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通用12篇)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背誦學過的詞《清平樂村居》、《清平樂六盤山》。
2、出示《清平樂村居》、《清平樂六盤山》,導說詞牌名和題目分別是什么。
3、在比較中簡略帶過詞牌在押韻、句式、字數上有規定。
4、今天,我們學習另外一首詞,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二、讀詞
1、詞牌名是——,題目是——
2、指名讀詞,像這樣具備1、3、4、5、6句押韻、第5句反復、共33字特征的詞牌叫——
3、自由讀詞,要求讀準字音,力爭讀出節奏、韻味。
4、檢讀:
正音:興、藕;理解藕花,寫字。
節奏——可以與理解意思結合
5、導入理解意思
三、解義
1、自學,嘗試理解全文的意思。不理解的字、句打問號,然后同桌相互探討。
2、集體交流、探討字義、句義。
3、想象畫面,情景相生。
完成練習:
想象情景:
時常想起從前的一個日落時分—————————。
興致得到滿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詞
解惑,圍繞“醉”字品味詞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而返——晚(興致不易滿足)
花又醉人——誤,無意中的過失;花醉誤?——緣何至深處?;酒醉誤?情醉誤?暮夜誤?
爭渡爭渡——動作、性情醉人
鳥驚人醉——一灘,滿灘。
沉醉往事——寫下《如夢令》(常記——)
1、細讀課文,展開想象,引導學生捕捉看到的畫面——可以劃出。
2、討論、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殘陽鋪水中、三亞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
。1)、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溪亭日暮圖”,讀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們會干些什么?品讀“沉醉”:還有什么也醉人呢?
。3)、朗讀——濃濃的醉意。(酒微醉,人陶醉)
藕花深處——接天蓮葉無窮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處”的畫面。
。2)、李清照怎么會來到“藕花深處”的?抓住“誤入”、“深處”,體會詞人的心情。
。3)、朗讀——醉。
一灘鷗鷺——幾葉扁舟競渡,一灘白鷺驚飛
(1)、品讀兩個“爭渡”,比較疊句,感受熱鬧有趣的場面,體會著急歡快的心情。
。2)、想象“驚起一灘鷗鷺”的畫面: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讀出“一灘鷗鷺”的壯觀。
(3)、朗讀——鳥驚人醉。
3、小結。
李清照已完全陶醉于美酒、美景、美情之中。
導讀全詞:沉醉往事——寫下《如夢令》(常記——)
五、延伸、比較閱讀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注釋:
雨疏風驟 :狂風暴雨
綠肥紅瘦:綠葉多紅花少
1、比較兩首詞:字數、句式、重疊、“醉”字相同;“醉”字表達的具體內容、感情有所不同。
2、讀背這兩首詞。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及難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2
9.詞兩首(《如夢令》《漁歌子》)
重點、難點:
1. 什么是詞?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可以配上樂曲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因此又叫長短句。其實,詞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詞。簡稱“詞”,又名樂府、近體樂府、樂章、琴趣,還被稱作詩余、歌曲、長短句。
2. 詞的分類: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小令;58字以內為小令
(2)中調;59~90字為中調
。3)長調。91字以上為長調。
3. 詞牌和題目:詞的標題和詞牌有著嚴格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例如《沁園春·雪》這首詞,“沁園春”是詞牌,“雪”是詞的標題。《卜算子·詠梅》這首詞,“卜算子”是詞牌名,“詠梅”是詞的標題!度鐗袅睢肥窃~牌,《漁歌子》是題目,詠打魚。
4. 《如夢令》
(1)作者:李清照(約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
。2)譯文:
時常記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大家爭著劃呀,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滿灘的鷗鷺。
。3)大家一起讀一遍這首詞,這首詞所敘述的事發生在哪一個季節?
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詞人當天寫的嗎?
從“常記”一語可以看出已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連用兩個“爭渡”,這叫什么句式?
疊句。
(4)這首詞記的是女詞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獨自去的嗎?
從“爭渡”一語可以看出,還有她的許多同伴。
為什么要爭渡?
“誤入藕花深處”。
為什么會“誤入”呢?
因為“沉醉”。
還有別的原因沒有?
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水路縱橫。
什么時候發現“誤入”的?
沉醉中發現周圍凈是藕花想到來時沒有經過這個地方,這才大叫起來:錯了!錯了!
既誤入,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
不行,已是“日暮”時分。
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
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嘩聲一時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結:
這首詞構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游伴們在溪亭里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說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詞中卻略去郊宴不寫,而只寫歸途,甚至連歸途也沒有寫全,至“爭渡”“驚鷗鷺”便戛然而止。這是因為由于誤入而群起爭渡是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個高潮,用這個典型細節能更鮮明、更集中地表現少女們天真活潑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哪些方面?
、偕朴谑闱樵炀。她善于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里,造成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于從描繪一段情節、一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等。
、谠煺Z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瑰麗,富于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于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如“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等。
5.《漁歌子》
(1)作者:張志和(約730~約810 )唐代詩人。字子同,初名龜齡,蘭溪人。張志和博學多才,歌、詞、詩、畫俱佳。
。2)譯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鷺展翅飛,
桃花紅,江水碧,鱖魚正肥美。
頭頂青箬笠,身披綠蓑衣,
斜風細雨迎面吹,釣魚的人兒不想歸。
。3)賞析:這首詞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飛鷺和肥魚,還有斜風細雨,更有那優游自在的漁父。詞人藉漁父寄托自己的情懷,而漁父又是被安排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濃、桃花春汛泛起時,頭戴“青箬笠”、身披“綠蓑衣”的漁父,高處有從水田飛入上空的白鷺鷥,低處有落英繽紛的春水綠波,更有能引起人們鮮美味覺的大口細鱗的肥嫩鱖魚,鷺在飛,水在流,魚在潑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紅,桃花因水而濕。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天地萬物渾然一體,顯得那么的新鮮、清麗、秀潤。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煙波垂釣圖”。
詞人當時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產生了自然、淳樸的意趣,不愿離開這一個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靶憋L細雨不須歸”,對漁父說來,不正是他對美的發現、對美的執著追求么?在斜風細雨中,張志和體驗到鷺鷥的飛翔更飄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鮮妍。在這樣優美的環境中垂釣,漁父的心情,就不只是為美而陶醉,更為眼前的優美畫境而堅定了意志,不僅不思歸,而是更進一步的“不須歸”了。張志和所執著的已經不是垂釣,而是作為詞人內心的自白——“我決心以山水之間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終老”。這顯然又是畫中之詩,隱伏在西塞山前空間結構背后的時間潛流,悠悠地但終于又是深穩有力地蕩漾著的感情波瀾。可見,張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訴諸直接詠懷,而是寄情于景,以畫入詞。詞人而兼畫家的張志和,把高遠的情思化為清空的意境,把質樸的語感提煉為脫俗的意趣,從而使他的詞作形成獨樹一幟的高蹈風格。正因為張志和與世俗相忤,所以才能從大自然中覓取心靈滋養,從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學習,想象詞所描繪的情景,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3、初步了解詞的有關知識以及學習詞的方法。
教學重點:
品讀字詞,想象詞境,領悟情感,并能用語言表達出來。
教學難點:
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過程: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1、了解詩與詞的不同
出示李清照的詞,比較詩與詞有什么不同?
