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精選16篇)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1
。ㄈ私贪嬲Z文第七冊)
這是我去年進入課題組上的一節公開課,也是我第一次呈現我的真實課堂,第一次毫無顧忌上公開課.雖然不是大家眼中的最好,但我卻勇敢地挑戰自己,挑戰虛擬的公開課.下面是我整理的課堂實錄,還有陳教導的評析.在此我特別感謝陳教導的鼓勵,是她的鼓勵讓我恢復了久違的自信.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理解“西辭”、“煙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創設的意境中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4、拓展練習,激發學生積累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創設意境走進詩歌,理解詩歌,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2、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所蘊涵的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充分預習,查找詩人的資料;
2、課件。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由詩譜寫的歌曲嗎?
生(齊答):聽過。
師:都聽過哪些詩曲?
生1:我聽過《鋤禾》的詩曲,非常好聽。
生2:在一次少兒節目上,我聽過《鵝》、《望廬山瀑布》等由詩譜寫的歌曲,非常有韻味。
生3:老師,我們班上的很多同學都會吟唱《春曉》,好聽極了!
師:好的,就讓我們一起來吟唱一首《春曉》: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師生一起吟唱《春曉》,學生意猶未盡。)
師:老師也非常喜歡吟唱詩曲,現在,老師唱一首歌,你們幫老師聽一聽,看看這首歌在哪種場合唱較合適?
師(吟唱):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師入情地哼唱,學生入迷地聽著。)
師:(歌曲完畢,故作遲疑狀)誰能幫老師這個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歡快熱鬧的場合唱。
生2:不,我倒覺得應該是在平靜柔和的時候唱。
生3:我想這首歌曲應該是表達一種依依惜別的感情。
師:是嗎?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師的表情、老師吟唱的曲調告訴了我。
師:你是個心思細膩的孩子,感情也很豐富,謝謝你!其實不僅歌曲能表達難分難舍的離別情意,古詩也有許多是表達與友人送別情意的。今天老師就向同學們推薦一首詩歌。
。◣熮D身板書課題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W生齊讀課題。)
評析:由詩譜曲師生吟唱是本課開場的一個亮點,在師生、生生輕柔、平緩富有韻味的曲調聲中,詩韻、詩情已彌漫整間教室,并悄無聲息地融進學生的心田。
師:你能理解題目的意思嗎?
生1:這首詩寫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
生2:更具體的,應該是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餞行,送其去廣陵。
師:是更為具體了。題目中哪個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齊答):“之”字。
師: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嗎?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詩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師(補充):李白和孟浩然不僅唐朝著名的詩人,還是好朋友,而且是——師生關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平日里,他們無話不談而且興趣愛好相同,都喜歡把酒吟詩作對?梢哉f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間的感情是難分難舍的。
師:題目中有兩個詞表示地點,你知道他們的地理位置嗎?
生:我只知道廣陵就是今天的揚州。(其他學生滿臉疑惑)
(師一邊在黑板畫出黃鶴樓和廣陵的示意圖,一邊介紹他們的地理位置。學生頻頻點頭,臉上露出會意的笑容。)
評析:適當的時候,教師“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要錯誤地以為“講”多了導多了就是違反新課程理念。本環節,在學生“滿臉疑惑”的情況下,教師板畫了黃鶴樓至廣陵的示意圖,學生便能一目了然。
師:你準備怎樣讀懂這首古詩呢?
生1:先讀熟,再背誦。
生2:通過查找資料加深對古詩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著。)
生3:我覺得還應該看著插圖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這樣有助于我們對詩意的理解,進而體會詩歌要表達的感情。
師:是的,我們讀懂一首古詩,首先要讀通古詩,再理解詩句的意思,接著借助畫面想像當時的情景,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最后把詩歌背下來。這是一種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煱鍟鹤x通——理解-——想像——體會——背誦。)
評析:“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同理,“學無定法,貴在得法”。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別于低或高年級,中年級學習古詩應有所側重,重在抓重點字詞引發想像,重在感悟詩境、體驗情感。本環節,教師的“你想怎樣讀懂這首古詩”一問猶如拋出一條紅細繩,把學生個人獨特的學習方法這一顆顆珠子串起來,形成一法,并引導學生順著紅繩上的這一顆顆閃亮的珠子美美的學文。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遇到生字多讀幾遍,再讀給同桌聽一聽。
(學生紛紛朗讀起詩歌,同桌互相檢查朗讀,師下去巡視指導。)
師:比一比誰讀得又通順又流利。
。ㄖ付2名同學朗讀,師生共同正音。)
師:大家一齊試著讀一讀。
。ㄈ帻R讀一遍。)
師:請各學習小組,根據自學要求自學,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學習成果最豐碩?
