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簧管波爾卡(通用10篇)
單簧管波爾卡 篇1
【授課年級】二年級
【執教】何 霞
【教學目標 】
1、簡單介紹西洋木管樂器,使學生對其有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2、通過聆聽,感受音樂快速跳躍的情緒特點。并
指導學生能用圖形式或線條表示自己聽到的音樂。
3、感受波爾卡舞蹈歡快流暢的風格。
【教學重難點】
感受單簧管的音色特點,樂曲所表現的"波爾卡"的跳躍情緒特點
及樂曲曲式結構的特點。
【教學內容】
一、學一學
導入 新課:
1、師:孩子們,今天木管家族邀請我們去做客,讓我們一起坐上心愛的小馬車出發吧
2、木管樂器的自我介紹:
A、長 笛:是木管樂器中的高音樂器,音樂寬廣,音色清澈柔美,常把它比作樂隊中的“花腔女高音”。
B、短 笛:短笛是長笛的同類樂器,形狀與長笛雷同,發音管比長笛短而細,音色響亮清脆、很有色彩。適宜于演奏各種
抒情或華彩性的樂曲。
C、大 管:又稱“巴松”,是木管組中的低音樂器。管身較長,音色豐滿渾厚,善于表現詼諧、滑稽的形象。
D、雙簧管:直吹,音色明亮,帶鼻音,長于感情的表現,有“抒情女高音”之稱。常用于田園風光的表現
E、單簧管:又稱“黑管”,直吹。低音渾厚響亮,中音區圓潤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區則較尖銳。單簧管音色豐富而明朗,表現力極為豐富,是木管樂器中音域最寬的樂器。
3、單簧管為大家演奏一曲。
二、聽一聽
欣賞
1、初聽:完整的欣賞,出示圖形譜。
2、小組討論分析:在圖形譜中發現了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目的:運用直觀的圖形幫助學生了解樂曲的結構,注意主題出現了幾次。)
3、復聽:學生以小組形式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樂曲旋律相同的樂段與不同的樂段。(可以用線條,動作,手勢等等,此環節為后面學生創作圖形譜打基礎)
4、學生創作圖形譜。
5、演示圖形譜。
三、跳一跳
1、簡單介紹波爾卡
波爾卡:捷克的一種民間舞蹈。以男女對舞為主。于十九世紀中葉風行全歐。一般為二拍子,節奏活潑。
2.師生共跳波爾卡。
四、想一想,說一說。
師:孩子們,你們今天高興嗎,是什么讓我們這么高興?(音樂)是的,音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樂趣!它可以表達我們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
五、最后,讓我們在單簧管優美動聽的演奏聲中坐上小馬車回家吧!
(下課)
單簧管波爾卡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的結構特點并體驗其活潑歡快的情緒。
2、嘗試用各種身體動作表現滾動、飄揚等運動方式。活動準備:
1、樂曲:《單簧管波爾卡》
2、自制圖譜1張。
3、紙棍1根,小鳥紙偶1個。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1、t:小朋友們,春天到了,誰要出來了呀?
2、t:呀!原來小鳥也要去果園里面邊唱歌邊跳舞啦,現在請小朋友來聽聽音樂,看看小鳥的心情怎么樣?
二、感受樂曲的結構特點。
1、教師播放樂曲,手戴小鳥紙偶跟著音樂節奏飛舞。
2、t:在剛才的音樂中,小鳥來到了果園中,它們聽著音樂在果園里面玩,你們覺得它們玩的開心嗎?
3、t:這首樂曲讓你有什么感受呢?
4、t:小朋友們會不會也像小鳥一樣想跳舞呢?
5、t:那你們覺得小鳥在果園中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6、幼兒想象,討論。
7、教師出示圖譜。
8、t:現在,老師這里有一張圖譜,請小朋友們邊聽音樂邊看這圖譜然后想想小鳥來到了果園先看到了幾朵花、幾根樹枝?
9、幼兒再次欣賞音樂。
10、t:小鳥看到花。樹枝之后發生了什么事情呢?
