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憫農》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內容簡析:
歌曲《憫農》內容選自同名經典古詩,體現了音樂與中國傳統經典文化的完美結合。歌曲為二拍子,旋律流暢優美,以中速吟唱,情感真摯。歌詞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艱辛,說明了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應愛惜糧食的道理。
二、教學對象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模仿能力較強,他們與生俱來的愛唱、愛跳的天性能很好地幫助自己將自身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創造音樂的潛能挖掘出來。尤其是當動靜相結合的教學活動與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達成一致的時候,往往能觸動起他們極大的音樂學習興趣。
三、教學目標:
通過誦讀、吟唱、表演等豐富有趣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能有韻律、有情感地吟誦古詩《憫農》,能準確、流暢地演唱歌曲《憫農》,能進行歌曲《憫農》的動作創編并樂于參與表現;使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果實,愛惜糧食的道理,培養和激發學生用音樂語言傳承和熱愛祖國經典文化的情感。
四、教學重點:
1、能用真摯的情感吟誦古詩《憫農》。
2、能用有氣息支持的聲音流暢地吟唱歌曲《憫農》。
五、教學難點:
附點音符和八分音符旋律的正確演唱。
六、教學媒體:
鋼琴、教學光盤、音樂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一)感受古詩歌曲:《憫農》
播放歌曲《憫農》,教師帶領學生自然地擺動身體,初步感受歌曲韻律,以愉快的心情進入音樂課室。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熟悉《憫農》音樂旋律及本課學習內容)
(二)吟誦古詩:《憫農》
1、請個別學生朗誦唐詩《憫農》;
2、引導學生模擬古詩人吟詩作對的情形及神態,有節奏地朗誦《憫農》;
3、和學生一起在《憫農》音樂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誦《憫農》,同時對學生滲透熱愛祖國經典文化及告誡學生要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教育。
(設計意圖:遵循學生認知規律,通過吟誦詩歌,充分調動和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三)吟唱古詩:《憫農》
1、引導學生用跟唱法,學唱歌曲《憫農》
要求:隨范唱小聲跟唱,找出演唱有困難的小節或樂句。
2、反復聽難點樂句的演唱三次,再請學生試唱
3、第二次跟唱歌曲《憫農》,幫助、引導學生找出歌曲中旋律相同的樂句。
3、“歌曲接龍”的形式,收集學生的學習信息,鼓勵學生有感情地、完整地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模仿能力強的學習優勢,鼓勵學生找出學習難點,為學生鋪設自我發現、自主學習、自我成就的舞臺,促成互長互學的良好學習氛圍)(本環節應有檢驗學習成效環節,如,齊唱、小組唱、個體唱等,可滲透在學唱過程。同時為下一環節作鋪墊,還應適當加入教師引導的律動)
(四)表現古詩:《憫農》
1、比創意
a、律動創作
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邊演唱歌曲《憫農》,邊為每一句詩歌編配一個能體現詩歌內容及情感的動作來表現歌曲。
b、唱一唱、比一比、評一評
要求:從各小組歌曲的演唱、動作的創編、合作的成效等方面進行評價。
2、合作學習
要求:隨意將學生分為(可讓學生自行選擇):吟誦、吟唱、表演三個組,鼓勵學生對自己參與創作的情況進行自評。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鼓勵和幫助學生拓寬學習音樂、創造音樂的思維)
(五)小結
談話、訪問式結束新課學習,鼓勵學生將本節課的學習收獲與同學分享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顧所得,分享學習的快樂)
《憫農》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理解古詩意思。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進一步鞏固給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
4、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是“一顆星”的“顆”。
閑:里外結構(或半包圍結構),先寫“門”,再寫“木”。注意最后一筆是“點”。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后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
”字的最后一筆是點。
“閑、夫、餓、死”讓學生說說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
夫粒一棵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1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附:板書設計:
《憫農》教學設計 篇3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學會尊重家民伯伯和他們的勞動成果
2、學習古詩《憫農》
活動準備:
米飯、饅頭、花卷等幼兒常見的食物;農民伯伯和他們的勞動成果
基本過程:
一、 導入活動
教師通過出示多種食物的圖片引出活動的主題
出示圖片后,教師請幼兒說出它們的名字?