(師用幻燈出示學習要求:1、借助注釋理解字詞意思;2、聯系詞義理解詩句的意思;3、在古詩旁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W生自學5分鐘左右,師巡視各小組學習情況。)
師:現在是展示你們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了,既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上來匯報的時候,老師建議用“我們小組認為”等來匯報較為合適。哪個小組先來說呢?
生1:我們認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生2:從文中注釋,我們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單單”、“僅僅”。
生3:小組一致認為“盡”的意思是“沒有了”、“消失了”。
師:關于詩句的意思,你們能理解嗎?
生1:我們理解第一、二行詩句的意思了!昂糜衙虾迫辉诜被ㄋ棋\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煱鍟合聯P州)
生2:第三、四行詩句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師:集體的力量是偉大,看來通過自學,大家學到的內容還挺豐富的。好,再自己讀一讀詩句,看看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生1:“西辭“是什么意思呢?
師:(一邊引導學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圖,一邊講解)因為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邊,孟浩然正要離開黃鶴樓遠去廣陵,所以說成是“西辭”。
。◣煱鍟何鬓o)
生2:為什么孟浩然要離開李白呢?
生3:為什么孟浩然要去廣陵呢?
師:同學們都是愛動腦筋的同學,提出的問題都非常重要。
。ㄕ斃蠋煴頁P同學的時候,一向較調皮的一個男孩舉起了小手。)
生:老師,為什么題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呢?我感覺挺恰當的。
師:(又驚訝又興奮)你真是個非常細心而且大膽的同學,敢于向詩人提出挑戰。我想,這些問題還是由同學來解答吧。同桌間可以議一議。
評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品質,有智慧的教師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能系統地感受和準確地判斷教育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細微變化。本環節中,教師關注學情,善于捕捉學生問題的亮點,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探究進行有效的對話。
生1:沒有點出是誰送孟浩然到廣陵,更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生2:我仔細地品味了一下,還是原題目好,為什么呢?比較有味道,改正的題目太直白了。
師:是的,或許黃鶴樓是李白與孟浩然兩人友誼的見證地,或許李白過份難過,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題目。老師和同學的解答,你們能滿意嗎?
。ㄉ娂婞c頭示意。)
師:你們知道李白在什么時候送別好友孟浩然嗎?
眾生:“煙花三月”
師:你能想像“煙花三月”是一種什么樣的畫面嗎?
生1:繁花似錦。
生2:春花爛漫。
生3:百花齊放。
師:呵,全是一個個那么美好的詞語。能用具體的語句來描述嗎?
生:在草如蔭花似錦的陽春三月里,微風輕拂著大地,彩碟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著小辮子的小孩兒在青草地上放著風箏……真的很美!
師:是呀!那是個花枝招展,如煙如霧的三月,仿佛每逢過節夜空煙花璀璨的美麗畫面。想繼續想像畫面嗎?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細細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給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詞匯來描述,那是個像煙花一樣撩人眼、擾人心的美好三月,人們的生活是那么快樂!
。◣燑c示課件,出示“煙花三月”的美麗畫面,學生“呀”地興奮地叫起來。)
師:讓我們把從美麗的畫面中獲得的美好情感帶入古詩中,一起再次美讀古詩吧!
。ㄉ⒉[著雙眼吟誦,陶醉在詩意中。)
評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牽引,似乎學生處在被動狀態,但實際上并非是攙扶著學生在走路,而是教師指點給學生一個個前進的路標。詩中的一個個意象,就是一個個明亮的路標,尋著它們,引發豐富的聯想,學生就可以輕松地走進意境,感悟詩境了。
師:請聽一段濤聲,并說說你的感受。
。úシ爬藵ご蚝0兜穆曇簦晞莺拼蟆#
師:說說你此時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濤洶涌,船只猶如一葉葉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2:江面上風大浪大,我真為那些出行的人擔心。
生3:江面上波濤洶涌,景色壯觀!
