上移;再往船上“裝”石頭,將船身下移至畫線處。
此時,讓學生思考石頭的重量與大象的重量的關系。
實踐證明,這一方法比實驗法效果好。◆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8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曹沖稱象的具體方法和步驟。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教育學生學習曹沖平時多觀察,遇事多動腦想辦法。
二、教學重、難點:
以曹沖稱象的過程為重點。啟發學生學習曹沖善于動腦想辦法的精神為難點。
三、教學用具: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小水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塊、小秤。
四、教學過程:
(一)生字偵測,談話導入:
(1)出示卡片,以“瞬間識字法”對上節課所學生字進行鞏固練習。讓學生對個別生字進行組詞,造句。(學生評議訂正)
(2)談話導入:
1、同學們想知道東西有多重怎么辦?(稱)
2、那么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稱呢?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古時候關于稱象的故事。
板書:稱象(書空,強調“象”的寫法)
(3)、課題質疑:針對課題“稱象”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誰稱象?怎樣的象?怎樣稱象?)(在副板上出示問題)
(二)初讀感知:
1、師范讀課文出示要求:
(1)標出自然段
(2)思考質疑問題(多媒體)
2、自由朗讀,分組合作討論,釋疑。
3、引導評議(就問題所涉及的段落進行指名朗讀,加深理解)
(三)精讀感悟:
都有誰想出了稱象的辦法?(小組交流討論,班內交流匯報)
1、官員們(板書)引導學生找出句子,以齊讀的方式分析官員們的辦法。(隨即板書:造大秤、宰大象)體會“有的說……有的說……”的場面,并對這段進行分角色朗讀,感受當時的氣氛,理解詞語“反駁”并造句。
2、博學的官員都不能稱出大象的重量,那么年僅七歲的曹沖呢?
1、生生合作討論稱象的方法,交流匯報。(引導評議)
2、出示課件:演示稱象過程,幫助學生理解稱象的過程。
3、指名朗讀第四自然段,引導學生找出并標注表示稱象先后順序的詞語。(“把……然后……再把……再……”)用順序詞口頭造句,練習學生的口語能力。(板書稱象的過程)
4、結合課件演示及理解稱象過程后,讓學生進行實物操作。(實驗感悟,學生評議)
5、組織復述稱象過程,做評價。
3、對比官員和曹沖稱象辦法的優劣。誰的好?好在哪里?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來?
(曹操:直搖頭,點頭微笑)(板書)齊讀第五自然段
(四)擴展延伸:
1、曹沖比官員的辦法好,說明他是個怎么樣的孩子?(引導總結本文中心:善于觀察,勤于動腦)
2、放到現在你會如何稱大象?(啟發學生從現代社會去思考)
總結:經過本課對曹沖善于觀察勤于動腦去解決稱象問題的學習,教育我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應勤于觀察,積極想象,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
五、板書設計:
稱象
上船畫線
上岸裝石頭沉到線
稱石頭
石頭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9
一、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了解課文的內容,知道稱象的原因。
2、會用“又……又……”和“誰帶著什么人去干什么”的句式。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的內容,知道稱象的原因。
難點:能聯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三、課前準備:
課件或圖片
四、教學過程:
1、談話引入
(1)出示課件:象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對大象的印象。
(2)揭題:稱象
(3)學生質疑:為什么稱象?怎么稱象?稱的結果怎樣?
2、初讀課文
(1)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讀后反饋:你從課文中了解到什么?
(3)師簡介曹沖:曹沖,三國時代魏武帝曹操的兒子,生于公元196年,死于208年,只活了13歲。
3、再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自由讀讀課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
(2)把生字表中自己認為難寫的生字,在桌子上寫一遍。
(3)指名當小老師,給大家聽寫認為最難的幾個生字,并指名板演,校對后,全對的可以給自己加上五角星,錯的及時訂正。
師著重指導:官、搬、微
(4)指導辨析:秤——稱
①比較這組詞有什么不同。(讀音不同:前后鼻音的區別;意思不同:稱東西要用秤。)
②學習生字“秤”。
③完成課堂作業第2題。
(5)詞語質疑,說說能用什么方法來理解?(選擇個別詞語)
四人小組交流——集體交流。
4、學習前兩個自然段,解決為什么稱象的問題
(1)師:有人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得到這頭大象后怎么做?
