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教學設計(精選6篇)
《憫農》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內容簡析:
歌曲《憫農》內容選自同名經典古詩,體現了音樂與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完美結合。歌曲為二拍子,旋律流暢優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摯。歌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艱辛,說明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應愛惜糧食的道理。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與生俱來的愛唱、愛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將自身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創造音樂的潛能挖掘出來。尤其是當動靜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與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達成一致的時候,往往能觸動起他們極大的音樂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吟唱、表演等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有韻律、有情感地吟誦古詩《憫農》,能準確、流暢地演唱歌曲《憫農》,能進行歌曲《憫農》的動作創編并樂于參與表現;使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果實,愛惜糧食的道理,培養和激發學生用音樂語言傳承和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能用真摯的情感吟誦古詩《憫農》。
2、能用有氣息支持的聲音流暢地吟唱歌曲《憫農》。
五、教學難點:
附點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確演唱。
六、教學媒體:
鋼琴、教學光盤、音樂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一)感受古詩歌曲:《憫農》
播放歌曲《憫農》,教師帶領學生自然地擺動身體,初步感受歌曲韻律,以愉快的心情進入音樂課室。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熟悉《憫農》音樂旋律及本課學習內容)
(二)吟誦古詩:《憫農》
1、請個別學生朗誦唐詩《憫農》;
2、引導學生模擬古詩人吟詩作對的情形及神態,有節奏地朗誦《憫農》;
3、和學生一起在《憫農》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憫農》,同時對學生滲透熱愛祖國經典文化及告誡學生要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通過吟誦詩歌,充分調動和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吟唱古詩:《憫農》
1、引導學生用跟唱法,學唱歌曲《憫農》
要求:隨范唱小聲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難的小節或樂句。
2、反復聽難點樂句的演唱三次,再請學生試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憫農》,幫助、引導學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樂句。
3、“歌曲接龍”的形式,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鼓勵學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學習優勢,鼓勵學生找出學習難點,為學生鋪設自我發現、自主學習、自我成就的舞臺,促成互長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本環節應有檢驗學習成效環節,如,齊唱、小組唱、個體唱等,可滲透在學唱過程。同時為下一環節作鋪墊,還應適當加入教師引導的律動)
(四)表現古詩:《憫農》
1、比創意
a、律動創作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邊演唱歌曲《憫農》,邊為每一句詩歌編配一個能體現詩歌內容及情感的動作來表現歌曲。
b、唱一唱、比一比、評一評
要求:從各小組歌曲的演唱、動作的創編、合作的成效等方面進行評價。
2、合作學習
要求:隨意將學生分為(可讓學生自行選擇):吟誦、吟唱、表演三個組,鼓勵學生對自己參與創作的情況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鼓勵和幫助學生拓寬學習音樂、創造音樂的思維)
(五)小結
談話、訪問式結束新課學習,鼓勵學生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所得,分享學習的快樂)
《憫農》教學設計 篇2
憫農
憫 農
李紳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
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讓學生大概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尊敬勞動者,激發學生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憫農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鋤禾》第一冊已經學過。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這首詩的意思是:春天種下一顆谷物,秋天會有許多收獲。盡管四海之內沒有荒廢的耕地,農民還是免不了活活餓死。詩人用“春種”到“秋收”,用“一粒粟”到“萬顆子”的變化,講了農民一年的辛勤勞動。可詩的結尾勾勒出的卻是一幅悲慘的畫面:“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詩人以這樣強烈的對比,揭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課文朗讀的錄音帶、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音樂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要啟發學生用學過的識字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粒、餓”兩個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夫、顆”,可以用與熟字“天、棵”比較字形的方法識記;“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個學過的部件來識記。
2寫字教學。
要注意指導以下幾個字。
粒:米字旁要寫窄一些,第六筆是“點”,不是“捺”。
閑:門字框里邊的“木”,“捺”要變成“點”。
猶:右邊不要寫成“龍”。
死:“匕”的筆順是先寫“撇”,后寫“豎彎鉤”。
(三)詞句教學
結合字形讓學生了解“粟”是谷物,“萬顆子”是很多谷物,從中感受到“春種”到“秋收”,“一粒”到“萬顆子”的變化。
結合插圖(或投影片)和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四海”,泛指到處;“無閑田”,就是沒有空的田地;“猶餓死”,即還是餓死的意思。從中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題目中“憫”字的意思。
(四)朗讀、背誦指導