11、t:你看到的花和樹枝是不是一樣的?
12、t:現在請小朋友來想一想一朵花和一根樹枝各表示幾個樂句?(一個樂句)
13、t:現在我們知道了一朵花和一根樹枝代表一個樂句,那請小朋友伸出你們的手指,聽著音樂和小鳥一起去果園里面游玩,好嗎?
14、幼兒聽音樂跟圖譜,教師是手指指圖。
三、引導幼兒想象并創編動作。
1、t:小朋友們,你們覺得果園里面的花是怎么樣的?
t:可以做什么樣的動作呢?
2、t:樹葉是怎么樣的?
t:可以做什么樣的動作呢?
3、t:現在請小朋友邊聽著音樂邊做動作。
四、活動結束
單簧管波爾卡 篇3
【教學目標 】
1、簡單介紹西洋木管樂器,使學生對其有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2、通過聆聽《單簧管波爾卡》,感受音樂快速跳躍的情緒特點。并指導學生能用圖形式或線條表示自己聽到的音樂。
3、感受波爾卡舞蹈歡快流暢的風格。
【教學重難點】
感受單簧管的音色特點,樂曲所表現的"波爾卡"的跳躍情緒特點
及樂曲曲式結構的特點。
【教學內容】
一、學一學
導入 新課:
1、師:孩子們,今天木管家族邀請我們去做客,讓我們一起坐上心愛的小馬車出發吧
2、木管樂器的自我介紹:
A、長 笛:是木管樂器中的高音樂器,音樂寬廣,音色清澈柔美,常把它比作樂隊中的“花腔女高音”。
B、短 笛:短笛是長笛的同類樂器,形狀與長笛雷同,發音管比長笛短而細,音色響亮清脆、很有色彩。適宜于演奏各種
抒情或華彩性的樂曲。
C、大 管:又稱“巴松”,是木管組中的低音樂器。管身較長,音色豐滿渾厚,善于表現詼諧、滑稽的形象。
D、雙簧管:直吹,音色明亮,帶鼻音,長于感情的表現,有“抒情女高音”之稱。常用于田園風光的表現
E、單簧管:又稱“黑管”,直吹。低音渾厚響亮,中音區圓潤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區則較尖銳。單簧管音色豐富而明朗,表現力極為豐富,是木管樂器中音域最寬的樂器。
3、單簧管為大家演奏一曲《單簧管波爾卡》。
二、聽一聽
欣賞《單簧管波爾卡》
1、初聽:完整的欣賞,出示圖形譜。
2、小組討論分析:在圖形譜中發現了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目的:運用直觀的圖形幫助學生了解樂曲的結構,注意主題出現了幾次。)
3、復聽:學生以小組形式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樂曲旋律相同的樂段與不同的樂段。(可以用線條,動作,手勢等等,此環節為后面學生創作圖形譜打基礎)
4、學生創作圖形譜。
5、演示圖形譜。
三、跳一跳
1、簡單介紹波爾卡
波爾卡:捷克的一種民間舞蹈。以男女對舞為主。于十九世紀中葉風行全歐。一般為二拍子,節奏活潑。
2.師生共跳波爾卡。
四、想一想,說一說。
師:孩子們,你們今天高興嗎,是什么讓我們這么高興?(音樂)是的,音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樂趣!它可以表達我們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
五、最后,讓我們在單簧管優美動聽的演奏聲中坐上小馬車回家吧!