二、 關鍵步驟
1、教師請幼兒觀看農民耕種的FLASH的動漫,告訴幼兒糧食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2、教師大志地、有韻律地朗誦古詩《憫農》
3、幼兒學習朗誦古詩《憫農》
三、 結束活動
師生共同朗誦古詩,結束活動
活動延伸:
1、區域活動:泥塑區
在泥塑區投放采泥,指導幼兒學習團、搓、壓、捏的'技能,練習制作好吃的面食
2、其他活動:比比誰最節約糧食
制作一張大表格,寫上小朋友的名字,誰吃的最干凈就給誰蓋上小印章
活動反思:
1、孩子對哪些活動最感興趣?為什么?
2、你認為這個活動的成功之處是什么?
3、你認為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該如何改進?
《憫農》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5個生字。
2、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古詩的意思。
3、會背誦課文。
4、體會農民伯伯勞動的辛苦,糧食來之不易,初步養成尊重勞動、愛惜糧食的思想感情和行為習慣。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1、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吃的米飯哪里來的?
看課文插圖。你們看,我們吃的米飯就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勞動出來的。(出示課題《鋤禾》)
2、教學“鋤禾”。禾:禾苗,各種作物的幼苗。(插圖上畫的是玉米苗。)
鋤:翹舌音。不要讀成“cu”,左中右結構,鋤頭的鋤,課文中指的是動作。
誰能說說“鋤禾”的意思?(課文中指農民除草、松土)。
農民為什么要為禾苗除草、松土呢?請小朋友們自由讀讀這首古詩,結合觀察插圖,想想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什么,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講讀詩句,學習字詞,理解內容。
(1)看圖。農民伯伯是在什么時候鋤禾的?你從哪里看出來?
讀一讀“鋤禾日當午”。理解“日當午”的意思:太陽當頭照,正是中午的時間。
看看圖,自由說說,想想“鋤禾日當午”的意思。
(中午,烈日當頭照。農民伯伯卻在地里給禾苗除草、松土。)
(2)仔細看圖,你從哪里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他熱的滿臉通紅,口干舌燥,汗水不斷
的從臉上一滴一滴的淌下來,滴到禾苗地下的泥土里。)
讀一讀“汗滴禾下土”,講講“汗滴禾下土”的意思。(農民伯伯熱得汗水一滴一滴,不斷的滴到土里)
(3)農民種糧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想法。)
讀一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誰知盤中餐”:有誰知道這碗里的飯是從哪里來的?
讀一讀“粒粒皆辛苦”教學“粒”“皆”“辛苦”
誰能說說“粒粒皆辛苦”的意思: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的來的。
(4)朗讀課文
(5)用自己的話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4、用生字卡片鞏固、復習字詞。
5、用自己的話講講整首古詩的意思。
(1)同桌一個讀詩,一個釋詩。在交換。
(2)指名講講整首詩的意思,(說清楚,說通順。)
6、指導朗讀。
7、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什么?
(農民種糧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8、平時你是怎么愛惜糧食的?(正面教育學生,表揚學生中愛惜糧食的好人好事。)
9、背誦課文。(形式多樣)
10、總結談話。
這首詩講了農民伯伯種糧食很辛苦,糧食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尊重農民伯伯的勞動,愛惜糧食。
《憫農》教學設計 篇5
活動目標:1、在初步了解詩意的基礎上學習有表情地朗誦古詩。2、嘗試用配樂誦讀、歌唱等方式學習古詩,激發吟唱古詩的樂趣。3、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要愛惜糧食。活動準備:ppt課件, 活動過程:一、談話引出課題。1、師:小朋友,你們今天早飯都吃些啥呀?師:那你們知道你們早上吃的饅頭、粥都是用什么做出來的呢?(老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繼續提問,直至幼兒答不出)師:告訴你們吧,它們都是農民伯伯種出來的。瞧!農民伯伯來了。2、(出示農民鋤地的圖片):農民伯伯在干什么呀?3、師:古時候有一個小朋友叫李紳,他看到農民伯伯這么辛苦的勞動就寫下了一首古詩,名字叫《憫農》,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二、學習古詩,初步理解詩意1、(出示視頻)完整欣賞古詩一遍。