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一言九鼎1-小學六年級下冊藝術教案(精選2篇)
第三單元 一言九鼎1-小學六年級下冊藝術教案 篇1
一、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初步了解五線譜節奏的表示方法。
2、 能夠唱好本課中要求的二聲部試唱。
二、 教學重難點
1、 認知簡譜、五線譜的節奏表示的方法。
2、 二聲部的和諧
三、 教學過程
1)、節奏 注意:(備課時用簡譜形式,上課時用五線譜形式)
注意:(備課時用簡譜形式,上課時用五線譜形式)
注意:(備課時用簡譜形式,上課時用五線譜形式)
注意:(備課時用簡譜形式,上課時用五線譜形式)
注意:(備課時用簡譜形式,上課時用五線譜形式)
注意:(備課時用簡譜形式,上課時用五線譜形式)
1>、認識五線譜的節奏標記,做做復雜的二聲部節奏練習
2>、練習6/8拍的節奏二聲部
3>、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配合已掌握的歌曲、欣賞曲目,自編舞蹈動作,隊列組合,跳出學生的風格和風采,互相觀摩評價。
四、 授后小結
第三單元 一言九鼎1-小學六年級下冊藝術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通過了解鐘鼓,感受鐘鼓藝術的魅力,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 教學重難點
1、了解鐘鼓文化,感受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造型與紋飾的奇特與精美。
2、欣賞并學唱樂曲《楚詞》選段
三、 教學過程
(一)、欣賞并了解最著名的曾侯乙編鐘
戰國早期著名青銅樂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曾侯乙,是戰國時代曾國(今湖北隨州、棗陽一帶)一個名叫“乙”的諸侯。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曾侯乙墓被發現并開掘,使得許多埋藏地底的珍貴歷史文物得以重見天日。現存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縣的一座戰國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時,整套編鐘聳立如故。
鐘在我國商朝時就已出現,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戰國時發展成 61 枚。人們按鐘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鐘編成組,制成編鐘,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鐘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镈。編鐘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鐘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六十五枚編鐘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上不僅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于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鐘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鐘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嘆。曾侯乙編鐘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鐘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二)、欣賞并學唱《楚詞》樂段
1、放錄音
2、分句學唱《楚詞》樂句
3、連貫演唱樂曲《楚詞》樂段
四、授后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