師:此時,李白正在欣賞美景嗎?為什么?
生:不。此時,李白心情非常難受,因為好友即將與自己離別了。
師:你哪里看出來?
生1:“孤帆”
生2:“唯見”
生3:“盡”
師:哦,懂得從古詩中的字詞感覺出,了不起!思考一個問題:這時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
眾生:不是的。
師:為什么李白看見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漸漸遠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什么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師:你獨特的感受力令老師吃驚!
評析:語文教學要做到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學生為本,就要充分調動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苯處熢谝l學生情感之前的鋪設無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濤激打海岸的聲音勾起學生無限想像,無邊的離別愁緒,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隨著好友孟浩然,別的都沒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絕妙體驗。
師(點擊課件,出示課文插圖),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離別時可能會說些什么?同桌兩人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說一說。
。▽W生興致很濃,有的深情地告別,有的“揮淚”作別,有的拱手相送——老師認真地巡視全班,不住地點頭)
師:誰能來扮演一下呢?
生1:(拱手)今日相別,何日再見!
生2:(略帶悲傷)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
生4:(自信地)后會有期!
師:(拱手)是呀,今日相別,后會有期!可是,相見的日子遙遙無期呀!
(播放音樂《送別》)
評析:走進詩境,融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此時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離愁別緒是執教者設計本環節的意圖。當江濤聲聲擊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時,他們的眼前仿佛浮現出當時詩人與好友的離別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誠地道聲:“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別》的樂曲聲中,濃濃地不舍、深深地傷感之情悄然浸濕了孩子的眼睛。
師(傷感地):帆影已遠逝了,詩人李白仍翹首東望,此時他的心情如何呢?
眾生:非常難過。
師:你試著讀一讀,看看怎樣才能讀懂詩人此時的心情?(音樂繼續播放)
師:誰來讀一讀?請同學們聽一聽誰的讀最能打動你心?
。◣熤付3名同學朗讀詩歌,并組織點評。)
生1:我欣賞丙同學的讀,甲同學讀得太快了,好像要將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學讀得較慢,能體現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夠濃。
生3:丙同學在重點處讀出重音,還能延長,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體現出來,深深地打動了我。
師:老師覺得這幾個同學都讀得不錯,尤其是丙同學。老師還發現了我們班的同學都是點評專家,評得非常準確、到位。老師也禁不住想參加你們的朗誦會。
眾生:(興奮地)太好了!
(師配樂朗誦完畢,學生不約而同地熱烈鼓掌。)
。◣煋P起雙手,做個指揮狀,全班深情地朗誦。)
師:這一節課,同學們學得非常認真、投入,F在該是收獲的時候了。請從“課堂大闖關”中,任選一個過關,有信心嗎?
生(興奮地):有!
(師以幻燈出示“課堂大闖關”要求:
1、我能有感情地吟誦這首詩;
2、我能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3、我能吟唱這首詩;
4、我還知道李白寫的其它詩歌;
5、我也知道其它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
6、我能為這首歌譜曲吟唱。)
。D時四個小組展開過關斬將的激烈場面。學生個個充滿自信。)
師:過關斬將開始,誰來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呢?
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誦這首詩。
。ㄟ@個學生是班里朗讀較差的同學,讀得斷斷續續,還讀錯幾個生字,但老師仍然充滿微笑地鼓勵著。)
師:如果把每個生字都讀對了,相信你會讀得更好!