——詩每行字數一樣,詞不一樣,有長有短。
——讀起來的氣勢不一樣。
——題目的不同。(了解詞牌名)
2、認識詩人——李清照(課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
二、初讀體會,把詞讀“胖”
1、播放音頻:聽讀
2、自己試讀,挑生朗讀。
3、把詞讀“胖”
根據課件提示的注釋,理解詞意,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自己讀懂了那句詞或哪個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讀品味,把詞讀“瘦”
1、我們能不能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圍繞“醉”字美讀全詞,想象畫面。(板書:醉)
——醉態一:醺醺沉醉,忘記了回家:“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醉態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1)你強調了“晚”,為什么強調它?①喝酒喝了很長時間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強調了“深處”,說說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會感覺……
詩人真的是喝醉了,(板書:酒醉)
——醉態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讓我們想象一下:
視覺上,那時的天空……荷塘……鷗鷺……(關注色彩:綠葉、紅花、白鷺、余霞,落霞與鷗鷺齊飛,荷塘與天空同色,這是一種夢幻的色彩)
聽覺上,你的耳邊縈繞著……(鷗鷺撲棱聲、鳴叫聲;水聲,驚叫聲、劃槳聲、嘻笑聲、歌聲、岸邊的偷笑聲……)
深深地聞一聞,沁入心脾的是……;皮膚上感受到的還有……甚至,還有驚起一灘鷗鷺之后的無限遐想。
哦,詩人在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書:景醉)
。3)當我們的感覺這樣流動著,交織著,你的心底,彌漫著一種什么情緒?(歡樂的,輕松的,愉悅的,美好的,沉醉的,夢幻的……)
美酒加美景,給了她美麗的心情,這種心情,讓我們讀著,看著,也跟著陶醉了。
齊背《如夢令》。(板書:人醉)
3、你聽——(《如夢令》歌詞)播放蔡琴《如夢令》,嘗試跟著唱和。
四、對照比讀,延伸課外課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比較: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細觀察后交流。
這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都是一樣的。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五、課后作業
推薦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走進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書設計 如 夢 令
酒醉、景醉、人醉
【《如夢令》教后反思】
在教學《如夢令》一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彼裕矣昧艘韵路椒ǎ
一、詩與詞的對比。
在課堂開始,我先讓學生了解了詩與詞的不同,從而更好的.認識詞、學習詞。
二、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配樂配圖范讀,再讓學生自讀、指名讀等方式,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初步了解詞的情感。
三、結合注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哪些句子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 “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輕松愉快地學了這首詞,也能有感情的背誦,但是由于教師的激情不夠,沒有很好的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出來,所以學生在描繪詞的意境的時候,表達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也要繼續努力,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4
今天我翻開《如夢令》準備上校級教研課。首先,認真研讀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詞的教學這樣建議:“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景,體會詩歌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其次認真思考了如何體現“減負增效”的課堂模式,并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李清照的《如夢令》時,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朗讀全詞,讀出節奏。
詩詞具有音律美,讀來抑揚頓挫。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等方式,以及朗讀的指導,使學生能讀出詞的節奏。
二、結合注解理解內容
古詩詞的教學,最忌逐句串講。由于這首詞的意思淺白,貼近生活,學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學生課前已經預習過,因此,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首先讓學生在注釋的幫助下,小組合作學習,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接著全班交流,請學生說說整首詞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詞的內容,而作者卻只用33個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感悟古詩詞語言的凝練、含蓄。
三、展開想象體悟意境
別林斯基說過:“在詩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動力量,創造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完成!毙蜗笠饩,領會詩情,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李清照的《如夢令》向我們展現了“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這一幅幅流動的畫。教學中,在學生熟讀詩文的基礎上,在古曲的縈繞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耳聽、用嘴吟、用腦想、用心靈感受,不知不覺把自己帶入了特定的詞境中。此時學生眼前的畫面不單是視覺的畫面,而且也融合了他的感情和情緒,學生的腦海中增加了許多詩詞中并未提到的物象,如“一條清澈的河流在茵茵原野上流淌。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暉當中。李清照時而倚亭而立,與朋友們把酒言歡;時而仰望著天,欣賞落日余暉;時而眺望河面,哼著小曲;……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這一切則能不讓學生沉醉?又怎能不讓李清照沉醉呢?這時,教者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描述下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并美美地讀一讀。讓語文能力的訓練扎扎實實地落實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
四、把握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品讀,發現哪個詞最能概括表達詞的意境,并聯系詞的內容說出自己的體會。要求學生不僅要感悟哪個詞用得好,還要說明為什么好,具體表現在哪里。學生列舉了“醉”、“誤”、“深”、“驚”等詞語,我并沒有否定哪個詞不妥,而是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學生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個性化解讀。我肯定了大家說的都有道理,告訴學生李清照留下來的詞并不多,但是首首精,字字妙,這首《如夢令》里邊的33個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在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基礎上,我再結合自身對文本解讀,引導緊扣詞眼,欣賞“醉”字,分析詞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詞意的關聯,以及作者為何對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進而體會語言運用的精煉、巧妙,進一步感悟詞的意境、情感。像這樣憑借情境,讓學生咀嚼詩句、品味詩句的語言的豐富內涵和情味,學生就有了很具體的感受調適。此時鼓勵學生把這首詞背下來,于永正曾這樣說過:誰擁有語言,誰就擁有了智慧。好的古詩文,好的現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記就不是學語文。
在這節課上,學生不僅能輕松愉快地學好這首詞,而且能通過朗讀、練寫、背誦等形式扎扎實實學語文,每一位學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5
《如夢令》這首詞是李清照青年時期的作品,回憶她一次郊游流連忘返,醉于景、醉于酒、更醉于情后誤入“藕花深處”的一次奇趣的經歷,反映了她早期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
1、加強朗讀指導,體會詩詞音韻之美。讓詞“活”在學生的嘴上,才能“活”在學生的心里。只有解決了難讀的問題,才能解決“難入”(入情、入境)的問題。
2、通過尋找畫面,幫助學生把握整首詞的基本內容,體會本詞的特有的“圖畫”美,并通過學生自己的拓展想象,讓畫面有“聲”有“色”,并通過學生的連續想象,在學生的頭腦中變成“動畫”。
3、吟唱《如夢令》,既是對文章理解的加深,也是對內容的藝術呈現。 存在諸多問題,望專家評委,在座的各位老師指點、批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幾處紕漏,比如:第二環節的想象部分不夠深入,過程銜接存在問題;學生沉醉其中被硬生生的拉了回來;教學評價有幾處明顯不到位等。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6
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詩歌到了唐朝已發展到了顛峰階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徑,發展并完善了詞這一文學樣式,詞也是詩的一種,配上音樂可以歌唱,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叫長短句。提到宋詞,人們就會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被認為是婉約派詞的正宗,提出“詞別是一家”主張的女詞人----李清照。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她的一首詞。板書課題:如夢令
學生齊讀課題。
2、明確目標
學習這首詞的時候,我們要開動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聽,用嘴吟誦,用腦思考,用心想象。
3、預期效果
那么理解詞意、感悟意境對于大家來說就不成問題了。對自己有信心嗎?