2、師 :這首古詩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3、師:那這首古詩講的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逐句講解并學念古詩:(出示ppt2):圖上有誰?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掛在天空中紅紅的是什么呀?那你們知道什么時候的太陽最紅最熱?老師小結: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照著大地,農民伯伯還在田里鋤草松土。齊念第一句詩句,并學做農民伯伯除草的動作。(出示ppt3):你們看農民伯伯的臉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老師小結:太陽火辣辣的照著,一會兒工夫農民伯伯的臉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農民伯伯辛苦不辛苦?齊念第二句詩句,并學做農民伯伯擦汗的動作。(出示ppt4):這是什么?誰知道我們每天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齊念第三、四句詩句,并學每天吃飯的動作和牢記在心的動作。。3、師:下面我們一起來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誦兩遍)4、師:小朋友念得真不錯,如果配上音樂來念一念會怎么樣呢。(配樂朗誦兩遍)5、師: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個個小詩人了。下面我們再把剛才的動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動作配樂朗誦兩遍)6、師:剛才我發現有幾個小朋友朗誦非常好,我們請他們上來表演,(個別幼兒表演)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歡我》的曲調學習用歌唱古詩,萌發喜歡古詩的情感。1、師:老師還把這首好聽的古詩編成了一首好聽的歌曲,一起來聽聽。老師示范唱2、幼兒學習歌唱《憫農》四、教育幼兒要從小愛惜糧食,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師:小朋友,我們學了這首古詩后,知道每天吃的飯是從哪里來的?農民伯伯這么辛苦的勞動,那我們小朋友吃飯的時候應該怎么做呢? (出示圖片):小朋友看,這兩個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歡哪個小朋友?為什么?五、結束師:小朋友我們一起去把今天學的這首古詩念給后面的客人老師聽聽。
《憫農》教學設計 篇6
活動目標:
1、在說說、念念、玩玩、唱唱中初步了解古詩《憫農》的含義及意境,并能大膽地隨樂吟誦。
2、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情感,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懂得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古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師幼共念《大饅頭,哪里來》
師:孩子們,大大的饅頭是從哪里來的?白白的面粉哪里來?黃黃的小麥哪里來?
師:農民伯伯種地辛苦嗎?那兒歌里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二、變換方式,誦讀古詩
1、觀察圖片理解詩意
師:老師這里有幾幅圖,請你們仔細看一看,畫面上有些什么?
師:你看到了什么?(幼兒自主回答)
師:農民伯伯在干什么呢?農民伯伯在莊稼地里怎么勞動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師:天氣怎么樣?你從哪里看出來?
師:誰知道盤子里的香噴噴的白米飯哪里來的?
師:秋天到了,農民伯伯辛苦種的糧食都豐收了。你想對農民伯伯說些什么?
2、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師:我們的唐代大詩人李紳寫下了一首很好聽的古詩《憫農》,就藏在這幾幅畫里,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師:剛才你都聽到了哪些好聽的詩句?
3、多種形式,熟悉詩句
師:我們一起看著圖試著來念一念。
師:會了嗎?接下來我領誦第一句,你們接下面幾句,題目我們一起說。
師:你們念的真好聽,下面我來請一位小詩人來領誦,誰愿意自告奮勇?
師:你們真像小詩人,下面,我們換種方式來試試看。楊老師念第一句,你們接第二句,楊老師念第三句,你們接第四句,我們輪流念,好嗎?
師:接下來,我們男孩和女孩來PK下,看看誰念的又清楚又好聽,好嗎?誰先來?男女小詩人們表演的旗鼓相當,為你們精彩的朗誦鼓掌。
師:接下來我們玩個開火車的游戲,四個小朋友一組,每組誦讀一句古詩,看看哪一組朗誦得又清楚又好聽。
4、撿米粒游戲,有節奏誦讀
師:秋天,農民伯伯種的糧食豐收了,可是在收割的時候地上掉了好多的米粒,怎么辦?那請你們看一看、聽一聽,我是怎么撿的?(教師示范有節奏邊撿米粒邊念古詩)
師:我是怎么撿米粒的?讓我們跟著熟悉的音樂一起來試一試吧!