。▽W生微笑著點點頭。)
(緊接著一個又一個學生舉手過完后面的幾關。)
師:許多同學還想挑戰自我,挑戰同學。那么,你可以利用課外時間選擇沒過完的關卡繼續過關。
師:今天,老師也帶來幾首表達友人送別的古詩,這些古詩可以說千古傳唱,膾炙人口。請同學們選擇其中一首背下來。
。◣熁脽舫鍪竟旁妰热荩海
《山中送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綠,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孫歸不歸?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師:(此時,下課鈴聲響起)好,同學們課后再背給同桌聽,比一比,誰最快記下來。
評析:教師能以課堂為主陣地,提供打開學生閱讀視野大門的鑰匙,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閱讀環境,讓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做好語文課堂學習的“延伸”,引導學生在課外這個大天地里無止境的學習,是新課程語文教師的另一角色功能。
。╠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原文地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并默寫。
3、利用電教媒體,感悟詩歌內容,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1、播放《送別》名曲,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力求在上課開始就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較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達到“未成曲先有情”的效果。
2、通過《贈汪倫》《別董大》等送別詩,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
3、投影介紹時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想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歌詠的題材。
4、投影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5、引導學生朗讀。(注意“鶴”、“孟”、“陵”的寫法)
6、讀題了解有關“送”的內容。
、艓熒涣饔嘘P黃鶴樓的資料。
⑵課件展示黃鶴樓風采,加深對這座名樓的認識。
、菐熒涣髁私“廣陵”和“揚州”的關系。
⑷多媒體出示黃鶴樓、廣陵的方住圖。
⑸師生交流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基本情況。
⑹請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⑺提示學法:搜集資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
二、初知詩意,質疑解疑。
1、錄音播放朗讀錄音,《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音正確。
3、自讀自悟,了解詩句大意,并鼓勵學生質疑。
4、集體交流。
⑴指名概述詩意。
、瀑|疑。
、墙Y合投影弄懂“西辭”等詞的意思。
⑷師生交流。
三、故事導引,入境悟情。
1、放錄音講述李白和孟浩然真摯友誼的故事。
。ù颂幹v述兩人之間交往的生動故事,意在為學生理解后兩句埋下伏筆。)
2、賞析“煙花三月”。
、庞枚嗝襟w喚起學生生活體驗,觀看畫面想像,感受身邊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的美景。
、茙熒沧h“煙”的豐富內涵,投影顯示其美麗的景色。
、菐熒餐谝魳仿曋邢胂“煙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韧卣“煙花三月”。“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一派美好春景,更重要是體現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芍笇Ю首x前兩句,自由讀,想象畫面的美景。
、市〗Y: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
、磐队帮@示,學生談對“碧空盡”的理解。
、“遠影”一詞體會李白目送帆船遠去時間之長,對友人的情感之深。
⑶帶著自己的體會試讀第三四句。
、戎该麑W生讀,師生評讀,跟著錄音讀。
、蓭熒黄鸷弯浺糇x。
、蕪淖詈笠痪渲,換詞理解品析“唯”,投影展示,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蕩的一江春水。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 “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⑺指導朗讀后兩句。投影出示: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聽錄音學生默讀。
3、展示個性指名讀。
4、師生互動背誦讀。
五、遷移學法,進行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也曾經有過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難舍時刻,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話甚至是詩的語言寫一寫?
2、練筆。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業
1、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么類別的詩?
2、布置作業
搜集李白、孟浩然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3
教學思路解說(說課稿)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由于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少,很難與詩人的作品產生共鳴;其次,由于古詩的語言風格離學生現有的語感相去甚遠,大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于釋義和積累背誦;最后,現在的古詩教學模式陳舊;谝陨蠋c思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想在以下幾方面做些嘗試。
第一,交流資料,豐富文本。
在課前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圍繞詩歌的相關內容查找有關資料。如:關于黃鶴樓的簡介及美麗的傳說,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誼故事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有效地篩選、過濾,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在課堂上和同學交流,讓學生懂得搜集信息對理解古詩的內容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學生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時,對詩歌所表達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了解。在課堂教學時,學生才會迸發出火花。因此,對資料的查閱和篩選豐富了文本,解決了古詩教學文本單一、難懂的問題。
第二,了解學情,以學定教。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特別是很多學生已經會背這首詩的情況,作為教者該怎樣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新課程條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在上課開始,老師安排了了解學情、確定重點的環節。這樣處理可以節省時間,增加課的容量。
第三,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在教學中,老師通過理解詩句意思、交流查閱的資料、教師的范讀、引讀、媒體課件、結合生活經驗去感悟理解詩歌的意境。然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去誦讀,去體會。在教學中,努力調動各種教學因素,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會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參讀,整合悟“法”。
本次教學設計,教師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教學,其目的很明確,不僅僅是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兩古詩有內在的聯系,它們同是著名的離別詩,而離別的情感表達卻有所區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精讀一首,略讀一首,重點放在比較兩首詩在表達離別情感上的不同,引導學生了解送別詩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性的東西。這樣設計教學,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富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背誦第一首詩。
2.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3.通過朗讀,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兩位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4.在兩首古詩對比的學習中,初步了解古代送別詩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的意境。
教學資源:掛圖 錄象片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共同學習李白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學習之前,老師問一下:會讀這首詩的同學請舉手,會背的呢?現在老師考考大家,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誰能背一背呢?既然大多數同學已經會讀會背,那么同學們想一想,這節課大家想解決什么問題呢?