民主導學
任務一:讀中渲染,理解詞意
任務呈現
。◣熛扰錁防收b)師:這首詞聽起來具有舒緩委婉的音韻美,一是因為本詞的押韻;二是因為詞人擅用對仗,使節奏明快、和諧、上口。 下面就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并且試著讀懂它。同桌可以互幫共享。
自主學習
1、學生自由讀詞,把字音讀準,把詞讀正確、流利。
2、學生借助注釋自己學詞,理解詞的意思。
3、小組內交流能理解的詞句的意思及自己不懂的地方,教師巡視。
展示交流:
1、指名讀讀出詞語的味道來。(“興”是多音字,在這里應讀成“xìng”。同桌之間討論一下為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興”在詞中的意思為“興致,情趣”,所以應讀成“xìng”)全班齊讀。
2、指名說說這首詞的意思。
任務二: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任務呈現:剛才我們讀懂了這首詞的意思。但學習詩詞,光讀懂還不夠,我們還要把這首詞讀美了、讀活了、讀出味道來。怎么讀就有味道了?細細地讀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然后靜靜地想其中的含義,邊讀邊想,你就會走進詩詞中,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感受,就會品出味道來。
古人有“詩中有畫”的說法,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甚至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看看,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出哪些畫面?(板書:溪亭日暮 藕花深處 一灘鷗鷺)
自主學習
細細地讀,靜靜地想
展示交流:
板書三個畫面1、畫面一:“溪亭日暮”
(1)指名讀第一、二句。
。2)“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課件出示黃昏情景)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想象的畫面。指名讀這兩句。
(3)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時候,詞人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呢?
。4)這首詞是詞人當天寫的嗎?(生:從“常記”可以看出已經隔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為什么詞人經常想到這件事呢?(生:這件事非常有趣,值得回味。)(板書:常記)
小結:這首詞構思巧妙。從“沉醉”一語可以看出,女詞人和游伴們在溪邊的亭子里曾舉行過一次時間不短的郊宴,一邊說笑、行酒令,一邊喝酒,充滿了歡樂的氣氛,直至夕陽在山才匆忙上船。請再次深情朗讀第一、二句。
2、畫面二:“藕花深處”
。1)說說你對“藕花深處”的理解?
從“藕花深處”可以判定是詞中描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節,荷葉茂密,荷花綻放,香氣四溢的景色。(師引導學生想象)
。2)討論:為什么詞人和同伴們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沉醉”)還有別的原因沒有?(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邊的亭子,可見周圍是水鄉,水路縱橫。)
。3)深情誦讀第三、四句。
3、畫面三:“一灘鷗鷺”
。1)從“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既然誤入,慢慢劃出去,不也行嗎?(不行,已是“日暮”時分。)你能想象出“爭渡”的情景嗎(從“驚起一灘歐鷺”可以想見漿聲、水聲和少女們的笑語喧嘩聲一時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2)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朗讀這幾句。
4、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件讓詞人覺得非常有趣,值得回味的事
任務三、找出詞眼,品讀全詞。
任務呈現:
同學們真不簡單,把三十三個字讀成了一個個美麗的畫面,讀成了一幅流動的畫,此外,還學會了文包詩的一種寫法。但,這還不夠,咱們還要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這個字就是我們常說的“詞眼”,有信心接受挑戰嗎?來,讀讀這首詞,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
自主學習: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展示交流
1、生讀詞,思考。讀后交流,明確:這首詞是圍繞“醉”來寫的,“醉”是這首詞的“詞眼”。
2、再讀這首詞。詞人陶醉了,她陶醉在美景中,她陶醉在美酒中,她陶醉在美麗的意外中,她陶醉在美麗的生活中,讓我們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讀出濃濃的醉意來好嗎?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讀詞并能背誦
2、抓住,想象詞所描寫的情境
3、通過學詞,體會詩人的心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4、豐富李清照的形象,使學生走進詩人,理解詩人的高尚情懷。教學過程:
一、畫面導入,激起情趣
同學們,咱們一起來看這樣八個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板書),誰來說說你對這八個字的理解?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畫,一幅畫里又往往蘊含著美妙的詩句,F在,咱們一起來看幾幅畫,你能吟出畫中所蘊含的詩句嗎?(屏顯畫面,生吟詩句,師點評)
二、初讀全詞,初步感受詞意
1、同學們,你們用動情的朗讀讀出了古詩的韻味,聽著聽著,我仿佛進入了那美妙的畫境之中,看得出,你們都是愛詩之人。今天,咱們再來學一首詞,這首詞也是詩中有畫,它是宋代著名的女詩人、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寫的《如夢令》(屏幕出示全詞),請大家自由地讀讀這首詞,要讀得充分,讀準字音,讀出節奏。(板書:如夢令)
2、指讀,相機正音,指導節奏,讀出自己的感覺
、龠@里有一個生字,藕,再請同學來讀一讀,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
、谶@里有一個詞也請大家注意,興盡,在這里都讀第四聲,興指興趣,興致。盡是滿足的意思。所以興盡就是指——興致得到了滿足。請同學再來讀一下這個詞。
、叟夯,興盡,這兩個容易讀錯的詞都在第三四句中,誰再來把這兩句讀一讀,把它讀正確,讀得字正腔圓。
、艹税言~讀正確,我們還要能讀出詞的節奏,把詞讀得有板有眼。誰再來讀讀整首詞,其他同學注意聽,它是怎么停頓的?(指導停頓)
3、讀好了節奏,我們還要讀懂它。如夢令是這首詞的詞牌名,李清照借這個詞牌回憶了自己年輕時候的一次郊游經歷。整首詞語言簡潔,淺顯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對大家來說不是難事,請大家再次自由讀讀這首詞,同桌之間相互說說你對它的理解。(師巡視)
4、好的,同學們,從我剛才聽到的幾位同學對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輕松的表情來看,你們已經讀懂了這首詞的基本意思。現在,我還想問問大家,在這首詞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動,你能分辨出哪些詞語是寫景,哪些詞語是寫人物活動呢?默默地看,靜靜地思考,然后舉手告訴大家。(結合學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讀)
景:
溪亭日暮
藕花深處
一灘鷗鷺
人:
沉醉
誤入
爭渡
5、細細讀著這六個詞,我們會發現它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因果關系,師引述——因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為“沉醉”所以“誤入藕花深處”,因為“誤入藕花深處”所以“爭渡”,因為“爭渡”,所以驚起“一灘鷗鷺”。
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間銜接得多么緊湊,多么自然。∪嗽诰爸,景因人顯,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構成了那一幅幅生動美妙的畫!讓我們再次走進畫面,讀一讀這首詞吧!
三、展開想象,品味詞境
1、同學們,雖然時隔千載,我們已經無法跟隨李清照一起參加那一次郊游,但這首詞“詩中有畫”,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現情境。{板書:展開想象(齊讀)}在這首詞里,有一些詞語給了我們畫面般的美感,仔仔細細地讀一讀這首詞,把這些詞語圈出來,想一想,讀著它們,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A、溪亭日暮
、僭蹅兿葋碜x一讀一二句,齊讀。
、谀膫詞給了你無盡的想象,給了你畫面般的美感?(開火車,指三人答)
、凼前,“溪亭—日暮”,讀著這個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書:溪亭日暮)展開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腦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語言去描繪,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對景的想象]預設:
a、學生回答比較簡單(亭子、小溪、夕陽)師評語引領: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卻都是靜止的,誰能把這些眼前的景物說得更加具體?讓這些景物活起來,讓這幅畫美起來!
