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歡樂的村寨(第四課時)(新人教五下音樂教案)
第二課歡樂的村寨(第4課時)
教學內容
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聆聽《北京喜訊到邊寨》,從各種豐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在少數民族村寨里,當喜訊傳來時他們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
2、情感目標:我國是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本課介紹了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音調風格及其風土人情,以激發我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3、能力發展目標:通過欣賞拓寬我們的音樂文化視野,并收集本地區民族歌舞,舉行各族兒童聯唱實踐活動。
教材分析
管弦樂《北京喜訊到邊寨》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我們祖國的心臟。在那里發出的重要信息都會傳遍全國各地。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產生激蕩和回響。《北京喜訊到邊寨》就是表現了重大喜訊傳到祖國邊陲時,山寨人們欣喜若狂、縱情歡慶的情景。這是一首熱情奔放的舞曲,結構緊湊,表現手法簡樸,音樂形象鮮明。其主題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間音樂,曲調新穎,節奏明快,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全曲由引子、五個具有舞曲特征的主題(表現不同的舞蹈場面)以及第一個主題反復再現所構成。
引子,在小提琴輕柔的震音背景上,兩支圓號悠緩地奏出號角音調,圓號先后運用開放和阻塞音奏法,形象地表現了號聲在群山間的回聲,把我們帶到了祖國西南的邊寨。號聲帶來的喜訊傳遍千家萬戶,頓時山寨沸騰起來。在兩小節強烈的舞蹈節奏之后,呈示了氣勢高亢挺拔的第一個主題。
旋律為8小節的方整結構,音調環繞著宮調式主音進行。上句末落在“6”,下句末回到主音,使質樸的旋律具有調式色彩的變化。這個主題由高、中音的木管和弦樂器齊奏,銅管和低音木管、弦樂以及打擊樂器奏著粗重明快的伴奏音型,展現了熾熱的群舞場面。當主題重復時,長號作卡農式(輪奏)模仿,使情緒更為熱烈。
接著,在單簧管輕快跳蕩的節奏引導下,雙簧管奏出活潑、詼諧的第二個主題,這是女性的舞蹈形象,仿佛一群姑娘在翩翩起舞。這一主題在下屬調()上重復時,旋律由短笛、長笛、木琴和小提琴奏出,并伴以鈴鼓的敲擊,有如姑娘們縱情歡舞時,腳脖上串串鈴鐺在錚錚作響。
經過一個簡短的過渡,引出了輕快流暢的第三個主題,它由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三支加弱音器的小號在句尾作呼應式的模仿,并伴以清脆的木魚、鈴鼓聲,清脆悅耳。這一主題再作重復時,力度增加,配器音色更為濃烈,使情緒更為高漲。
突然,樂曲的力度減弱,在飄逸起伏的節奏伴奏下,雙簧管奏出包含的優美而富有色彩的旋律,好像是年輕姑娘的獨舞。
主題的調性在c與f調之間頻頻轉換,主奏樂器與演奏力度不斷改變,有如少女集體的舞蹈。第五個主題是以樂曲起始處強烈的節奏音型為先導,小號吹出了粗獷、奔放的旋律,好像一群小伙子跳起豪壯健美的舞蹈,姑娘們則對以輕盈、活潑的舞蹈。
小伙子們和姑娘們的對舞場面,經過音樂的幾次轉調,氣氛愈益熱烈、歡騰。當小號將小伙子的舞蹈音樂主題提高三度奏出時,樂曲到達了高潮。
最后,表現人們喜慶狂歡、激情洋溢的群舞場面的音樂在樂隊的全奏下再次出現。歡快的速度、宏偉的音響,使樂聲輝煌燦爛,營造了萬民歡騰的熱烈氣氛,全曲在此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