(下課)
單簧管波爾卡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單簧管波爾卡》,初步感受樂曲歡快、活潑、充滿朝氣的情緒。
2、初步了解樂曲各個部分的主題旋律,培養學生對主題旋律的記憶力,并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現音樂。
教學重點:分辨主題旋律
教學難點:分樂段聆聽后讓學生通過圖解為樂曲分段。
教具準備:PPT、鋼琴、卡紙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激趣導入(律動)
師:小朋友你們好,今天楊老師要帶領小朋友們去歐洲的波蘭去旅游,但是啊出發之前,我們要收拾一下行囊,整理一下心情準備快樂地出發吧!聆聽——A段
三、分樂段學習樂曲
1、A段的認識
師:剛才這段音樂帶給我們怎樣的心情呢?(生:開心、快樂…)看來小朋友們都已經調整好心情了。就讓我們一起帶著歡快地心情,在音樂小火車的帶領下高興地出發吧!——A段
師:小火車歡快地在一望無際的平原上奔跑著,我們也一起來給它加加油吧!我們做一個接龍游戲,我拍紅色字體的節奏,你們來拍黑色字體的節奏。
師:(點評)小朋友們拍的真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隨著音樂來接龍游戲——拍一拍。——A段師生接龍
師:小火車跑的很開心現在要和我們玩捉迷藏的游戲,游戲規則是:讓我們用耳朵來把他們找出來,當你聽到這段音樂的時候,你就拍出來表現它,說明你已經找到他了,看看誰的小耳朵最聰明。
——聽全曲
2、揭示課題
師:其實呀我們剛剛聽的這首好聽樂曲,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和認識的樂曲,我們一起來給它取個好聽的名字吧,它叫什么名字為好呢?A、《笛子波爾卡》B、《單簧管波爾卡》,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樂曲叫《單簧管波爾卡》,是由波蘭的作曲家普羅修斯所創作。——貼課題在黑板上單簧管之前我們學習過《加伏特舞曲》的時候,就已經認識了單簧管,他又叫黑管,波爾卡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種起源于波西米亞的一種活潑的舞蹈名稱。——點PPT
3、B段認識
(1)、師:由于歐洲距離我們中國很遠很遠,所以我們這次旅行路途非常的遙遠,要經歷許多各式各樣的地方,剛才我們小火車就歡快地在遼闊平原上奔跑著,接下來我們來聽聽小火車又行駛在什么地方呢?——聽B段
生:
師: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2)、生畫圖形譜(其他小朋友用手指在空中也跟著一起畫圖形譜)
(3)、自主創編舞蹈
3、C段認識
(1)師:小火車爬行完一座座大山之后,現在小火車要鉆進隧道了,小火車在鉆進隧道之前啊它要發出WU……警示人們,我來了。我們一起來聽聽,小火車是怎么叫的?
(2)模唱旋律
四、全曲欣賞
1、聆聽全曲,揭示樂曲結構。
小火車這一路經過了3段不同的路段,是哪三段呢?
生:1段在平原上歡快的奔跑2段是小火車爬山崗,3段是穿行隧道。我們把這三段音樂取一個名字,把他們區分開來,A、B、C你們能區分開嗎?我們現在玩一個游戲,游戲的規則是分組進行,當你聽到音樂的時候就起立,做相應的動作,并一名派代表到黑板上貼相應的圖片,第一大組聽A段,第二大組負責聽B段,第三大組負責聽C段,用歌聲來模仿小火車的行駛。大家都清楚自己的游戲規則了嗎?大家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示你已經聽出來了。
2、拓展欣賞波蘭美景
師:我們這次旅行經過了A段的平原奔馳,再到B段的爬山行駛,然后到C段穿隧道,最后到達終點站波蘭了。讓我們一起看看美麗的波蘭吧!
五、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單簧管波爾卡》,還欣賞了美麗的波蘭,就讓我們隨著音樂開著小火車走出教室吧!