這課古詩押“i”韻。要在讀通的基礎上讀出節奏感。然后結合插圖或投影進行想象,經過反復朗讀大致了解詩的內容。朗讀時可輔以《江河水》憂怨的音樂,烘托氣氛,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在腦子里浮現“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情境,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產生同情感。經過反復朗讀和吟誦,達到背誦。背誦在課內進行。
本詩朗讀的節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五)練習提示
第一、二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完成。第三題是形近字比較,要提醒學生注意它們在字形上的差別和字義的不同。(六)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1~2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導入新課。
誰能背誦一年級學過的古詩《憫農(一)》?學了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農民種田很辛苦。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古詩,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初讀古詩,大致了解圖意。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
2讀古詩,想象圖畫的意思。
(三)自學生字。
1一邊讀古詩,一邊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學生字的讀音。2用生字卡片檢查自學生字的情況。
(四)了解詞義,指導朗讀。
通過看彩圖和討論,大概了解“粟、萬顆子、四海、無閑田、猶餓死”的意思和詩文的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出節奏感。
(五)品讀背誦。
借助彩圖(或投影),采用各種形式的反復吟誦(配上音樂),啟發學生想象詩文描繪的悲慘情境,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
(六)完成課后練習。
《憫農》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1、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學習有表情地朗誦古詩。2、嘗試用配樂誦讀、歌唱等方式學習古詩,激發吟唱古詩的樂趣。3、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活動準備:ppt課件, 活動過程:一、談話引出課題。1、師:小朋友,你們今天早飯都吃些啥呀?師:那你們知道你們早上吃的饅頭、粥都是用什么做出來的呢?(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繼續提問,直至幼兒答不出)師:告訴你們吧,它們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瞧!農民伯伯來了。2、(出示農民鋤地的圖片):農民伯伯在干什么呀?3、師:古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叫李紳,他看到農民伯伯這么辛苦的勞動就寫下了一首古詩,名字叫《憫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二、學習古詩,初步理解詩意1、(出示視頻)完整欣賞古詩一遍。2、師 :這首古詩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3、師:那這首古詩講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逐句講解并學念古詩:(出示ppt2):圖上有誰?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么呀?那你們知道什么時候的太陽最紅最熱?老師小結: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照著大地,農民伯伯還在田里鋤草松土。齊念第一句詩句,并學做農民伯伯除草的動作。(出示ppt3):你們看農民伯伯的臉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老師小結:太陽火辣辣的照著,一會兒工夫農民伯伯的臉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農民伯伯辛苦不辛苦?齊念第二句詩句,并學做農民伯伯擦汗的動作。(出示ppt4):這是什么?誰知道我們每天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齊念第三、四句詩句,并學每天吃飯的動作和牢記在心的動作。。3、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誦兩遍)4、師:小朋友念得真不錯,如果配上音樂來念一念會怎么樣呢。(配樂朗誦兩遍)5、師: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個個小詩人了。下面我們再把剛才的動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動作配樂朗誦兩遍)6、師:剛才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朗誦非常好,我們請他們上來表演,(個別幼兒表演)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歡我》的曲調學習用歌唱古詩,萌發喜歡古詩的情感。1、師:老師還把這首好聽的古詩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曲,一起來聽聽。老師示范唱2、幼兒學習歌唱《憫農》四、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師:小朋友,我們學了這首古詩后,知道每天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農民伯伯這么辛苦的勞動,那我們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 (出示圖片):小朋友看,這兩個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歡哪個小朋友?為什么?五、結束師:小朋友我們一起去把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念給后面的客人老師聽聽。
《憫農》教學設計 篇4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83
讓學生在品讀中感悟詩情——《憫農》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執教:豐城市張巷鎮中心小學 陳貴良
轉載自豐城市張巷鎮中心小學網站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網!請在站內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網)網址是www.jcsycorp.com】
教學目標:
1、 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激發學生
學習古詩的興趣。
2、 通過誦讀,使學生感受農民勞動辛苦,糧食來之不易。
3、 滲透愛惜糧食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培養讀詩興趣,感受農民勞動辛苦,懂得糧食來之不易。
教學難點:
感受詩的節奏美,韻律美,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準備:
相關錄像、配樂朗讀錄音帶、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同學們,你們見過農民伯伯勞動嗎?現在就讓我們到田間看一看吧!(放錄像,農民頭頂烈日在給禾苗鋤草,同學們,談一談你現在的感受吧!
