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第一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表演 歌曲《巴塘連北京》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用優美抒情的情緒演唱《巴塘連北京》,以表達藏族少年兒童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2、情感目標: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本課介紹了藏族的音調風格及其風土人情,以激發我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拓寬我們的音樂文化視野,并收集本地區民族歌舞,舉行各族兒童聯唱實踐活動。
3、能力發展目標:在學唱過程中繼續學習,切分音的另一種形式,以更好地表現該地區的民族音樂風格。
教材分析
歌曲《巴塘連北京》
四川巴塘一帶藏族聚居地區的民歌。歌曲結構十分簡練,曲調短小而又優美,節奏富于舞蹈的律動感,它又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形式,由領舞者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隊前領舞伴奏,男女分成兩個圈,自右向左載歌載舞,故又稱“巴塘弦子”。
歌曲為2/4拍、c宮調式、二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第一樂句的一開始就出現了全曲的最高音,第2小節的跨小節切分音運用使得曲調明亮而又舒展,情緒熱烈。歌詞把東方的彩虹比擬成通向北京的云間金色大路,十分形象生動。第二樂句的句首緊接著第一樂句的尾音,曲調在五度跳進后作了一個旋律波浪形的起伏,好似一條金色的大路逶延伸展,盡情地抒發了藏族人民向往首都北京和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教學重點
用優美抒情的情緒演唱《巴塘連北京》
教學難點
準備唱好切分音節奏。
教學準備
鋼琴、多媒體、本課曲目的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這首歌曲旋律不長,但是由于具有濃厚的藏族民歌的風格,所以在學習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學唱初期用慢速視唱,可以更好的把握旋律的準確性。對切分音的掌握是旋律的難點,所以必須單獨練習。唱好連線,是表現藏族歌曲風格的重要手段。
一、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表演《巴塘連北京》
1.地理地貌知識導入:
青藏高原海撥幾千米,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就在青藏高原。由于山高冰封的時間很長。公路的修筑是非常困難的。每當一地的工路修筑起來當地的人民的心情是非常激動。歌曲《巴塘連北京》正是這樣背景的反映。
2.范唱:有條件的最好結合影視片。邊唱、邊放映藏族人民歌舞畫面,視聽結合,效果更佳。
3.學唱曲調。
(1)教師范唱曲調,并邊唱邊用2/4拍指揮圖式劃拍,做好示范。
(2)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用指揮圖式劃拍,慢速度視唱前6小節。注意唱好連線(連音線、圓滑線)及樂句的完整性。
(3)學生分組視唱后5小節,教師巡視,學生間相互交流學習。
(4)完整地唱好全曲。注意強弱節拍感。
4.復習切分音節奏,找出歌曲中跨小節的切分音。
5.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好全曲。
6.在流暢完整地唱好曲調的基礎上,學唱歌曲是迎刃而解的。注意連線一定要唱好,這是表現藏族歌曲風格的重要手段。
7.表演歌曲,用自制的道具(服飾、哈達等)及藏族基本舞蹈動作邊唱邊演,表達藏族同胞歡樂的情緒。
三、下課
教后記:由于旋律有一定的難度,學習時花了不少的功夫,雖然藏族歌曲的風格大家不是很陌生,但是這首歌曲唱起來卻有些拗口。無論表演形式如何,演唱是基本,也是必須掌握的,所以即使再難,也要先解決演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