指名讀句:“曹操很高興,帶著他的`兒子曹沖和官員們一同去看象。”
讓學生知道這句話的句式是:誰帶著什么人去干什么。
(2)師:他們看到了一頭怎樣的大象?自由讀課文,劃出有關的句子。
(3)比較句子:①這頭象又高又大。
②這頭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
A、讀第1句話:這句話完整嗎?
B、既然完整了,課文中的句子后面為什么還加上“身子像堵墻,腿像四根柱子”?
C、指導朗讀:讀出象的高且大。
D、完成課堂作業第3題。
(4)官員們看到這頭象有什么反應?(想像官員們七嘴八舌說話的情景)
(5)官員們會議論些什么呢?
四人小組交流——集體交流
5、師:是誰稱出了大象的體重,他又是用什么方法稱的呢?我們下節可繼續研究。
6、課堂練習
(1)看拼音寫詞語.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兩( )樹 一( )線
五、板書設計:
6、稱象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10
《稱象》一文記敘的是一個傳說故事。通過兩課時的教學,教師不僅要使學生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而且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詞句的訓練,促進思維發展,體會到小曹沖之所以能想出比官員們更好的辦法,是因為他能注意觀察,善于思考。本文的主要事件是稱大象的重量,關鍵是該怎么稱,重點段是小曹沖想出的好辦法,共4句話,其思維規律是由單向思維變成多向思維。對于教材的處理和教學過程 設計,可以這樣安排:
一、揭題激趣,初讀感知。
《稱象》課題揭示之后,首先應引導學生把題目意思議論清楚。教師提問激趣:象這么重可以稱嗎?這頭又高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官員們想出了什么辦法?他們的辦法好不好?小曹沖用什么辦法稱象?他的辦法好不好?接著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默讀邊用鉛筆畫出生字、新詞和不懂的地方。然后組織學生自讀課文,想一想教師提出的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查閱字典,自學生字,再讓學生分段試讀課文。最后進行生字教學。
二、抓住重點,細讀明理。
本文重點是稱大象的重量,關鍵是稱的辦法。小曹沖稱大象的辦法有4句話,是重點部分。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填寫下面的表格:
曹操是怎樣問官員們的?官員們又是怎樣議論的?曹操聽了為什么直搖頭?細讀第4自然段,這段共有幾句話?這幾句話的順序能不能調換?將曹沖稱象的辦法按課文順序讀、說、議、畫。教師可用投影儀放出兩張幻燈片:一張幻燈片是書中的插圖,另一張幻燈片是一幅對照圖:左上角圓圈內畫大象站立的大船,吃水線用紅線畫在船舷上,畫面是裝石頭的同一艘大船,船沉到吃水線上。討論:象的重量稱出來了嗎?為什么可以稱呢?曹操的難題被他才7歲的兒子曹沖解決,你們有什么想法?
三、由果溯因,精讀對比。
自由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一想“照”是什么意思?小曹沖稱象的辦法與官員們的辦法比一比,哪個辦法好?為什么?熟讀曹沖關于稱象的辦法的4句話,并抄寫這4句話,背誦下來。通讀全文,回顧課題。
四、啟發想象,課外延伸。
出示下列板書:曹操 官員們 曹沖稱—稱大象 大秤—→大船(代替)
割塊—→石塊(代替)
1.把曹沖稱象的故事講給他人聽。
2.按板書想一想,平時用代替的工具解決問題的一個例子。組織一堂《動腦筋想出好辦法》的主題班會。
3.造句:有的……有的……也有的……
(何景升)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11
活動目標
通過老師閱讀,理解故事內容,能說出曹沖稱象的辦法好不好,自己還能想出什么辦法來稱象。教育幼兒平時要多觀察事物,遇事要開動腦筋想辦法。
活勸準備:
相關的故事書、圖片,了解在古代量具比較落后,科學不發達。
活動過程
1、老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引導幼兒多想想,多猜猜還有哪些辦法?
