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的節日》《火把節之夜》(通用2篇)
《塔吉克的節日》《火把節之夜》 篇1
教學內容: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和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教學目標:
1、繼續培養良好的傾聽音樂的習慣,能隨音樂展開豐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該民族樂器常用的民族樂器鷹笛和手鼓,了解火把節的概況和民族樂器的中阮。
3、學習演奏手鼓,為樂曲伴奏。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表現傣族潑水節歡快情景的歌曲《快樂的潑水節》,今天我們要到傣族的山鄉去“旅游”,參加他們的火把節。現在我們先來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2、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提出要求:同學們已經到了四年級了,今后欣賞的樂曲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聽,器樂曲沒有歌詞,該怎樣欣賞呢,首先能跟著哼唱幾遍,以后有一聽到這個主題就能說出這樂曲的曲名和作者,這也是我們欣賞音樂的重要目標之一。再者,聽音樂時要根據樂曲的標題展開聯想和相象,想象越豐富,你對樂曲的理解就越深,對“對音樂語言”就越熟悉。最后,還要注意樂器的音色。
(1)初聽樂曲。隨教師學唱主題a,要求能初步記住。
(2)復聽主題a。
(3)復聽全曲,要求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
(4)完成課本上的作業:為a、b兩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語。
3、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
(1)簡介塔克族及鷹笛、手鼓。
(2)初聽樂曲。
(3)隨教師學唱主題,要求能初步記住,邊用“x.”的節奏型為這一主題伴奏。
(4)學習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學生持手鼓實踐,部分學生模仿擊手鼓的動作。
(5)教師奏主題音樂,學生用手鼓伴奏。
(6)復聽樂曲。
4、小結:
教學反思:學生能專心投入的欣賞音樂,學習用手鼓的為音樂伴奏。
《塔吉克的節日》《火把節之夜》 篇2
教學內容:
欣賞彈撥樂合奏《塔吉克的節日》和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教學目標:
1、能富有表情地演唱《快樂的潑水節》。
2、初步了解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并產生進一步了解的愿望和對音樂的親近感。
3、學會幾個傣族的舞蹈動作,隨音樂表演。
教學準備:
錄音機、磁帶、手風琴
教學重點:
相關文化的滲透以及情感的啟發,讓學生了解潑水節、象腳鼓。
教材分析:
1.《塔吉克的節日》
《塔吉克的節日》是一首彈撥樂合奏曲,樂曲充分發揮了彈撥樂器的性能特點,形象地描繪了塔吉克民族粗獷豪放的性格和節日里歡快、熱烈的場面。
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甘地區。每逢節假日或喜慶時,塔吉克人常在鷹笛和手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并舉行賽馬和叼羊等活動。
手鼓是x疆各少數民族常用的樂器。
2.《火把節之夜》
這是一首中阮獨奏曲,阮是我國民族彈撥樂器中很有特點的樂器之一,是東漢時期藝術工匠們參照琴、箏、筑、箜篌等樂器創制而成,阮為圓形音箱,直炳,有十二個品,四根弦,到了唐代,發展為十三個品,稱為“阮咸”。阮有大、中、小之分,常用的是大阮和小阮。
《火把節之夜》原為琵琶獨奏曲,樂曲共分為三段,在一個簡短的引子后,具有濃郁彝族風味的慢板主題(a段) 輕柔的奏出,及富歌唱性,猶如巴烏的吹奏聲,舒展而柔美。b段熱烈奔放,展示了人們手擎火把載歌載舞的情景。最后再現a段,更加優美寧靜,富有韻味。
教學過程
1.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表現傣族潑水節歡樂情景的歌曲《歡樂的潑水節》,今天我們要道彝族的山鄉去“旅游”,參加他們的火把節。
彝族的火把節盛名天下,每年農歷6月24日起,連續三天三夜,彝族人民在寬廣的草地上縱情歌舞、賽馬、斗牛、射箭、摔跤,到了晚上,人們點燃火把穿行于田野山村之間,以驅除妖魔,保佑平安。
2.欣賞中阮獨奏《火把節之夜》
提出要求:同學們已經到了四年級了,今后欣賞的器樂曲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聽,器樂曲沒有歌詞,該怎樣欣賞呢,首先,我們要集中注意力,否則就聽不出其中的妙處了。其次,要能記住樂曲的主題,最好能跟著哼幾遍,以后一聽到這個主題就能說出這首樂曲的曲名和作者,這也是我們欣賞音樂的重要目標之一。再者,聽音樂時要根據樂曲的標題展開。
3.初聽樂曲
隨教師學唱主題,要求能初步記住。
復聽主題。
復聽全曲,要求學生充分展開聯想和想象。
4.欣賞彈撥樂合奏《火把節之夜》
介紹塔吉克族及鷹笛、手鼓。
初聽樂曲。
隨教師學唱主題。
學習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學生模仿擊手鼓的動作。
教師演奏主體音樂,學生用手鼓伴奏。
復聽樂曲。
5.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