師:這邊有好多米粒,我們一起幫助農民伯伯撿米粒吧!天快黑了,我們得加快速度撿哦(速度放快)
三、吟唱古詩,情感升華
師:這么好聽的古詩還可以?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可以跟著這段熟悉的音樂配上我們新學的古詩一起輕聲地唱一唱(幼兒跟著音樂一起哼唱)
師:看來有的小朋友已經會唱了,那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這次可以加上好看的動作哦!(吟唱古詩)
師:你們唱得很動聽,那我們集體來表演這首古詩,給后面的客人老師演一演,跟著音樂可以加上好看的動作哦。
《憫農》教學設計 篇7
〔解題〕
《憫農》是南宋大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歷任縣丞、國子博士、常州知州、秘書少監等職。楊萬里在南宋詩壇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合稱“中興四大家”,在文學史上引人注目。楊萬里一生寫詩逾兩萬首,現存四千余首。
本詩詩題中的“憫農”,“憫”是可憐的意思,“憫農”即可憐農民。本詩是楊萬里寫的反映農民生活的詩。詩人描述了農民的不幸遭遇:由于天氣不好,農作物沒有好收成,只能準備忍饑挨餓過殘冬了。全詩滲透出詩人對農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結構分析〕
全詩共4句,可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描述田地里農作物長勢不好的情景。農作物長勢不好的原因是氣候不好,風不調,雨不順,又過早下了霜。
第二層(第3、4句),寫在歉收之年,農民只能忍饑挨餓了。先寫因歉收必定受饑寒,再寫今年是閏年,又多了一個月,受饑寒的時間也更長了。
〔語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狹長,花白色或綠色。子實叫稻谷,碾去殼后叫大米。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無論水稻還是旱稻,雨水不充足是難以生長的。如果夏天時節,雨水不足,稻便難以成熟。“不多黃”,稻穗黃的不多,說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會多。“蕎麥”,子實磨成粉供食用。蕎麥也是一種農作物。“空花”,不結果實的花。“早著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這兩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卻無雨,田里的稻子黃的很少,豐收希望不大了。而蕎麥只是開了不結果實的空花,并且已經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沒有什么希望的。這兩句詩,勾畫出遭災圖景,為后兩句表現農民的疾苦與憂愁打下基礎。
“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經料到。“歲”,即“年”。“殘歲”,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時間。“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詩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閏”,指閏年,農歷有閏月的一年叫閏年。每3年一閏,5年兩閏,19年7閏,每逢閏年所加的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稱閏某月。有閏月這一年為13個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詩指農歷的閏年。“添長”,增加了一個月,這一年變得更長。這兩句的意思是:農民已經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饑挨餓去度過殘冬了,然而,更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閏年,更無法忍受延長了的艱難歲月。
〔寫作特點〕
1.展現正直詩人的憂民之心。
楊萬里是一個剛正廉潔和愛國的儒者。他自詡“誰言月餐云客,中有憂時致主心”。因此,他的詩雖多從自然景物吸收題材,但他也寫下不少表現憂國憂民情感的詩,本詩與他的《插秧歌》《竹枝詞》等都對農民的痛苦深表同情。本詩先寫年成不濟,谷物歉收,繼而用農民的語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饑挨餓。詩人為強化“憫農”之情,又設定這一年是“閏年”,天數長,因而痛苦更甚。“已分忍饑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字里行間滲透出詩人的憂民之情。
2.于平淡中見新奇。
詩中沒有寫重大事件,也無慷慨的憤世嫉俗的語句,只寫一個極為平凡的農村現象:雨水不調,莊稼歉收,農民生活會更苦。寫莊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寫稻子不黃,蕎麥空花。但細一讀,就能體會到詩人愁苦的情緒及對統治者不關心農民的憤懣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詩人正望著歉收的莊稼嘆息。
3.活潑自然的語言。
楊萬里繼承了民歌的`樸實之風,以及白居易、張籍和杜荀鶴等人的語言傳統,寫詩時力求語言淺近,并大量吸收俚語謠諺入詩。給當時詩壇注入了新鮮的空氣。本詩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澀外,其他都平白如話。
《憫農》教學設計 篇8
目標:
1、通過欣賞古代優美的詩歌,培養幼兒對詩歌的理解轉變為繪畫造型的能力。
2、啟發幼兒對自然景色的喜愛,并且引導幼兒要愛惜糧食,尊重農民伯伯的辛勤勞動。
內容:聯想創作畫,畫唐詩《憫農》
準備:各種材料的紙張(生宣紙、水粉紙等)、筆(水彩筆、水粉筆、毛筆等)、以及各種輔助材料。
過程:
一、和幼兒一起探討:我們吃的糧食是怎樣來的?是誰辛勤耕種出來的?
(農民伯伯辛勤的耕種出來的……)
二、啟發幼兒說出《憫農》這手勢格,并且和幼兒一起進行朗誦,向幼兒介紹這首詩歌的背景,作者及大意。病情幼兒說一說每句詩中都說了些什么?