師:你們在市場,見過別人稱東西嗎?稱東西為了什么?
[出示課件:大象圖片]那,大家見過有人稱大象嗎?
我們就坐時光機去古代,看看一個叫曹沖的孩子,他是怎么想辦法稱大象的。
2、針對發現的`問題,指名當小老師組織大家交流學習經驗。
3、如果你是曹沖,你會用什么更好的主法來稱大象呢?
4、觀看錄像,了解故事內容。
5、看后問,你們看了錄像有什么想法?你覺得曹沖怎么樣?為什么?
6、小結:
曹沖真聰明,想到了用石頭來稱大象。原來只要肯動腦筋,辦法就能想出來。
活動結束:
我們小朋友平時遇到問題,也要像曹沖一樣動腦箱想辦法,利用身邊的資源解決問題。現在科學發達了,發明了地磅秤、灌包秤、還有汽車衡和地上衡等,它們都直接稱很重很重的東西,現在要稱一只大象可方便了,提醒小朋友在今后要多用腦。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12
【課時目標】
了解稱象的辦法,能正確評價方法的優劣,重點理解曹沖稱象的方法,說清步驟,明白道理。
能進行拓展想像,想出更優的稱象方法。
【課前準備】
玻璃皿、小木船、小象等實驗器具及清水;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齊讀詞語,強調易錯的生字:
官員 秤桿 微笑 稱象 一堵墻 宰割 下沉 搬運 砍樹 (稱 秤)(微)
2、齊讀1、2段,指名說說為什么要稱象。
二、 學習第3、4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3、4自然段,思考:課文共介紹了幾種稱象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誰想出來的?出示表格;指名反饋,填表。
誰稱象的方法結 果官員們砍樹造秤稱象宰割大象曹 沖借用船與石頭來稱 稱 象
2、集體討論:誰的辦法好,誰的辦法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讀讀課文,體會曹操聽了他們稱象的辦法后,截然不同的態度:
曹操聽了直搖頭。
曹操邊聽邊點頭微笑。
3、學習曹沖的辦法:
⑴ 指名朗讀第四自然段,指名反饋。
⑵ 歸納步驟:
趕象上船──→船身畫線──→趕象上岸──→裝石上船──→搬石稱重
⑶ 實驗演示;
⑷ 朗讀體驗;
⑸ 嘗試復述:指名復述――評議――同桌復述
三、學習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讀,了解稱象的結果;
2、評價曹沖,體會“曹沖才7歲。”
四、拓展延伸:
根據當時的條件與環境,你覺得還可以采用什么更妥當的方法來稱象?
五、課堂作業: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13
稱象》教案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見過別人稱東西嗎?
chēn (板書:稱)
生:見過。
師:人們稱一件東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東西有多重。
師:對,想知道那件東西的重量。
liàng (板書:重量)
師:你們看見別人稱大象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古時候稱大象的故事。(板書:象)
“稱象”這一課講的就是這個故事的內容。
〔通過談話,很自然地引出了課題,相機出現了“稱象”、“重量”兩個生字詞,又為學習作了導向。〕
師:課前,同學們讀過課文。現在我請一個同學把課文讀給大家聽聽,希望讀準字音,不加字,不丟字。(被指定的學生讀后,其他同學給他正音。)
〔初讀課文時只要求讀準生字的音,對其義和形不作要求,這符合兒童的閱讀心理。〕
……
師:在看象的時候,曹操為什么要大家想辦法稱象呢?請大家讀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讀后)官員們一邊看一邊議論,不知這頭大象有多重。(板書:議論)
……
師:曹操聽了官員們的議論,便問:“誰有辦法把這頭大象稱一稱?”請你們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學讀這一句。(教師范讀,學生跟著讀,自己讀。)
〔這是稱象的由來,通過反復讀,進行強刺激。〕
師:曹操提出這一問題后,官員們是怎么議論的?(指板書上的“議論”,指導讀官員們說的話)
師:官員們議論的第一種辦法是怎樣的?