b、若學生說得比較好。教師評語引領:瞧,他說得多么傳神哪,尤其是詞,仿佛把我們都帶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進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畫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現!說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讀好這兩句,指讀。
d、是啊,黃昏時分,夕陽漸漸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那玲瓏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紅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讓我們情不自禁的吟出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帶著這樣的詩情讀好這第一第二句。
[對醉的理解]
a、好一個良辰美景!好一個溪亭日暮!難怪李清照說她此時已經——沉醉不知歸路了。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詩人陶醉了,醉得忘記了回家。在這兒給大家補充一個信息,在古代的時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歡喝酒。李白就被稱為——酒仙!一喝酒啊,詩興大發,酒助詩興,詩從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說法。李清照雖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歡喝酒,所以說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我們帶著這份醉意,再來讀這兩句詩,一定更有味道。
b、在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地方,詩人會和誰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分谰疲p著美景,聞著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可是一種全身心地享受。≡蹅冊俅我黄鹱x讀這兩句詩,讀出那濃濃的醉意!B、藕花深處
①在那樣的時候,那樣的地方,詩人和朋友們除了喝酒,還會干什么呢?(賞景、吟詩、作對、彈琴、下棋、聊天)是啊,怪不得詩人說她后來是興盡而歸,讀——興盡晚回舟。此刻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怎樣的?(高興、愉快),就請你讀出這份高興,這份愉快!另外,這里的興盡,也可以說是興未盡,也就是還沒有盡興,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時,詩人的心情又會是怎樣的?(留戀,舍不得離開)那也請你讀出這份留戀。你看,這里同一句古詩給了我們兩種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確的,所以以后讀詩就要用心去揣摩、去體會。
、诰驮谠娙嘶刂蹠r,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處。(分小組把這個詞讀兩遍。)藕花—深處,(板書:藕花深處)這個深處是指哪?對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葉、荷花,這時候呀,那荷花,那荷葉的形狀、顏色、姿態一定看得非常清楚。
點評語預設:
a、你看到了荷花田田的葉子;你看到了姿態萬千的荷花;你看到了一個色彩斑斕的藕花深處;一個清香飄逸的藕花深處;一個神秘而幽靜的藕花深處,讓我們一起走進去吧。讀b、在這樣的藕花深處,又讓我們情不自禁的想起許多描寫荷花的詩句來,誰來說,你想到了哪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又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畫面啊,讓我們再次走進去,再次沉醉。讀——
、墼谶@兩句中,你覺得那一個字最能說明詩人又一次醉了?(誤)誤入,在這里是怎樣的入?能換一個詞代替這個誤嗎?(不知不覺)是啊,詩人看荷花看得有滋有味、如癡如醉,連小船劃入藕花深處都沒有察覺。這是怎樣的一種醉!我們再來讀這兩句,一定會讀得更好。
C、一灘鷗鷺
①讀著這兩句,哪一個詞又讓你畫面般的感受呢?(一灘鷗鷺)分男女生讀。
、谧x著這個詞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河灘的鷗鷺撲拉拉一下子都飛起來了,那場面是多么熱鬧。。┮积R讀(一灘鷗鷺上青天,那場面又是何等壯觀啊,再來感受一次,讀)③范讀,在這里,除了看到鷗鷺飛了起來,聽到它們拍動翅膀的聲音,鳴叫的聲音,你們還仿佛看到詩人和好友們在干什么?你的耳邊還聽到了什么?(聽到劃槳聲、歡笑聲、水聲,看到詩人和好友們在爭著劃槳),此時詩人的心情怎樣?(是啊,一種意外的開心,意外的收獲,那就是——驚喜。)這個“驚”字,既是指鷗鷺給驚飛起來了,又向我們傳遞了詩人驚喜的心情,用得多妙啊!誰來讀讀這兩句,讀出那份熱鬧、那份歡快、那份驚喜。ㄖ笇Ю首x,兩個爭渡要讀得稍快,有力,后面那個爭渡比前面一個更有力)三、回歸整體,感悟詞情
1、同學們,剛才我們借助自己豐富的想象,再現了當年李清照郊游時的情景,讓我們陶醉其間,留戀其間,有了那么多美好的感受,一定能把整首詞讀好它!齊讀
2、讓我們再次回味那曾經經歷的一幕一幕,你覺得這是一次怎樣的郊游呢?能用詞語來形容一下嗎?(令人心醉,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美好、美妙、令人難忘)讓我們再來醉一次吧!讀詞
四、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1、此時的李清照不僅陶醉在美酒、美景、美麗的意外中,還陶醉在美好、幸福的生活里。早年的李清照可說是名門閨秀,生活條件非常優越,父親李格非是當時的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是金石考據家。那時他的生活是幸福美滿的。但是,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卻很難找到那份快樂,那份純真了。(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詩句: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饵c絳唇》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豆卵銉骸纺,從今又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段淞甏骸罚┓蹲x
2、在這里,你讀到的還是快樂嗎?你讀到了什么?(愁、淚)
3、南宋末年,金人大舉南下,中原國土淪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詩人雖是一女子,但她同樣有一顆愛國憂民之心,這愁和淚是為國亡而愁,為百姓生活疾苦而流淚;其二是家破,家人先后離去,使得李清照長期流亡在外,無家可歸,飽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這就是她滿腔的愁啊!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四句話,體會那無盡的哀愁、千行淚吧
4、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李清照肯定會常常想起她曾經有過的幸福時光,讓我們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憶吧。讀如夢令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8
盛新鳳教學實錄:《如夢令》
如夢令
宋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一、話題引入,通讀全詞。
師:咱們從一年級到五年級肯定是學了很多很多的古詩,對不對?誰是咱們這個班里面古詩念得最有味道的一個?推薦一個?
師:(對著大家指出的學生)這樣吧,你帶著大家來念幾首古詩,好不好?
生:(學生領念)《春曉》、《望廬山瀑布》。
師:同學們腦海中的古詩詞還有很多吧,今天時間關系咱們不往下念了,這節課盛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欣賞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寫的詞。知道詞嗎?
生:詞語。
師:哦,他說詞是詞語。盛老師告訴你錯了。古詩詞都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看!(媒體出示《如夢令》詞的內容)這就是咱們今天要學的詞,詞跟我們以前學過的詩有什么不一樣?
生:古詩每句字數一樣,詞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樣的。
師: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叫做長短句。
師:還有什么不一樣嗎?
師:詞有詞牌名,每一個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和韻律,《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就是這樣的,同學們有興趣來讀讀這首詞嗎?請大家放開聲音來讀讀這首詞。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正確,讀流利。這個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開聲音自個兒讀。
生:放開聲音讀
師:聲音停下來了,誰能一個人,放開聲音讀讀這首詞?誰第一個把手舉起來我就叫誰。就請你,勇敢的女孩子。
生:(讀詞)
師:謝謝你,你是第一個勇敢地站起來讀書的孩子,剛才她在讀的過程當中基本上是通順的,流利的是不是?你們有意見嗎?沒有意見,我有意見,這里面有一個字是個多音字,“興盡”,
這個字又讀xìng又讀xīng,什么時候讀xìng,什么時候讀xīng你們知道嗎?什么時候讀xīng?
