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多彩的鄉音
第三課 多彩的鄉音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繼續了解多彩的鄉音,愿意了解我國少數民族民歌及其相關文化,積極參加各項音樂實踐活動。
2、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從語言朗誦中學會 的節奏。學唱民歌《桔梗謠》、《青春舞曲》、《在北京的金山上》,能夠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潑的情緒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能比較和發現不同少數民族民歌的異同,體驗歌舞音樂的特點。
3、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我國常用的彈撥樂器,通過欣賞器樂曲,了解彈撥樂器的性能和特點。
4、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夠學習牧童笛,用正確的方法吹奏高音的“do、re、mi”,通過即興創作練習,提高牧童笛即興演奏的興趣和能力。
(一)學唱《桔梗謠》
1、播放《阿里郎》的視頻或朝鮮族舞蹈,請學生說出這是哪個民族的民歌或舞蹈,師生共同分享對朝鮮族相關文化的認識(參考資料庫)。
2、學唱《桔梗謠》,該音樂輕快明朗,生動地塑造了朝鮮族姑娘勤勞活潑的形象。鑒于時間關系,該曲可作一般性瀏覽曲目。
(二)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學唱《青春舞曲》
1、創設情景,激趣導入:播放歌曲《掀起你的蓋頭來》或《達坂城的姑娘》,優美的音樂,動人的畫面(有條件的話放vcd),使人仿佛置身于歌舞之鄉——新疆[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情境交融,以情誘興,為學好新課做鋪墊],引出學習的課題——“新疆民歌”。
2、感性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新疆之春》,設疑置問:a、 樂曲的音樂風格怎么樣(音調、節奏)?b、樂曲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3、理性欣賞,突出重點。視唱主題(可能的話,手拍節奏型 x x x | x x | 邊為音樂伴奏),復聽音樂,加深對音樂藝術形象和藝術風格的理解,達到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1=d 2/4 《新疆之春》主題
4、“學習新的節奏型”,朗讀教材中的歌謠,學會 節奏型,拍拍、讀讀時可用慢速,4/4拍的感覺來讀,真正掌握了再加快。
5、學唱《青春舞曲》。歌曲的顯著特點是:全曲的節奏輕快、跳躍、充滿活力,具有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和模擬手鼓演奏的風格,曲調上下流動、偶有跳躍,顯得十分歡快、流暢。這首歌的歌詞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現實告訴年輕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復返,有些事物卻是一去不復返的,而人的青春正像那鳥兒一樣,飛去后即不再回來。這首詞雖沒有什么明確的警句格言,但它卻真摯地警示著年輕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時光。
①初步欣賞,請學生們說出這首歌的情緒及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②學唱,變換形式,促進提高。
③創造實踐,播放一段維吾爾族舞蹈,請學生模仿其動作,加上打擊樂器,邊歌邊舞,在律動和創編節奏中感受和體驗新疆民歌的風格特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和音樂感。
④合作,將演唱、打擊樂、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將孩子們的學習推向高潮。
(三)學唱《在北京的金山上》,欣賞藏族《弦子舞曲》。
1、談一談,感受西藏文化。由于每個少數民族生活環境和生活習俗的不同,造就了他們獨特的民族文化。今天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了一段錄像,請同學們來看一看,這是哪個少數民族生活的地方?播放有關藏族相關文化的錄像。師生共享對西藏的認識,可在地圖上找到其位置,了解其地理地貌、風俗習慣等。引出藏族民歌這一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