生:(略)
師:官員們議論的第二種辦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一塊的再稱。(教師一邊口述這個辦法,一邊板書宰;學生一邊看教師板書,一邊讀“宰”)
師:查過字典的同學說說,“宰”在字典里有幾種解釋?結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塊塊的再稱”想一想,“宰”在這句話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種解釋,在這里是“殺”的意思。
師:官員們議論的第一種辦法行不行?請你們再讀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該用哪一句話來回答?
生:(略)
師:官員們議論的第二種辦法曹操同意嗎?
生:不同意。
師:你們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聽了直搖頭。
師:“直搖頭”是什么意思?誰能邊說邊做動作給大家看。
生:“直搖頭”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搖頭動作)
師:(學著搖了一下頭)這叫直搖頭嗎?誰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搖頭)
師:對,“直搖頭”說是不住地搖頭,表示很不同意。曹操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這也不是好辦法,曹操不同意。
〔“議論”(生字新詞)、“宰”(二類字),“直搖頭”(熟字組成的新詞語)都是讓學生在具體語言環境里來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處。“議論” 出現在第二自然段,卻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員們怎么說、怎么議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的;“宰”是通過查字典,根據語言環境選義項來解決的;“直搖頭”是通過語感和演示來領會的。這就把學習語言、理解內容、體會感情緊密聯系起來了。〕
師:對,官員們提的兩個辦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沖聽了官員們的議論后他怎樣說呢?(指名讀第四自然段)
師:(出示小黑板,上面寫了曹沖說的辦法)曹沖的這個辦法是用幾句話說清楚的?
生:(讀書、畫序號、討論)
xiàn
師:這四句話里的第一句話告訴我們什么?(學生讀第一句,老師板書:上船 畫線)在哪兒畫線?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畫線。(讓一個學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師: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畫線?再仔細讀這一句。
生:(輕聲讀第一句后)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線。(老師讓這個學生一邊說,一邊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畫線)
師:在這兒(指畫線的地方)畫線就是沿著(說重音)水畫畫線。
····
〔“沿著”的意思比較抽象,老師卻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
接著,老師用“沿著水面在船舷上畫線后接著干什么”“在什么情況下停止裝石頭”“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問題,誘導學生讀懂曹沖說的四句話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別板書“上岸”“裝石頭”“沉到線”“稱石頭”“石頭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礎上,老師又用一組模擬物讓學生演示曹沖說的辦法。
師:請同學們一邊讀這四句話(指小黑板)一邊想:你怎樣用這些東西把曹沖說的這個辦法做給大家看。
(學生各自準備后讓一名學生演示。大家讀一句,該生演示這一句的內容)
〔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耳、動眼、動腦,既可檢驗學生是否讀懂課文,又可加深對內容的理解,還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師:同學們,課文里說“石頭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剛才我們的演示沒有稱給你們看。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在課外活動或者在家里,把剛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頭稱一稱,把“大象”稱一稱,看石頭和“大象”是不是同樣重。好嗎?
生:好!
〔這是教學上的幅射,把課堂上的興趣引向課外。〕
……
師:上一節課我們知道了曹沖提出的稱象辦法是用四句話說清楚的。這四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說,連起來說明了一件事。現在我們來學習用這種方法說話。請你們分別用“關”、“灑”、“掃”說幾句話,這幾句話連起來說明一件事。
生:(略)。
師:請同學們根據本課生字的特點想辦法記字形。
生:(先各自想辦法記、再同桌討論,然后站起來發言)
師:出示小黑板,上面寫著:
義——議(議論) 管——官(官員)
槽——曹(曹沖) 錢椣?畫線)
你——稱(稱象) 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 告——造(造秤)
量——重量
請你們用加、減、換偏旁部首的辦法或組詞的辦法記這些生字的音、形、義。
生:(各人再次練習)
例寫才好?