生:興奮。
師:還有“大興安嶺”。但是這個“興”“高興”、“興致”的“興”卻讀第四聲,所以在這個地方你說應該讀第一聲還是第四聲?第四聲,咱們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齊讀這一句)
師:不錯,咱們再讀讀這首詞,這回第一個舉手的是誰?又是一個勇敢的女孩子,我真喜歡你,讀讀。
生:(讀詞)
師:聲音清脆響亮,口齒清晰。讀通并不難,但是,同學們,讀詞的時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頓,那就能讀出節奏來,讀出味道來了,比如說吧,第一句咱們可以這樣讀“常記/溪亭/日暮”。來,在位置上練讀一下。
生:(讀全詞)
師:節奏感把握得挺好。咱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胖”讀全詞,古文今譯。
師:同學們,讀詞,讀通,讀順還不算,還要讀懂它。接下來,請大家在下邊注釋的幫助下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了,請你輕輕地讀,再用自己的話輕輕地說,看看能不能把話說順了,說通了,說明白了。好不好?開始吧!
師:你自己能夠讀明白哪一句詞的意思了?你站起來說給大伙聽聽。
生: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記得在溪邊黃昏的時候看日落。
師:在那里看日落時的情景。是嗎?不錯的,她這么說,咱們能聽懂她的意思嗎?能聽懂就可以了,來,往下說。你還能讀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歸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師: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師: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嗎?或者說是忘記(回家了)。
師:再往下說
生:誤入藕花深處。這句話我理解的是他開船的時候開到有荷花的地方。
師:對,劃船的時候。那個時候船沒有機器的,劃的。劃到哪兒去了?
生:(齊說:荷花深處去了。)
師:是的,荷花深處去了。
師:接著說。
生:我理解的是興(xīng)盡晚回舟
生:興(xìng) 盡晚回舟,他高興盡了,晚上只好坐舟回去了。結果到了荷花的深處。
師:他這么說咱們明白嗎?他說“高興盡了”,晚上只好坐船回去,什么叫“高興盡了”,你能不能說明白點?
生:就是她看日落已經看得差不多了,她的興奮已經沒有了。
師:興奮沒有了,你們有不同的意見嗎?他說她不要看了,所以回去了。
生:我覺得是幸好有晚回來的船只。
師:還有不同的說法嗎?你怎么理解?
生:我覺得是應該朝霞沒了,她看完了才回去的。
生:我是想她是到了傍晚才回去的。
師:她看著看著,陶醉在里邊了,但是,天都黑下來了,這個時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實這個“興盡”是興未盡,但是因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師:還有最后兩句沒人說,誰來說?
生:我解釋的是驚起一灘鷗鷺。意思就是她在開船的時候不小心進入了荷花的地盤。然后荷花里邊有許多的鷗鷺,被她船一開進來就全部飛走了,就是驚起一灘鷗鷺。
師:荷花深處,不是荷花的地盤。然后劃船怎么會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爭渡,誰讀明白了?
師: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吭趽屩鴦澊@個時候把一灘歐鷺給驚起來了。
師:同學們很能干,不知不覺地把這首詞給讀胖了。(板書:讀胖)同學們,如果說把咱們剛才說的話寫下來,你說長不長?
生:長
師:可是這一首詞才用了多少字就把這一次作者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你數一數。
生:33個字。
師:是啊,33個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時間是(日落)就是我們說的黃昏、傍晚;地點是在(溪水邊的亭子里)對,溪水邊的亭子里。你看古詩詞就是這樣的凝練、含蓄。咱們讀一讀整首詞,體會、體會。
生:(讀全詞)
三、美讀全詞,想象畫面。
師:光讀懂還不夠,還要把這一首詞讀活了。讀得很美很美,古詩詞有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咱們自己再來讀讀這首詞,看看,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出哪些畫面?
生:(小聲讀詞)
一)畫面1:“溪亭日暮”
師:咱們先來讀讀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讀。
生:(讀一、二句)
師:“溪亭日暮”,讓你想起怎樣的畫面來了?
生:我想起小溪邊有座亭子,那位詩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太陽的日落。
師:太陽的日落。這話怎么說,說清楚了。
生:也就是看黃昏時的景色。
師:對,什么景色?
生:美麗的景色。
師:太陽落下來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剛才的畫面當中有人、有亭子,那個亭子是幾個角的?噢,是個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別致的。你想得這么美,肯定能讀好它。你來讀一讀。
生: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你腦海中的畫面當中還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個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著天,天空披上了一層紅紅的晚霞,一條小徑通向遠方。
師:哦,你還看到了一條小徑。落日余輝,晚霞籠罩天空的情景,你們看到過嗎?怎么美?誰來描繪給大伙聽聽啊。
生:天邊都是紅顏色的,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掛在天上……(學生覺得詞窮。)
師:這個時候才感覺到語言的蒼白,是不是?來,你就讀一讀吧!
生: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盛老師,幫助你一下,你們看。襟w播放黃昏情景,配樂)
“黃昏時候,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來“一道殘陽撲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讓我們把這種美通過朗讀傳遞出來。
生: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沉醉不知歸路。她是這樣讀的,你也來讀一讀吧。
生: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深情朗讀。)大伙一起來讀讀吧。
生:(齊讀: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盛老師仿佛看到那樣的情景了,再來一次。
生:(齊讀: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師: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和她的朋友們會在溪邊的亭子里干什么?大聲地、七嘴八舌地說出來吧!
生:一邊喝酒一邊作詩。
生:一邊吃菜一邊看。
師:哦,是在郊宴。
生:他們可能會下下棋。
師:對,詩人就是有這樣的雅趣。你想她還會在干什么?
生:我想他們還會在看景色。
師:看景、吟詩、作對,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還可能會聞到陣陣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生接——人自醉。。┰蹅冊僮x這兩句,讓我們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生:(讀兩句)。
二)畫面2:藕花深處
師:除了這個溪亭日暮讓你想起了這么美麗的畫面之外,還有哪個詞也讓你想起了美麗的畫面了?再讀一讀,品一品。
生:“藕花深處”。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師:滿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說得美一點嗎?
生:下面是綠綠的荷葉,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師:你想起怎樣的句子來了?咱們學過荷花吧,把優美的句子吟誦一句到兩句給大伙聽聽。
生:這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開了。有的在微風中輕輕舞動著。
師:你們仿佛看到了那滿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生: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師:這就是寫黃昏時候荷花的情景的。這個時候啊,已經是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秘的世界。我想這個時候他們肯定是更加陶醉了。來,請讀讀第三句、第四句。
生: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三)畫面3:一灘鷗鷺
師:你還從哪些詞語中聯想起畫面來了?自己讀下去。
生:“一灘鷗鷺”。
師: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他們可能在說,讓我先走,讓我先走。
生:怎么辦呀,劃不出去了。
生:我聽到了歐鷺翅膀拍打的聲音。
生:還聽到了非常急的“嘩嘩”的劃船的聲音。
師:你從哪個詞語中聽到這樣的聲音的?
生:爭渡
師:因為她們在搶著劃船。真會讀書。
生:還聽到溪水聲。
師:溪水被船槳擊起的聲音。
生:我還聽到鷗鷺在叫。
師:鷗鷺叫聲響不響?
生:響。
師:你怎么知道有這么響?
生:因為上面說驚起一灘鷗鷺,是“驚起”的,又不是憑空飛起來的。
師:是啊,它是一下子受驚了之后,突然“撲拉拉”飛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驚起“一灘”鷗鷺,一群鷗鷺全部被驚起,一起叫所以很響。
師:你想啊,她們叫哇,笑哇,聲音那么響,那么喧嘩,這個時候把棲息著的鷗鷺一下子驚飛起來!皳淅币宦,一群鷗鷺沖破夜幕,飛上藍天,那情景該多么壯觀啊!這樣的情景她平時能看到嗎?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觀。≌l來讀一讀這兩句?