三、向幼兒介紹怎樣用油畫棒與國畫色結合繪制出一幅畫,(先用油畫棒圖小面積,再用水調稀點顏料渲染背景)。
四、 幼兒進行繪畫,教師進行巡回指導。
1、啟發幼兒大膽畫出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和與《憫農》相關的內容,如:愛惜糧食等……
五、講評幼兒作品,鼓勵用色大膽,內容豐富的幼兒。
六、結束
《憫農》教學設計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理解古詩意思。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進一步鞏固給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
4、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是“一顆星”的“顆”。
閑:里外結構(或半包圍結構),先寫“門”,再寫“木”。注意最后一筆是“點”。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內”指全國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后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
”字的最后一筆是點。
“閑、夫、餓、死”讓學生說說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
夫粒一棵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1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附:板書設計:
《憫農》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借助漢語拼音認識8個漢字,并會口頭組詞,會寫4個生字“農、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并試著背誦古詩。
3、理解古詩大意,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重點:
1、學會8個生字,會寫四個生字“農、當、午、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1、“農”、“當”的寫法
2、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愛惜糧食。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稻穗圖、小黑板、磁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今天,向老師有一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們幫我解決一下。你們愿意嗎?
(出示“一碗打倒的飯”圖)學生觀察。
這就是向老師遇到的難題,有個孩子每天吃飯都吃不完,而且漏得滿桌子都是。我想請會講道理的小朋友替向老師給他講講道理。(……這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
師出示“辛苦”,教讀。
你見過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糧食嗎?
老師帶來了一幅圖,就是農民伯伯平常勞作的情景,請小朋友翻開書,看看圖上都畫了什么?
二、觀察圖畫
1、你從圖上看到了什么?(……農民伯伯在鋤草,他很辛苦。)
2、再次齊讀“辛苦”,并貼在黑板上。
3、你怎么看出農民伯伯很辛苦?(頭上的汗珠一顆顆地往下掉。)
4、今天,我們就要學一首配這幅圖詩——《憫農》。跟老師一起寫寫“農”。(師寫,生書空。)
全班齊讀課題。
三、學習生字
(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
1.聽錄音
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要聽清字的讀音,用右手的食指指著字,看誰最認真?如果會的同學能跟錄音機一起讀,也不必加以制止,追問一句:“你從哪里學會的?”提示學生:我們可以從許多地方學習知識,希望小朋友們做個有心人。
2.過渡:由于這首詩絕大多數同學都能熟練背誦,所以直奔本課的生字。這首詩你們會背了,里面的生字你們都認識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古詩中的生字詞,看誰學得又對又快。
(二)認讀生字
1.下面請你輕聲讀課文,用手指指著課文,圈出帶紅色音節的生字。
2.引導學生回憶平時學習生字的主要方法:你們平時都用哪些方法來學習生字?(拼讀音節、問同學、問家長、問老師。)
3.小朋友們歸納得真好,那就請你趕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生字吧。(學生自主學習生字,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點播。)
4.學習完生字以后,請你給同桌讀一讀,注意用手指指著字讀。
5、抽生教讀生字。
6、這些生字娃娃又交上了新朋友,你能把它們讀出來嗎?(出示詞語:憫農日當午誰知汗滴粒粒辛苦)
抽生讀,齊讀。
7、在詞語中你認識了生字,那么老師把生字單拿出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如果你認識就站起來大聲說出來。(當讀到“午”時進行擴詞,從而理解“日當午”。)
8、現在這些生字都躲到詩里面去了,你還能認出它們嗎?(引導學生再讀課文)
抽生讀課文,其他小朋友用手指著書,認真聽,聽他哪個字音讀準了,哪個跟你不一樣,等會兒請你給他指出來。
9、齊讀。
四、再讀課文,理解詩意
1、剛才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同學們學得特別好,下面,請你們再讀課文,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抽生答。(……我知道了農民伯伯很辛苦)
3、你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了農民伯伯很辛苦?自己讀一讀。
重點指導: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
指導方法:先通過做鋤草的動作體會辛苦應表現得行動緩慢,吃力,在朗讀時語氣應重而稍慢,基本領悟即可。
4、師范讀全詩。
5、齊讀。
6、能背的同學背一背,不會背的同學可以再看看書。
五、鞏固練習,指導書寫
(一)撿稻穗游戲,復習生字
1、秋天來了,農民通過辛勤的勞動,莊稼獲得了大豐收。你們看: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搖擺,好象在向人們微笑。收割后,還有一些稻穗遺留在了田地里,下面咱們一起去撿稻穗。你可以任選一顆,讀出后面的生字,然后放到籃里。(師貼稻穗圖,畫籃子)
2、抽生上臺拾稻穗,然后反過面貼于籃子里。
3、你打算把帶哪個字的稻穗送給誰?為什么?