生:(學生練,老師作指導)
點評
一堂課的教學就是諸多要素的有機組合體。相同的要素可以組成不同的結構,其功能卻不一樣。這就是說。“系統的結構不同,系統的功能也往往不同”。這給我們以啟示:不改變課堂教學的要素,只對這些要素進行科學排列組合,使之成為優化的結構,可以提高教學的整體功能。徐葆瓊老師在這一點上是有她獨到之處的,《稱象》的教學正體現了她這一教學特色。
從這課書的識字教學來看,教者十分注意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建立生字的音、義、形的統一聯系,但對音、義、形又是分步側重處理的。即,初讀課文時側重字音,理解課文時側重字義,復習鞏固時側重字形。這就改變了過去的“先教字,后閱讀”和識字時音、義、形一次解決的教學結構。這樣處理,體現了寓識字于閱讀教學之中,既分散了識字的難點,又使生字的音、義、形分步得到落實。如教“議論”的“議”。初讀課文時,只要求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分析課文時,聯系語言環境理解字義,“議論”一詞本來出現在第二自然段,而官員們議論的具體內容則在第三自然段,教者便把二、三兩個自然段結合在一起學習,學生不僅從具體語言環境里懂得了詞義,還理解了有關句子的意思,同時還朦朧知道了一點段與段之間的關系;在學完課文后進一步進行基礎訓練時,用“義”和“議”作比較,讓學生有意識地識記字形,并指導書寫。從這一教例我們不難看出,徐老師對閱讀教學中生字的音、義、形的處理以及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的聯系都有一個整體考慮、合理安排。這樣的結構,無論是識字還是閱讀,學生學習起來都比較暢通。
從這課書的閱讀教學來看,我認為指導學生學習曹沖所述稱象辦法最能體現徐老師的教學特色。教者先讓學生弄清曹沖說的辦法一共有幾句話;接著引導學生弄清每一句話的意思;再用一組模擬物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演示曹沖所說的方法;學完課文后,教者要學生仿照這件事的表述方法,用指定的幾個詞口述幾句連貫的話。教者對這一部分的教學如此安排是有其匠心的。從理解的角度來看,它是讀寫結合的范例;從年段的訓練重點以及階段的連續性來看,它又是典型材料。在這里可以把聽、說、讀、寫的訓練結合起來,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能力因素和動力因素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一句話,抓住它能一舉數得,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效率。教者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把上述諸方面排列組合在一起,并有機地聯系起來,使之相互作用,協調發展,有效地發揮了整體功能。運用之妙,存乎于心。“數得”來自“一舉”,這可貴的一舉,充分體現了教者豐富的教學經驗,高超的教學藝術,獨特的教學風格。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14
一. 看拼音寫詞語.
guān yuán yì lùn chuán xián
( ) ( ) ( )
chèng gǎn zǎi gē yì dǔ qiáng
( ) ( ) ( )
二、選擇帶點字的正確讀音或意思,在括號里畫∨.
1、有的說,得造一桿大枰。
(1)de ( ) (2)dé ( ) (3) děi ( )
2、曹操聽了直搖頭。
(1) 不彎( ) (2) 把彎由的伸開( )
(3) 爽快( ) (4) 一個勁兒地( )
3、曹操的兒子曹沖才七歲。
(1)才氣( ) (2)只有( )
三、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
一( )象 一( )秤 一( )船
四( )柱子 兩( )樹 一( )線
四、比一比,組詞。
官( ) 稱( ) 柱( ) 象( )
宮( ) 秤( ) 住( ) 像( )
優化排列組合 發揮整體功能——《稱象》課堂教學簡評 篇15
一、教材
《曹沖稱象》這篇文章是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經典的歷史故事。講的是曹操的兒子曹沖小時候愛動腦筋想出了秤大象的辦法的故事。全文圍繞“稱象”這一中心,運用渲染烘托、映襯對比的方法記敘了稱象的全過程,表現了曹沖的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膽表達的品質。
二、學情
二年級的學生通過一年多的語文學習已經具有初步理解詞語能力。但曹沖稱象這個歷史故事遠離孩子們生活實際,需要借助多媒體的圖片和動畫等幫助理解。
三、教學目標
遵循二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語文新課程標準,我主要圍繞以下兩個教學目標來展開教學: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到底”、“才”等重點詞語表達的意思。重點學習第四自然段,通過朗讀、交流、看動畫、結合課后題等多種手段,根據步驟,用上表示順序地詞語,能說出曹沖稱象的過程。
2、討論交流“為什么曹沖稱象的辦法好”,感受曹沖的聰明才智,學習曹沖善于觀察,樂于動腦,大膽表達的品質。
四、本課的教學重點
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曹沖稱象的過程。同時,會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曹沖稱象的過程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五、在課堂的教與學中,我采用了如下幾種方法:
1、圖文結合法。