生: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這樣劃船能把歐鷺驚起來嗎?
生: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劃得再有勁一些,你再來試試。
生: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師:你想此時此刻,詞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說)
生:多么開心。
師:是啊,那是一種意外的開心,意外的收獲。
生:驚喜。
師:這個“驚”字,既是指鷗鷺給驚飛起來了,又向我們傳遞了詞人驚喜的心情。寫得多好啊。再來讀一讀。
生:讀最后兩句。
四)一幅流動的畫
師:剛才我們邊讀邊想象,讀出了那么多美的畫面,有“溪亭日暮”,還有“藕花深處”,還有“一灘鷗鷺”。其實整首詞就是一幅流動的畫。你們看,因為是觀賞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是誤入“藕花深處”,所以才會驚起“一灘鷗鷺”。來,一起讀整首詞。一邊讀一邊想像這幅活動的畫。
生:(讀全詩)。
師:聽你們讀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師也情不自禁地想來讀一讀,可以嗎?(師深情朗讀)
師:來咱們再來讀一讀,盛老師跟你們一起讀。
。◣熒R讀)
四、瘦讀全詞、品味語言。
師:同學們真能干。讀著讀著就把這首詞讀胖了,讀美了。但這還不夠,咱們還要把這首詞讀(板書:瘦)
師:你能不能讀著讀著把這首詞讀成一個字?看看,這首詞是圍繞這里邊的哪一個字來寫的?小聲地讀一讀,品一品。
生:我覺得是一個字“美”。
師:確實是美的,可惜這里邊沒有直接寫“美”字。
生:醉
師:你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只有美景才能讓她沉醉,我認為是醉。
師:你從哪些地方讀出醉來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還有一灘鷗鷺。讓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認為是醉。
師:那就請你把這個字寫在黑板上。(生板書:醉)
生:我覺得這個字應該是“夢”,“如夢令”的“夢”。
師:盛老師告訴你,“如夢令”是個詞牌名,它分開來是沒有特定的意思的。不過我想聽聽你說夢的理由。
生:就是作者寫的這首詞像夢一樣的很美。
師:你說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覺得是“記”,因為整首詞都是在寫她記著的東西。
師:她回憶怎樣的美景?
生:她記得溪亭日暮,記得藕花深處,還記得一灘鷗鷺。
師:你們覺得這個“記”字有道理嗎?(有)請你去寫在黑板上。(生板書:記)
生:我認為應該是“暮”。
師:你說說你的理由。
生:因為她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為留戀剛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劃到了荷花的深處。然后才清醒過來。
師:她為什么要這么著急地劃出來?
生:因為她覺醒過來的時候已經入的很深了,所以這么著急。
師:白天的話用得著這么著急嗎?(不用)還是因為“暮”對不對?請你寫在黑板上。(生板書:暮)
生:我認為是 “興”,因為她興致很濃,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記了回家的路,所以后來才誤入了藕花深處,驚起了一灘歐鷺。
師:有道理。其實她是興未盡,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時候有了意外的收獲,其實一“興”未平又起一“興”。請你也寫在黑板上。(生板書:興)
師:同學們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記”也好,“醉”也好,還有“興”也好,老師認為都有道理,因為“暮”所以“興”,因為“興”所以“醉”,因為陶醉了,所以常常記得不能忘記啊,(師連線)。李清照留下來的詞并不多,但是
“無一首不精,無一字不妙”,這里邊的33個字都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師:這次郊游的經歷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還陶醉在哪呢?
生:陶醉在鷗鷺飛起來的時候。
師:美景中。
生:記憶里。
生:還陶醉在日暮里。
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誤入藕花深處(的快樂中。)
師:是的,詞人深深地陶醉了,讓我們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讀出濃濃的醉意來好嗎?再讀這首詞。這回你能背下來的,咱們就背下來了。
生:(讀、背全詞。)
五、對照比讀,延伸課外。
師:請同學們再讀一首詞。
生:如夢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師:盛老師把兩首詞放一塊兒,你發現這兩首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數一模一樣,都是33個字。
生:我發現它們同行的每個字都是對應的。
師:句式一樣的,是嗎?
生:題目一樣,作者也一樣。
師:題目你還記得叫什么?就是咱們說的?(生齊說:“詞牌名”。)你還發現什么了?
生:我發現格式都一樣。
生:最后一個韻母都是“u”
生:都寫到了醉。
師:哪一句?
生:“濃睡不消殘酒”
師:李清照的詞中還有很多也寫到喝酒了,有興趣可找出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發現的就是《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的特點。字數、句式和韻律。這首詞咱們以后還有機會細細地品味。
師:古代的詞譜成曲可進行演唱,你們想不想聽一聽《如夢令》這首詞譜成曲子后,唱出來是什么感覺的?(放音樂)
師:有味道嗎?它是用昆曲來演唱的。有興趣可找一找別的譜成曲的詞來聽一聽。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9
一、話題引入,初讀感知。
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欣賞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你們讀過詞嗎?那你們能不能說說詞和詩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被稱為長短句。
2、介紹詞牌名,不是詞的題目。而且每一種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和韻律。今天咱們要學習的這首詞的詞牌名就叫做——如夢令。
二、初讀感知。
1、生自己放聲朗讀,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通順、讀正確。
2、指名學生讀。適時糾正學生的讀音,指導關鍵字詞的讀音。
3、學生齊讀詞。
三、細讀全詞,古文今譯。
1、過渡:光讀通讀順還不夠,咱們還要把它讀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釋的幫助下,讀懂詞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邊上的同學商量商量。
2、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咱們先來說一說。自己能夠讀懂一個詞,一句話,都是一種了不起的收獲。
適時指導 “暮” “醉” “爭渡爭渡”等字詞的意思。
3、這首詞用了多少個字?(三十三)
小結:是的,三十三個字就把這次郊游的經歷寫清楚了。你看,古詩詞,就是這樣的凝練含蓄。
四、“瘦”讀全詞,搜尋詞眼。
1、引導學生:學古詩詞還得學習另外一種本領,那就是要把詩或詞“讀瘦”。板:讀瘦
同學們能不能把整首詞讀成一個字兒?看看整首詞是圍繞這首詞里面的哪一個字來寫的?
2、學生討論,適時板書:醉
五、牽引“醉”線,分層解讀。
1、陶醉在美酒、美景中。
過渡:大家再輕輕地讀讀詞,看看可以從哪些詞語當中讀懂這個“醉”字呢?
2、引導學生想象 “溪亭日暮”這個詞描述了怎樣的畫面?
落日的余輝倒映在湖里,使我們想起怎樣的詩句來了?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3、獎勵你讀一讀吧。把這么美的畫面通過朗誦表達出來。
老師邊播放日落美景邊描述:黃昏時分,太陽慢慢地從西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山、近水、小亭子,都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使我們想起這樣的詩句: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4、過渡:在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地方,詞人他們會在干什么?
喝酒,聊天,做,對對子,看風景。
小結: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酒逢知己千杯少”,喝著喝著,就喝多了,就——醉了。是啊,在這樣的地方,品著美酒、賞著美景、聞著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們一起讀一讀這兩句,讀出濃濃的醉意來。
5、小結,繼續討論:好!大伙兒還能從哪些詞語當中讀出這個“醉”字來?