師:對,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重點就是朗讀感悟、了解意境、體會感情。
師:誰來讀一下詩的題目,聽老師讀一遍,大家齊讀課題。通過讀詩的題目,我們可以了解到關于詩歌的很多信息,你從題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呢?(送別的地點在黃鶴樓,要去的地方是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把題目的意思完整地說一遍。 [注意強調“之”。“之”的意思是“去”,這種用法和現代漢語是不一樣的。]
二:交流資料,資源共享。
師:那么通過查閱資料,你還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學生可能匯報的內容:
1.關于黃鶴樓的資料:師:百聞不如一見:(播放錄像)這就是有著動人傳說的黃鶴樓,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光顧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這里分手的,送別的地方多么富有詩意呀。
2.關于廣陵:舊稱揚州。廣陵在盛唐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當時的第三大城市,有著“雄富冠天下”的美譽。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麗繁華的揚州,李白多么羨慕呀!
3.關于黃鶴樓和廣陵:出示長江圖,標出黃鶴樓和廣陵位置。理解“西辭”“下”意思。
4.關于李白和孟浩然: 師: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師小結:認真讀詩題,可以從中了解到詩歌的很多內容,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這對學習古詩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借助注釋,弄懂詩意,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師: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注釋和手中的資料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可以和別人交流一下。
1、指名讀第一句:指名說這句詩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句詩。你覺得把這句詩的意思讀出來了嗎?你想想,這黃鶴樓可是兩位好朋友經常飲酒做詩的地方,在這里曾留下他們多少美好的回憶!而今天卻成了兩位詩人分別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該怎么讀?帶著你的感情去讀。聽老師讀。再指名讀,大家一起讀這句詩。
2、指名讀第二句詩,你理解“煙花三月”的意思嗎?(生可能讀書中的解釋)你自己是怎么理解的?詩中的三月按我們現在的公歷來說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這個“煙”字實際上是個比喻,是指繁花似錦的景象,這時的江南,柳絮柳絮隨風飄散,遠遠望去,就像籠罩在煙霧里一樣。因此稱“煙花三月”,是浩如煙海的美景。另外,“下揚州”是說孟浩然順流而下,這里的“下”字讀的更輕快一些。聽老師讀“煙花三月下揚”。自己練習讀讀,再指名讀,全班同學齊讀這句詩。
師:這句詩被一位清朝評論家稱為“千古麗句”,老師還記得《同一首歌》走進揚州的大型演唱會主題就是這句詩,真是千古名句!
3.我們把最后兩句連起來讀,誰來試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來講講這兩句詩的意思。
。1)品析“碧空盡”和“唯”含義。
師:三、四兩句詩作者描寫了一個感人的場面?你體會到了嗎?(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漸漸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吹竭@樣一幅動人的場面,你想說點什么呢?