單簧管波爾卡 篇5
單簧管波爾卡
【授課年級】二年級
【執教】何 霞
【教學目標 】
1、簡單介紹西洋木管樂器,使學生對其有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2、通過聆聽《單簧管波爾卡》,感受音樂快速跳躍的情緒特點。并
指導學生能用圖形式或線條表示自己聽到的音樂。
3、感受波爾卡舞蹈歡快流暢的風格。
【教學重難點】
感受單簧管的音色特點,樂曲所表現的"波爾卡"的跳躍情緒特點
及樂曲曲式結構的特點。
【教學內容】
一、學一學
導入 新課:
1、師:孩子們,今天木管家族邀請我們去做客,讓我們一起坐上心愛的小馬車出發吧
2、木管樂器的自我介紹:
A、長 笛:是木管樂器中的高音樂器,音樂寬廣,音色清澈柔美,常把它比作樂隊中的“花腔女高音”。
B、短 笛:短笛是長笛的同類樂器,形狀與長笛雷同,發音管比長笛短而細,音色響亮清脆、很有色彩。適宜于演奏各種
抒情或華彩性的樂曲。
C、大 管:又稱“巴松”,是木管組中的低音樂器。管身較長,音色豐滿渾厚,善于表現詼諧、滑稽的形象。
D、雙簧管:直吹,音色明亮,帶鼻音,長于感情的表現,有“抒情女高音”之稱。常用于田園風光的表現
E、單簧管:又稱“黑管”,直吹。低音渾厚響亮,中音區圓潤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區則較尖銳。單簧管音色豐富而明朗,表現力極為豐富,是木管樂器中音域最寬的樂器。
3、單簧管為大家演奏一曲《單簧管波爾卡》。
二、聽一聽
欣賞《單簧管波爾卡》
1、初聽:完整的欣賞,出示圖形譜。
2、小組討論分析:在圖形譜中發現了哪些相同點與不同點?(目的:運用直觀的圖形幫助學生了解樂曲的結構,注意主題出現了幾次。)
3、復聽:學生以小組形式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樂曲旋律相同的樂段與不同的樂段。(可以用線條,動作,手勢等等,此環節為后面學生創作圖形譜打基礎)
4、學生創作圖形譜。
5、演示圖形譜。
三、跳一跳
1、簡單介紹波爾卡
波爾卡:捷克的一種民間舞蹈。以男女對舞為主。于十九世紀中葉風行全歐。一般為二拍子,節奏活潑。
2.師生共跳波爾卡。
四、想一想,說一說。
師:孩子們,你們今天高興嗎,是什么讓我們這么高興?(音樂)是的,音樂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樂趣!它可以表達我們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
五、最后,讓我們在單簧管優美動聽的演奏聲中坐上小馬車回家吧!
(下課)
單簧管波爾卡 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木管樂器的形狀、音色和演奏方式和波爾卡。
2、通過聆聽《單簧管波爾卡》,感受單簧管的音色及表現力。
3、初步了解樂曲各個部分的主題旋律,培養學生對主題旋律的記憶力,并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現音樂。
教學重點:
通過聆聽《單簧管波爾卡》,感受和表現音樂的情緒。
教學難點:
初步了解樂曲3部分的主題旋律,培養學生對旋律的記憶力,并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現音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導入
師:輕輕地,我們推開了音樂小屋的門,小屋里正上演著一場熱鬧的音樂會呢!今天的主角是誰啊?推開門,一起去看看。(播放PPT)。
師:哦,原來今天是木管樂器的專場呢!對了,同學們,你們誰認識我們的木管樂器啊?說說我們學過的樂器中誰是木管類樂器呢?
生: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
師:大家說的都很好,那么現在就讓我們去認識一下木管家族的成員吧!(出示PPT,木管類樂器的分類)。
木管類樂器包括: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
師:木管家族的成員們看到有這么多的小朋友來看她們,想在音樂會開始之前,和我們來做個游戲,它們每個都身懷絕技,想考考大家,看看誰能聽聲音找到它們。(出示連線PPT)。
師:(播放雙簧管演奏歌曲)大家覺得剛才的這首歌曲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優美的、溫柔的。
師:那你能給它和自己的照片連上線嗎?(生連線“雙簧管”)。
師:(播放長笛演奏歌曲)和雙簧管比,你覺得這種樂器的音色有什么區別?