引導學生想象“藕花深處”所描寫的畫面。
這種畫面使你想起哪一句詩來了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是啊,多美的荷葉荷花!但此時已是黃昏時分,一切都是朦朦朧朧的,“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斑斕、幽靜而又神秘的世界。來到這樣的地方,詞人肯定更醉了。讀。
6、等他們驚醒過來的時候,他們是趕緊——讀下去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讀這兩句啊,你仿佛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小結:那場面多壯觀啊?疵襟w:詞人她們笑啊叫啊,那聲音太響,太熱鬧了,只聽撲啦啦一聲,一河灘受驚的鷗鷺,一下子沖破夜幕飛向藍天!那場面壯觀嗎?!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10
師:我聽說,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全校古詩詞大獎賽,同學們都在積極地準備著。現在,我出示畫面,大家根據畫面聯想古詩詞,看誰聯想得快?特別提醒一下:吟誦的時候,最好吟出古詩詞的味道來。
1、《尋隱者不遇》山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震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2、《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3、《清平樂 村居》
師: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看出來有沒有聽出來,前三首都是古詩。第四首是一首詞。這一節課,我們要再次好好感受一下詞的魅力。讓我們一起走進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幻燈片出示)
師:請大家自由朗讀這首詞,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讀正確、讀通順。(學生自由讀)
師:誰來讀給我們聽聽?(指名一人讀)
師:讀得真好,“興盡晚回舟”的“興”是個多音字,“誤入藕花深處”的“藕”是個生字,他都讀準了。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師:老師想問問大家,“興盡晚回舟”的“興”為什么要讀第四聲呢?
師:哦,我明白了。有個成語叫“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讀)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趁著興致而來,興致滿足了就返回了。那這首詞中的“興盡”就是指------5
師:同學們,讀古代的詞,注意好詞句的節奏和停頓,就能讀出它的韻味,讀出它的音樂美來,請大家欣賞錄音《如夢令》,注意他朗讀時候的節奏和停頓。
師:想不想自己練練,也讀得這么好聽?(試試吧)
師:(指名讀) 來,讓我們一起來試試。
師:同學們,讀詞,讀通,讀順還不夠,還要讀懂它。接下來,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看注釋、看畫面、問老師、問同學。。。。)把這首詞的大概意思讀明白了,請你輕輕地讀,再用自己的話輕輕地說,看看能不能把話說順了,說通了,說明白了。好不好?開始吧。ㄗ哉f—同桌說)
師:你讀明白哪一句詞的意思了?你站起來說給大伙聽聽。
師:曾經有人評價李清照的這首詞是“以尋常語繪精美畫”,那么這首詞描繪的究竟是怎樣精美的圖畫呢?請大家閉上眼睛再次欣賞錄音,邊聽邊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錄音)
師: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畫面?(稍停頓)用一段話把你看到的一個畫面描寫下來,好嗎?
師: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呢?誰來說說看?
生:( )( )( )
師:真美!是詞中那句話讓你想到了這么美的畫面呢?(據答出示:常記溪亭日暮。。。。)
師:你剛才說得那么美,相信你一定能讀好它。(生讀)
師: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啊,我為之沉醉。在那樣的地方,那樣的時候,詞人和她的朋友會在西亭邊做些什么呢?( )古人都喜歡飲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李清照盡管是個女子,但在她的許多詞里,都提到了酒。我們繼續,他們還會做些什么呢?
生:( )
師:品著美酒,賞著美景,聞者花香,酒香,他們吟詩、彈琴、唱歌、下棋,玩得多盡興!這景象怎能不令人沉醉呢?這就叫酒不醉人( ),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行文字。( )
師:繼續交流,你仿佛也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呢?
生:( )( )( )
師:這么美,怪不得詞人看得有滋有味,如癡如醉,連小船誤入藕花深處都沒有察覺。讓我們一起走進去。(出示:興盡晚回舟。。。。。)讀
師:在這樣的藕花深處,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很多描寫荷花的古詩來,你想到了嗎?
生:( )
師:有詩有畫,充滿詩情畫意,讓我們一起再讀( )
師:當一彎明月如水般傾灑荷花時,眾人才猛然驚醒,于是(出示讀:爭渡。。。。。)
師:讀了這兩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 )
師:真是一幅熱鬧的畫面,讓我們來讀出這份熱鬧。(讀)
師:詞中有這么一個字“驚“,誰驚了?
生:
師:鳥背人驚,人背鳥驚,讓我們再來讀,讀出熱鬧,讀出歡快,讀出驚喜。
生:( )
師:剛才我們邊讀邊想象,讀出了那么多美麗的畫面。你們看,因為欣賞“西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會誤入(“藕花深處”),因為誤入藕花深處,所以才會驚起(“一灘鷗鷺”)。這些畫面,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人(有鳥),這真是一幅流動的畫面!來,一起讀整首詞,讓我們在這流動的畫面中再次沉醉。
師:人們常說“景中藏情”。這首詞,字里行間都向我們傳遞著李清照當時內心無盡的喜悅,你能猜一猜李清照當時生活怎樣嗎?說說你的理由。
師: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她的詞獨樹一幟,登峰造極,被稱為“詞國女皇”。和你們猜測的一樣,早期時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滿中,生活在她的眼里充滿了色彩,充滿了愉快,充滿了生機,也充滿了樂趣。我們品讀這一首詞,其實也是在品讀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讓我們跟隨李清照,再次回憶起她少女時期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
李清照中年的時候,宋兵與金兵作戰,節節敗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也去世了。她承受著國破、家亡、夫死的悲痛,晚年生活孤苦凄涼。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轉變使她的詞風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感興趣的同學下課之后可以繼續去讀她的詞。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11
一、聲情誦讀,導入新課。
。ㄤ浺魴C播放古箏曲)教師聲情讀《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師:同學們伴著這悠悠的古箏樂曲,讓我們一起走進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板書:如夢令)
(多媒體屏幕出示李清照全詞)
二、初讀全詞,通讀全詞。
師:《如夢令》是一首詞,詞有詞牌名,每一個詞牌名的詞都有固定的字數、句式和韻律,《如夢令》這種詞牌名的詞就是這樣的,同學們有興趣來讀讀這首詞嗎?請大家放開聲音來讀讀這首詞。爭取在最短的時間里,把它讀正確,讀流利。這個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開聲音自己讀吧!
。▽W生放開聲音自由讀。)
師:聲音停下來了,誰能一個人,放開聲音讀讀這首詞?誰第一個把手舉起來我就叫誰。就請你吧,勇敢的女孩子。
生:(讀詞)
師:謝謝你,你是第一個勇敢地站起來讀書的孩子。剛才她在讀的過程當中基本上是通順的,流利的是不是?你們有意見嗎?沒有意見,我有意見,這里面有一個字是個多音字,“興盡”,這個字又讀xìng又讀xīng,什么時候讀xìng,什么時候讀xīng你們知道嗎?什么時候讀xīng?
生:興奮。
師:還有“大興安嶺”。但是這個“興”“高興”、“興致”的“興”卻讀第四聲,所以在這個地方你說應該讀第一聲還是第四聲?第四聲,咱們一起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齊讀這一句)
師:不錯,咱們再讀讀這首詞,這回第一個舉手的是誰?是一個勇敢的男孩子,就請你讀讀吧!
生:(讀詞)
師:你的聲音清脆響亮,口齒清晰。不僅讀得正確流利,也注意了一定的節奏,讀出詞味道來了,你真棒!