(2)師: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李白思潮涌動,多么希望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帶給老朋友啊!這江水不正是李白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嗎?所以老師建議把“天際流” 的“流”字讀得長一些,師范讀。怎么樣,感覺到這種情感了嗎?自己試試讀一讀。如果你還感覺不到,請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會找到感覺的。(播放錄象)一起讀這兩句詩。
4.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四、小結:同學們,我們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是在黃鶴樓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在煙花三月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送老朋友去繁華而美麗的揚州,這樣的離別少一些傷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們可以說李白和孟浩然的離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李白沒有什么悲傷和痛苦,而是多了向往和羨慕。
五、學習《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師:是不是所有的送別詩表達的主題都是這樣富有詩意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學習王維的一首著名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完全由大家自己學要求:1 先讀詩 2了解詩的大意 3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么不同?重點體會兩位詩人在送別好朋友時的心情和感受有什么不同?
。ㄒ唬⿲W生自學
(二)學生匯報
1.指名讀這首詩。
2.說一說詩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習俗。這首離別詩編入樂府,傳唱不衰,即《陽天三疊》。
3.比較兩首詩有什么不同?
師: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不同于李白送別好友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王維是在簡陋的客棧,在雨后的清晨送別元二去偏僻荒涼的安西,王維有些舍不得老朋友,對老朋友怎能不牽掛。如果說李白對孟浩然的分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那么,王維和元二的離別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ㄈ┪覀冊囍堰@兩首詩連起來讀一讀。把兩種不同的離別之情讀出來。1 指名讀 2全體齊讀。
六、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師:離別詩在唐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有所收獲,希望課后同學們再多找些離別詩來讀一讀,看有沒有新的發現。我們找節課再來交流欣賞。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4
一、概述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選自小學語文人教課標版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古詩所表達的是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詩的前兩行敘事,后兩行寫景,景中包含著一個詩意的情節:帆影已逝了,而詩人還在翹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
本案例授課內容需1課時。本課時的設計理念:以一“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以讀促悟,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通過朗讀、想象、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彰顯個性中,邊學,邊積累,邊創造;讓學生在自讀中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教案的設計不是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設計,而是趨于方法的介紹和指導,至于具體的操作還要根據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靈活應對,真正做主體學生的引導者。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情景。特別是第三、四句話所描寫的情景,天、地、水、情融為一體。
。3)培養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能夠通過老師以一“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動腦思考,表達感悟來學習古詩。
。2)能夠仔細傾聽他人的發言,能把對古詩的理解感悟用語言表達出來,并有與其他同學交流的愿望,體驗協作學習古詩的過程和方法。
。3)能通過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寫一寫等個性化的評價方式記憶古詩。
。4)引導學生學習課外古詩,加大學生閱讀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
。2)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韻律美,意境美。養成課外主動積累詩文的良好習慣。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閱讀的能力。
2.學生的求知欲比較強,很有表現欲,上課氣氛活躍。
3.學生善于想象,能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4.學生對于在多媒體環境下學習的方式非常感興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設計引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案,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體現新課標倡導的學生是主體,以學定教的原則。并利用多媒體手段,創設詩意情境,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視頻,體會古詩天、地、水、情融為一體的寫法,感悟朋友間的深厚友誼。
2.以 “送”字貫穿全文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古詩的內容,讓學生在自我活動中學習知識,感悟內容,激發情感。
3.通過個性化的評價設計,幫助學生記憶古詩。
4.通過自我反思,給自己一個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學生間的互評使學生找到不足。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ppt課件。
2.課文插圖、視頻(后兩句詩的情景、全詩情景朗讀)、音頻(樂曲《送別》)。
3.學生用的畫筆。
4.表演古詩時用的服裝、帽子。(有條件的可選用)
5.多媒體教室、投影設備。
六、教學過程
。ㄒ唬⿲
演示課件播放樂曲《送別》,在音樂即將結束時直入課題。(板書)
1.生讀課題。
[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就有個“送”字。哪位同學能圍繞這個“送”提一提問題。想想可提什么問題?]
2.對題目質疑,提出問題。
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隨堂總結板書。
如:“誰送誰?
在什么地方送?
在什么時候送?
怎么送?
送到哪?
為什么送?