生:稍微的歡快了一些,音色更加抒情了。
師:老師認為長笛的音色,像一個美麗的少女。
師:幫它找到自己的照片吧。
(生連線“長笛”)。
單簧管波爾卡 篇7
活動目標:1、在圖譜的幫助下了解樂曲分為三部分,并通過多次的傾聽發現“響鈴聲”節奏的異同感知樂曲的 a-b-a結構,愿意大膽表述。2、在聽和說的過程中感知樂曲的流暢與歡快,并嘗試用動作表現樂曲。活動準備:1、剪切過的音樂《單簧管波爾卡》2、植物生長的視頻一段3、示范畫圖譜、響鈴圖片、花、藤的標記4、表現春天景色背景圖一張、樂器單簧管圖片活動過程:一、以春天自然導入,初步感受音樂。1、說說春天自然導入。師:小朋友們,春天來啦!春天是什么樣的?(出示ppt背景,春天的景色,花仙子------瞧,柳樹發芽了、綠綠的小草從土里鉆出來了,花仙子姐姐也帶來了各種顏色的花兒,花仙子姐姐還給小朋友們帶來一件禮物,是什么呢?趕快坐下來,一會兒就知道了。)2、初步感受音樂師:花仙子姐姐給小朋友們帶來了一首樂曲,我們先一起來感受一下。(第一遍完整欣賞)二、運用圖譜了解樂曲,借助“碰鈴”聲在樂曲中節奏的異同分析樂曲的a-b-a結構。1、運用圖譜了解樂曲師:我想小朋友一個問題,聽著這首樂曲你會想到什么?(小聲放樂曲做背景,幼兒自由回答,然后播放視頻)我會想到植物生長,長藤、開花,(把視頻和單簧管波爾卡音樂結合)有沒有同樣的感覺呢?這樣小朋友們再來感受一下這首樂曲,同時我還會跟著音樂把這首樂曲畫下來,(教師示范畫 長藤---開花---長藤)(第二次完整欣賞樂曲)師:看這個圖譜你覺得這首樂曲分為幾部分? 三部分都一樣嗎?哪兩部分是一樣的?(貼標記藤-----花-----藤)(第三次完整欣賞樂曲)2、分析音樂的a-b-a結構師:第一部分——音樂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長藤,慢慢長高長長,長了幾根藤呢?我們聽音樂。(看圖譜聽第一部分,用動作提示)你怎么聽出來的?每根藤長好后有一個什么聲音?你們聽到鈴鐺聲就用手點一下(完整聽第一部分,貼碰鈴圖片)第二部分——然后開花,這里的音樂和第一部分的同嗎?哪不同?碰鈴聲發生了什么變化?你聽到鈴聲就拍手,(完整聽第二部分,引導幼兒在鈴聲處拍手)開了幾朵花啊? 第三部分——聽一下第三部分,和哪一部分是一樣的?(帶領小朋友分別感受第一段和第三段,知道這兩部分是一樣的)它和第一部分是一樣的,也長了四根藤。好了,現在我們小朋友不僅從圖譜上看出來這首樂曲有三個部分,而且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相同的,我們用耳朵聽也能知道樂曲有三個部分,而且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相同的,我們再完整用耳朵欣賞這首樂曲,聽完告訴我你心里的感受。(第四次完整欣賞樂曲)三、感知樂曲的流暢與歡快,用動作表現。1、感知樂曲特征剛才小朋友們把這首樂曲又完整地欣賞了一遍,誰能說說聽完這首樂曲你心里有什么樣的感受? 小結:這首樂曲聽起來給人流暢、歡快的感覺,很開心。2、動作表現師: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萬物復蘇,我們聽到這首樂曲就想到植物生長,如果用動作怎么表現植物生長呢?怎樣長藤?(個別幼兒上來示范)從下往上跟著節奏長,第二根藤就再從下長,一共做幾次?我們跟著音樂來一次。開了幾朵花兒?花兒在開放時有點含羞,一點一點的開下來的,長了幾次才完全開放的?(提示幼兒鈴聲有八次,表示開一朵花)你想用什么動作表現?(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動作表現)我們跟著音樂來一次。第三部分和第一部分一樣。你們的想象太豐富,我們聽著音樂把這首樂曲用動作完整的表現出來,敢不敢試一試?(幼兒跟音樂用動作完整表現)(第五次完整欣賞樂曲)3、簡單介紹樂曲 這首樂曲是外國的一首民謠名字叫《單簧管波爾卡》,單簧管是一種樂器,(出示圖片),波爾卡是樂曲的一種風格,就是用單簧管演奏的波爾卡風格 的樂曲。四:活動結束師:好了,讓我們回到班里把這首歡快的樂曲介紹給你的好朋友吧!