(二)指導寫字
(出示“農、當、汗、午”)
1、你記住了哪個字?怎么記住的?
2、重點指導“當”,認識小字頭,學生認真觀察書上的筆順,然后書空。
指導“農”,你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一筆?
3.教師在田字格中書寫學生認為難寫的字。
4.學生練習寫一個字,同桌互評,然后再寫一個。
五、總結全文
(板書)
憫農
辛苦
教學點評: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兩三歲的小孩都會背誦,因此,讀背并不難,關鍵是要從中體會到糧食的來之不易,懂得從小要愛惜糧食。為此,教師在設計時可以圍繞一個“辛苦”,從幫老師解決難題引出“辛苦”,看圖了解“辛苦”,到讀詩句感受“辛苦”,從而把學生并不容易體會到的“辛苦”突破了。
1、開頭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并樂于去解決。
2、現在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生字的學習,詩句的感悟,全是學生自主觀察,學習。
3、通過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快樂學習。
4、如果能從生活中找到相關的照片,錄象資料,或讓學生聯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將更能從心靈上讓學生受到教育。
5、朗讀的指導還要更細致。
《憫農》教學設計 篇11
活動準備
課件,圖片,錄音,米飯,場地布置(雜草地)。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詩句意思,感受農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活動過程
1、情境導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師角色扮演并提出問題。
提問:你們知道香噴噴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嗎?農民伯伯是怎樣種地的呢?
2、看圖片,理解古詩大意。
(1)師:當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的時候,我扛著鋤頭去種地。(出示教師角色表演時的種地圖片)
你種過地嗎?和我一起去怎么樣?今天你們可要幫我的忙,把地里的雜草拔光,要仔細地一個挨一個地拔,千萬別漏掉哦。(幼兒體驗拔草,體會農民鋤地的辛苦)
提問:為什么不想拔了? (太累了,太辛苦了)
小結:拔了這么一點就累了,每天我不僅要拔這么多草,而且還要種糧食,你說我累嗎?我辛苦嗎?
(2)邊出示圖片,邊提問。(出示第二張圖片)
太陽照到身上什么感覺?熱了會怎么樣呢? (流汗)
(出示第三張圖片)
小結:我看到糧食變成餐桌上的美食時,就更高興了。
(出示第四張圖片)
提問:可有時候我還是會生氣,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出示第五張圖片)
提問:為什么我會生氣呢?
3、看動畫,聽錄音,進一步理解古詩。
(1)聽古詩,說詩名。
提問:誰聽到了古詩的名字,是什么?
(2)看動畫,欣賞古詩。
(3)觀看動畫,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提問:大米和所有的糧食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我們吃飯時,應該怎么做呢?
《憫農》教學設計 篇12
活動目標:
1、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了解農民勞作的艱辛,指導糧食來之不易。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各種米飯的圖片(白米飯、南瓜飯、菠蘿飯等)
經驗準備: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家鄉的風景名勝,對其有初步的了解。
活動過程:
1、出示各種米飯的圖片,引入活動,激發幼兒的興趣。
討論: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你指導我們吃的米飯是從哪里來的嗎?
2、引導幼兒了解農民種田勞作的艱辛
引導幼兒自由說說,你見過農民伯伯種地嗎?他們是如何種田的?請你學一學。農民伯伯勞作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
3、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理解詩歌表達的內容。
(1)引導幼兒傾聽詩歌朗讀《憫農》,欣賞理解古詩。
(2)討論理解古詩的含義。
(3)學習詞語辛苦,并用辛苦說一句話。
(4)引導幼兒學習有感情的朗讀古詩,初步感受古詩的韻味美。
4、通過討論表達對農民的敬意,懂得愛惜糧食,不浪費糧食。
小結:《憫農》這首詩歌描寫出農民勞作的艱辛,提醒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