借助多媒體,出示大象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想象說話。此外,在學習重點段時,通過演示圖,讓學生能根據提示完整的講出曹沖稱象的過程。
2、自讀提示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在本課教學中,我設計了兩處自學提示,讓學生有目的地自主學習,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讀書技巧,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3、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法
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在本課中應用了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如,看圖想象說話、按要求回答問題、重點句的朗讀、邏輯思考表達、用詞造句等方式。
六、教學過程
本篇文章的授課教學,我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溫故而知新
學生復習鞏固生字詞以及量詞的使用,夯實基礎知識。教師書寫課題,學生齊讀課題。瀏覽課文,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從而導入文本。(此環節用時4分鐘)
(二)接著明確學習目標(不讀ppt)
先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就好像行駛在大海里的一條船,知道自己的方向。(用時1分鐘)
(三)第三環節,精讀感悟。
(1)出示大象的圖片,請孩子們迅速找出文中描寫大象樣子的句子。
通過多媒體圖片的直觀比較,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使學生明確,大象的確又高又大呀!增加了稱重的難度。再通過提問,引出句子“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大屏幕上出示兩個句子,一個沒有“到底”一詞,一個有“到底”一詞,讓學生通過自讀和評價讀,體會有“到底”這個詞更能說明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再順水推舟,讓學生用“到底”一詞說句子,以讀促悟,以說促悟。
(2)下一步出示自學提示:
學法,被喻為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有目的的自主學習。這一環節要求學生默讀或小聲讀課文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線畫出官員們想的辦法,用橫線畫出曹沖想的辦法,在讀一讀,評一評官員們的做法。預設學生會從麻煩、浪費樹木、曹操聽了直搖頭等方面說出官員們的做法不可行,體會曹操的不滿意。孩子們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分角色朗讀,在這一過程中,指導學生讀好人物語氣。讀曹沖的話,要讀的自信,胸有成竹。官員在討論稱象的辦法時,要讀好對話中的問句。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誰有那么大的力氣提得起這桿大秤呢?”這句話既是問句,又是長句,先指導學生讀好停頓,在讀出反問的語氣,語調上揚。
(3)小組討論。接下來是小組任務,討論:
曹沖的辦法需要幾個步驟?結合課后第一題,將曹沖想出的辦法與官員的辦法作比較,為什么曹沖的辦法更好?曹沖的辦法好在哪里?
給予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對這個辦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嗎?學生如果不能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引導:為什么要在船舷上劃線呢?石頭為什么要裝到船下沉的地方為止?通過學生提問或是回答問題,讓稱象的辦法邏輯關系更加清晰。結合動畫PPT,完成課后第2題,給內容排序,在借助詞句說說稱象的過程。
這一環節,通過有感情朗讀、做比較、質疑、以及結合PPT動畫、課后題和借助詞句等多種方法,再讓孩子們敘述曹沖稱象的過程,從而解決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4)在曹沖稱象的這一部分敘述后,問一問孩子們,佩服曹沖嗎?為什么?引出“他才七歲”這個句子,運用比較讀,說句子等方法,體會“才”字的作用,突出了曹沖的年齡之小。
(5)課文結束后,讓孩子們說說這節課的收獲,老師總結,我們要學習曹沖這種善于觀察、勤于思考的品質。
板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進入課堂,但是板書在教學中,仍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進入文本開始,我會板書課題,交流到曹沖稱象的過程,概括總結為造秤、秤石,隨機板書,最后升華文本的思想感情,將善于觀察、樂于思考,板書。給學生直觀的信息,留下長久的印象。
七、拓展閱讀
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是不言而喻的,本堂課的拓展內容是《司馬光砸缸》,讓學生了解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而加深對善于觀察、樂于思考這些品質的深化!
八、布置作業
把曹沖稱象的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