單簧管波爾卡 篇8
活動目標:1.在圖譜的幫助下了解曲子的分布結構,并感知曲子的旋律和節奏。2.在教師引導下根據故事情境配合音樂進行身體律動。3.幼兒自己進行動作創編,體驗創編的樂趣。 活動準備:1.音樂《單簧管波爾卡》及其圖譜。2.唐僧師徒四人的彩圖。3.孫悟空頭飾若干個。 活動過程:一、故事導入:師:小朋友們這是誰呀?(出示孫悟空的圖片)噢,你們都認識這是孫悟空啊。可是,孫悟空今天啊遇到了一個大麻煩,你們猜一猜是什么?原來是他的師父和兩位師弟被妖怪抓走了。孫悟空的師父是誰呀?(出示唐僧圖片)兩位師弟都有誰啊?(出示豬八戒和沙和尚的圖片)哎呀這可怎么辦呀,孫悟空一個人可取不了西經啊,所以啊我們的孫悟空要出發去救他們啦。我們一起來聽著音樂看看孫悟空是怎么救的。 二、教師展示動作:1.師跟著音樂第一遍做動作:a段音樂:教師做猴子的動作,在每一句結束的時候跳一下,繼續做猴子的動作,共四句。(孫悟空先乘著筋斗云去救師父啦,找找師父在哪兒呢,在哪兒呢,跳,再找)b段音樂:師先做翻山的動作,再做爬樹動作,重復四遍。(下一個是豬八戒,翻過高山,爬樹,再過高山,再爬樹……)c段音樂:做游泳的動作。(好,下一個沙和尚。孫悟空要過河了,怎么過去,游泳游過去)(音樂結束)師:小朋友們,孫悟空把師父和師弟救出來了嗎?怎么救出來的?第一個救的是誰,怎么去的?(師父、筋斗云)第二個呢?(豬八戒、翻山、爬樹)最后救的是誰?(沙和尚、游泳)師:孫悟空乘了幾朵筋斗云呀,翻了幾座高山,過了幾次樹林,游了幾次泳……老師再來做一遍,等一下請你們把答案告訴老師。 2.師第二遍做動作。(可以和幼兒一起數筋斗云、山等的數量)師:這一遍我們都聽出來了,孫悟空換了四朵筋斗云救出了師父,翻過了四座高山,爬了四次樹救出了豬八戒,游了四次泳救出了沙和尚。(出示圖譜,并在每行圖譜旁邊貼上唐僧、豬八戒和沙和尚的頭像) 三、幼兒配圖譜做動作:1.師:現在請小朋友們也來當一回孫悟空,看看你們能不能把師父和師弟安全地救出來。先跟著老師來學一學本領吧。(無音樂伴奏學習駕云、翻山、爬樹、游泳的動作)2.師:好,我們的小悟空們都學會救師父的本領,那我們一起出發吧!(師和幼兒跟著音樂一起做,提示幼兒看黑板上的圖譜) 四、幼兒嘗試動作創編:1.師:剛才小朋友們是跟著老師來學本領的,現在請你們來教一教老師。你們想一想,翻山和爬樹還可以用什么動作來表示啊。游泳過河的時候除了這樣還能怎么游呢。(幼兒發言,教師用正確的節奏展示幼兒想出的新動作)2.全體幼兒起立,采用幼兒自編的動作進行律動表演。3.請個別幼兒戴孫悟空頭飾進行表演展示。
單簧管波爾卡 篇9
寧波第一幼兒園:王瑋 設計意圖: 舞蹈作為一種生動、形象的藝術語言,一直都受到幼兒的特別親 ,生性好動的孩子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跟隨音樂的節奏擺頭、動腿、揮動小手。大班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音樂的感受能力、表現力進一步提高,有時,他們已不滿足于用繪畫、色彩、形體動作等來表現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而舞蹈中豐富多變的隊形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元素,這恰巧是幼兒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極少涉及的,于是,我選取膾炙人口的歐洲民間舞曲《單簧管波爾卡》作為音樂內容,在欣賞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把幼兒帶入一個以隊形變化表現音樂為主的舞蹈世界。通過活動,幼兒不僅能得到能力、知識上的提高,而且對幼兒團隊協作性也是一次很好的練習。 重點: 感受樂曲abaca的曲式結構,并能根據其變化歡快地與同伴一起舞蹈。 難點: 聽辯曲式結構變換集體隊形。 解決: 1、借助圖譜感受音樂。 2、多媒體欣賞豐富感性經驗。