2、是啊,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唐朝有位大詩人李紳站在田間看到此情此景時,同你們一樣,心里很有感觸,便寫下了一首詩《憫農》。(板書課題)這首詩廣為傳誦,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 學習古詩。
1、對照拼音自讀古詩。要求學生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檢查讀的效果,易讀錯的字:誰、皆。
3、自己讀古詩。
想一想你讀明白了什么,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4、指名讀古詩
誰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質疑,答疑,師適明引導)
5、帶著自己的理解,再讀古詩。
三、 朗讀古詩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網!請在站內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網)網址是www.jcsycorp.com】
1、古詩是有節奏和韻律的,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吧。(播放配樂朗誦)
2、自己試著讀一讀(跟讀、誦讀等)。
3、指名學生配樂朗讀,學生評議。
4、再次呈現農民耕作畫面。
看哪,農民伯伯多么辛苦哇,汗水一滴滴落進泥土里,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來讀吧!(配樂讀文)
4、 們閉上眼睛,吟誦出心中的感受吧!(配樂讀文)
四、 拓展延伸
1、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農民勞動的辛苦。那么當你面對農民辛苦勞動的成果——糧食時,你想對大家,對自己說些什么呢?(糧食來之不易,同學們愛惜糧食)
2、詩人李紳還寫了另外一首《憫農》(春種一粒粟),讓我們來讀讀吧!
3通過學習古詩,我們知道了農民勞動的辛苦。你還能背出一些這樣的詩嗎?談談自己的感受。
五、 外作業
課后我們再去查一查,找一找寫人們辛苦勞動的詩,下節課我們再來一起讀一讀,議一議好嗎?
六、 附板書設計(可用投影儀投影)
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感謝您瀏覽第一范文網!請在站內輸入課題關鍵字搜索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網)網址是www.jcsycorp.com】
《憫農》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讓學生大概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尊敬勞動者,激發學生熱愛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材說明
這首詩是《憫農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鋤禾》第一冊已經學過。古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這首詩的意思是:春天種下一顆谷物,秋天會有許多收獲。盡管四海之內沒有荒廢的耕地,農民還是免不了活活餓死。詩人用“春種”到“秋收”,用“一粒粟”到“萬顆子”的變化,講了農民一年的辛勤勞動。可詩的結尾勾勒出的卻是一幅悲慘的畫面:“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詩人以這樣強烈的對比,揭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教學建議
(一)課前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或課文插圖的投影片、課文朗讀的錄音帶、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音樂帶。
(二)識字、寫字教學
1識字教學。
要啟發學生用學過的識字知識分析、記憶本課生字。“粒、餓”兩個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識記;“夫、顆”,可以用與熟字“天、棵”比較字形的方法識記;“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個學過的部件來識記。
2寫字教學。
要注意指導以下幾個字。
粒:米字旁要寫窄一些,第六筆是“點”,不是“捺”。
閑:門字框里邊的“木”,“捺”要變成“點”。
猶:右邊不要寫成“龍”。
死:“匕”的筆順是先寫“撇”,后寫“豎彎鉤”。
(三)詞句教學
結合字形讓學生了解“粟”是谷物,“萬顆子”是很多谷物,從中感受到“春種”到“秋收”,“一粒”到“萬顆子”的變化。
結合插圖(或投影片)和生活實際,讓學生了解:“四海”,泛指到處;“無閑田”,就是沒有空的田地;“猶餓死”,即還是餓死的意思。從中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題目中“憫”字的意思。
(四)朗讀、背誦指導
這課古詩押“i”韻。要在讀通的基礎上讀出節奏感。然后結合插圖或投影進行想象,經過反復朗讀大致了解詩的內容。朗讀時可輔以《江河水》憂怨的音樂,烘托氣氛,使學生的情緒受到感染,在腦子里浮現“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悲慘情境,感悟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由此產生同情感。經過反復朗讀和吟誦,達到背誦。背誦在課內進行。