師:讓我們把握好節奏感一起來讀一讀。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那么你們能簡單概括一下這首詞寫了一件什么事嗎?誰來說一說?
生:這首詞主要寫了李清照和朋友們去郊游的事。
生:這首詞主要寫了李清照和朋友去游山玩水的事。
生:這首詞主要寫的是李清照難忘的一次郊游。
三、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師:這是一首非常美的詞,需要我們好好的品味。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全詞,看你能從這首詞中讀出哪些畫面?
生:(小聲讀詞)
師:你從中讀出了哪些美麗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處的幽靜與甜美。
生:我看到一灘鷗鷺齊飛的壯觀景象!
。ń處煱鍟合と漳 藕花深處 一灘鷗鷺)
。ㄒ唬┊嬅1:“溪亭日暮”
師:看到“溪亭日暮”,你腦海中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我仿佛看到小溪邊有座亭子,那位詞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日落。
生:也就是詞人正在看黃昏時的景色。
師:對,什么景色?
生:美麗的景色。
師:太陽落下來的景色,日落美景。畫面當中有人、有亭子,那個亭子是幾個角的?噢,是個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別致的。你想得這么美,肯定能讀好它。你來讀一讀。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你腦海中的畫面當中還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個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著天,天空披上了一層紅紅的晚霞,一條小徑通向遠方。
師:哦,你還看到了一條小徑。落日余輝,晚霞籠罩天空的情景,你們看到過嗎?怎么美?誰來描繪給大伙聽聽啊。
生:天邊都是紅顏色的,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掛在天上……(學生覺得詞窮。)
師:這個時候才感覺到語言的蒼白,是不是?來,你就讀一讀吧!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襟w播放黃昏情景,配樂)
師:你們看啊,黃昏時分,太陽慢慢地從山的后邊落下去了,晚霞染紅了整個天空。遠處的山,近處的水,還有小亭子,都籠罩在晚霞的余輝當中。水面上波光粼粼,人啊讓李清照情不自禁地吟誦出這樣的詩句 “常記溪亭日暮”。這樣的情景,多么富有詩情畫意呀!難怪詩人此時已經——(生讀)“沉醉不知歸路”,你怎樣理解這句詞?
生:我覺得詞人看到這美麗的溪亭日暮美景,陶醉其中,不想回家了。
師:有道理,你能帶著那份沉醉來讀一讀這兩句詞嗎?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生:我覺得詞人不僅欣賞著美景,還與朋友開懷暢飲,喝酒喝多了而忘記了回家的路。
師:你說的也很有道理,能讀出這份酒醉嗎?
生: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這里的“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陶醉也好酒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讓我們帶著這份醉意來讀這兩句,一定更有味道。
指名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師:這是多么令人心醉的畫面啊!讓我們一起讀出那濃濃的醉意吧!
生:(齊讀: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二)畫面2:藕花深處
師:在那樣美麗的地方,詞人和她的朋友們除了喝酒,還會做些什么呢?
生:一邊喝酒一邊作詩。
生:一邊吃菜一邊賞景。
師:哦,是在郊宴。
生:他們可能會下下棋。
師:對,詞人就是有這樣的雅趣。你想她還會做什么?
生:我想他們還會彈彈琴,或是對對子。
生:他們還可能會高談闊論。
師:是啊!怪不得詞人是——(生讀)“興盡晚回舟”。
師:此刻詞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
生:他的心情是高興、愉快的!
師:就請你讀出那份高興、愉快吧!
生:興盡晚回舟。
師:你怎樣理解“興盡”?
生:我覺得詞人與朋友玩得太開心了,玩得很晚才回家!
師:請你帶著那份高興讀一讀這句,相信你會讀得很好!
生:我覺得詞人與朋友玩得很盡興,很過癮,天黑了就回家了!
師:請你也讀出你理解的感情!
生:我覺得詞人玩的還沒盡興呢,但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劃著小船回家!
師:那此刻詞人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生:他會感覺很留戀,舍不得離開這里!
師:那就讀出那份留戀與不舍吧!
生:興盡晚回舟。
師:就在詞人回舟時,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生讀)“藕花深處”。“藕花深處”指哪里?
生:就是滿眼都是荷花的地方!
生:就是荷花池里!
生: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一大片的。
師:滿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說得美一點嗎?
生:下面是綠綠的荷葉,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美麗極了。
師:你想起怎樣的句子來了?咱們學過《荷花》一課吧,把優美的句子吟誦一句到兩句給大家聽聽,好嗎?
生:這荷花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開了。有的在微風中輕輕舞動著。
生:荷花的顏色真是五彩斑斕啊!有白色的,有深紅的,有淺紅的,有淡黃的,有粉紅的,美麗極了!
生:碧綠的荷葉像翡翠做成的大盤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讓人目不暇接!
師:你們仿佛看到了那滿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你能用優美的詩句來形容你眼中的荷花景象嗎?
生: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生: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生: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師:這就是寫黃昏時候荷花的情景的。這個時候啊,已經是黃昏了,一切都變得朦朦朧朧,“藕花深處”,那是一個清香四溢、色彩繽紛、幽靜而神秘的世界。我想這個時候他們肯定是更加陶醉了。來,讓我們再次讀出那份沉醉!
生: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師:在這兩句中,你覺得哪一個字最能說明詩人又一次醉了?
生:我覺得是“誤”字!
師:能用一個詞來代替這個“誤”字嗎?
生:不知不覺
生:情不自禁
師:是!詞人看荷花看的有滋有味,如癡如醉,連小船劃入藕花深處都沒有察覺,這是怎樣的一種醉呀!讓我們再來讀這兩句,一定會讀得更好!
生:(齊讀)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六年級下冊第9課《如夢令》教學設計 篇12
一. 話題引入,初讀全詞
1.導入揭題。
2. 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3.指讀,指導讀詞要求
4.同學們,請你根據詞語解釋,先想一想這首詞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說一說。
5.輕讀,體會一下詞中傳遞出詞人和朋友們怎樣的心情?
6.你是從詞中哪些詞語感受到的?
二.美讀全詞,想象畫面
1.反復讀幾遍詞,圈圈劃劃,想想詞人和朋友們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調整)
。1)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不知歸路——為什么會“不知歸路”?只有她一個人喝醉嗎?真的是快樂的酒醉啊,讀—
溪亭日暮——詞人和朋友們看到了怎樣落日的美景,會說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讀—
。2)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興盡晚回舟——什么“游興”滿足了?怎么讀?
誤入藕花深處——為什么會“誤”?到了荷塘深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讀—
。3)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爭渡,爭渡,——為什么要爭?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讀——
驚起一灘鷗鷺——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還聽到了什么聲音?咱們也和詞人快樂地爭渡,讀——
(4)再讀,感悟詞人不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還“沉醉”于“情”。
三.對照比讀,延伸課外
對照比讀《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
四.布置作業,閱讀拓展
1.練筆:嘗試著將這首詞改寫成一篇生動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薦上網瀏覽有關李清照的專題網頁,閱讀詞人的其他作品。
如夢令
酒
沉醉 景 快樂
情
設計理念:
1.詞中有畫的想像必須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詞境。
2.繪出文字的畫面--傾聽文字的聲音--品嘗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內涵。
教學目標:
1. 通過朗誦,以“沉醉”為切入點,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2. 有感情地吟誦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以“沉醉”為切入點,想像詞境,并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教學時間:四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