目標: 1、感受樂曲歡快、流暢的基調,區分abaca的曲式結構。 2、了解隊形變化是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嘗試根據曲式結構變化舞蹈的隊形。 3、體驗與同伴一起跳集體舞的快樂。 工具與材料;
音樂圖譜、各種隊形圖、多媒體、磁帶等 過程: 一、音樂欣賞
1、純音樂欣賞:這首曲子帶給你的感覺?
2、再次欣賞:請幼兒用蹲和站來表現對音樂變化的理解。
3、借助圖譜欣賞:進一步感受并標示abaca結構。 二、國外集體舞欣賞 隊形的變化 三、 創編《單簧管波爾卡》的隊形
1、討論隊形變化
2、確定并明確隊形的變化
3、第一次嘗試
4、合著音樂進行地二次嘗試
四、完整舞蹈 反思。
單簧管波爾卡 篇10
大班藝術領域:單簧管波爾卡
設計思路:
音樂能夠啟迪人們的智慧,音樂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對于在幼兒期的幼兒來說,音樂的教育作用功不可沒。
《單簧管波爾卡》這一國外名曲,以其明快、簡潔的2/4旋律,悠揚、流暢的曲調廣為流傳。在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中,加入本曲的介紹,使幼兒初步了解”波爾卡“這一音樂曲式的
特點,進一步掌握2/4旋律的節奏: ,× ×, × ×
使幼兒在音樂的熏陶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樂的王國中漫游,翱翔。
活動重點:
感受樂曲的結構特點并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活動難點:
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能夠根據老師的指揮進行演奏。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的結構特點并體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
2、嘗試用各種身體動作創意地表現滾動、飄揚等運動方式。
3、練習節奏:
× × × ×
活動準備:
1、自制音樂圖譜一幅。
2、樂曲《單簧管波爾卡》,錄音機。
3、碰鈴、鈴鼓、雙響筒各14個。
活動過程:
1、談話:昨天晚上老師做了一個好玩的夢……引入新課。
2、聽一聽、看一看、說一說。
a、 請幼兒聽音樂,看老師演示圖譜。
b、 鼓勵幼兒伸出食指和老師一起演示圖譜。
c、 說一說音樂一樣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什么?(風車)音樂不一樣的時候看到的是什么?(不一樣的枝條)
3、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創變動作。
風車是怎樣旋轉的,可以做什么動作?
枝葉是怎樣飄揚的,可以做什么動作?
選取三個動作,請幼兒聽音樂做動作。
4、跟著音樂演奏:
a、 請幼兒跟音樂節奏進行徒手練習拍手。
強調幼兒要學會看教師的手勢指揮。
b、 幼兒分組手拿碰鈴、鈴鼓與雙響筒跟音樂演奏。
在演奏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的演奏情況進行及時糾正,注意各樂器的相互配合,能夠服從教師指揮。
5、總結幼兒活動情況,予以適當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