本詩朗讀的節奏、重音建議: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五)練習提示
第一、二題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完成。第三題是形近字比較,要提醒學生注意它們在字形上的差別和字義的不同。(六)課時安排
教學本課可用1~2課時。
四、教學設計舉例
(一)導入 新課。
誰能背誦一年級學過的古詩《憫農(一)》?學了這首古詩,我們知道農民種田很辛苦。他們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生活怎樣呢?今天,我們再學一首古詩,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初讀古詩,大致了解圖意。
1出示掛圖(或投影片),讓學生說說圖上畫的是什么。
2讀古詩,想象圖畫的意思。
(三)自學生字。
1一邊讀古詩,一邊畫出生字。借助拼音自學生字的讀音。2用生字卡片檢查自學生字的情況。
(四)了解詞義,指導朗讀。
通過看彩圖和討論,大概了解“粟、萬顆子、四海、無閑田、猶餓死”的意思和詩文的內容,把課文讀正確,讀出節奏感。
(五)品讀背誦。
借助彩圖(或投影),采用各種形式的反復吟誦(配上音樂),啟發學生想象詩文描繪的悲慘情境,達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
(六)完成課后練習。
五、參考資料
李紳:字公垂(772—846),唐代詩人,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對唐詩歌的創作與繁榮,作出了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貢獻。曾寫過《新題樂府》二十首,可惜今已失傳。李紳的詩,感情樸實、語言平易近人。
《憫農》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生字。
2、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古詩的意思。
3、會背誦課文。
4、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習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吃的米飯哪里來的?
看課文插圖。你們看,我們吃的米飯就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勞動出來的。(出示課題《鋤禾》)
2、教學“鋤禾”。禾:禾苗,各種作物的幼苗。(插圖上畫的是玉米苗。)
鋤:翹舌音。不要讀成“cu”,左中右結構,鋤頭的鋤,課文中指的是動作。
誰能說說“鋤禾”的意思?(課文中指農民除草、松土)。
農民為什么要為禾苗除草、松土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結合觀察插圖,想想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講讀詩句,學習字詞,理解內容。
(1)看圖。農民伯伯是在什么時候鋤禾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讀一讀“鋤禾日當午”。理解“日當午”的意思:太陽當頭照,正是中午的時間。
看看圖,自由說說,想想“鋤禾日當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當頭照。農民伯伯卻在地里給禾苗除草、松土。)
(2)仔細看圖,你從哪里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他熱的滿臉通紅,口干舌燥,汗水不斷
的從臉上一滴一滴的淌下來,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里。)
讀一讀“汗滴禾下土”,講講“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農民伯伯熱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斷的滴到土里)
(3)農民種糧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想法。)
讀一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有誰知道這碗里的飯是從哪里來的?
讀一讀“粒粒皆辛苦”教學“粒”“皆”“辛苦”
誰能說說“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的來的。
(4)朗讀課文
(5)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鞏固、復習字詞。
5、用自己的話講講整首古詩的意思。
(1)同桌一個讀詩,一個釋詩。在交換。
(2)指名講講整首詩的意思,(說清楚,說通順。)
6、指導朗讀。
7、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什么?
(農民種糧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8、平時你是怎么愛惜糧食的?(正面教育學生,表揚學生中愛惜糧食的好人好事。)
9、背誦課文。(形式多樣)
10、總結談話。
這首詩講了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