------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借助樂曲渲染離別氣氛,在借助樂曲調動學生的情感基礎上,引出課題。中年級學生已有初步的質疑能力,這個環節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一方面也可以體現以學定教的思想。
(二)讀古詩,感知詩意
1.學生根據板書的問題進行個性化閱讀古詩,并找出答案。
(以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相應的讀書時間)
2.學生結合問題匯報交流,并感知詩意。
、賹W生自由匯報,明白是“誰送誰”后,學生簡介作者,教師適時補充。(播放作者簡介的視頻。)
②說說是什么樣的三月?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抓住“煙花”來想象爛漫的春天景象。
如:是百花齊放的三月。
細雨蒙蒙,花紅柳綠的三月。
陽光明媚的三月。
細雨綿綿,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爭艷,鳥語花香的三月。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踐。巧妙設計引語拓展知識點發展學生的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你們的回答告訴老師一個讀書的好方法就是讀書要展開想象。謝謝同學們。下面繼續匯報。]
、劾谜n文插圖、視頻,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送別情。
重點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老朋友的船走遠了看不見了,李白也該回去了吧?]
(學生沉默了一會后,舉手回答)
出示視頻“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椭鷮W生體會詩意、感知情境。)
[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真深啊,我們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門外就回來了。李白對孟浩然真是——]
(生三三兩兩說出了下列詞語:依依惜別、一往情深、難舍難分------)
[讓我們再次讀讀這首詩,體會一下這深情厚意。]
(生讀,教師指導)
、馨押诎迳蠁栴}的答案連起來說說?每個同學在下面先說給同桌聽一聽。
。ㄉc同桌互說后發言,教師個別指導。)
[現在我們在影片中感知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播放視頻:《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情景朗讀。)
設計意圖:觀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達到對古詩的理解。發掘詩句中關鍵詞,利用圖片幫助理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通過視頻的情景朗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ㄈ┩卣怪R
為了讓同學們更進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詩,老師再補充一首李白的詩。
課件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別》。
。ê唵沃v解可參考另附資料《金陵酒肆留別》)
設計意圖:擴大學生閱讀量,積累反映人間真情的古詩詞,進一步感受友情、友愛的溫馨。
。ㄋ模┤目偨Y
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獲有哪些?
七、教學評價設計
。ㄒ唬┳灾鬟x擇個性化評價內容
1.畫一畫: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場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情景;
3.唱一唱:根據自己所熟悉樂曲的旋律把詩詞唱出來;
如:我愛北京天安門——故人西辭黃鸛樓
4.寫一寫:把詩改寫成短文。
設計意圖:學生是存在個性差異的人,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差異和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設計不同的評價形式,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擅長的評價內容來完成記憶古詩的教學目標。
。ǘ┰u價
根據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給自己畫張笑臉或哭臉,給同學畫張笑臉或哭臉。作為對自己對本節課的學習評價。
設計意圖: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學生通過自我反思,給自己一個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養成自我檢查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學生間的互評使學生找到不足。
附《金陵酒肆留別》
【詩文解釋】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地的女子壓好了酒請客人品嘗。金陵的年輕朋友們來為我送行,送與被送的人都頻頻舉杯盡觴。請你們問問這東流的水,離情別意與它相比究竟誰短誰長?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惜別的詩,雖然短,卻情意深長。全詩語言如同白話,但很有特色,洋溢著鄉土氣息。詩人寫情飽滿酣暢,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詩人描繪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圖。春風暖人,柳絮飄揚,詩人即將離開金陵,獨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飲酒為別。飛揚的柳絮飄滿小店,香氣醉人。詩人依依惜別之情,不覺涌上心頭。金陵子弟來送別,使詩人離別場面變得熱鬧起來,但是,越熱鬧,越會體現出離別后的寂寥。但詩人并沒有沉溺于離別之傷,而是情緒飽滿,哀嘆而并不悲傷,表現了詩人風華正茂、風流瀟灑的特點。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并會寫4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所表現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5.積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教學建議
。ㄒ唬┙虒W準備
1.課前師生共同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詩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詩人寫作的時代背景等,為學習古詩做好準備。
2.教師還可以準備樂曲《送別》《駝鈴》和古箏曲《陽關三疊》。
。ǘ┙虒W過程
1.識字與寫字
這首詩中要求認識和會寫的字都是這4個字,教師要引導學生隨文識字,在熟讀古詩的基礎上,認識這些字,并通過出示詞語、詩句等方式,引導學生聯系語境進行認讀。這四個字在結構上都是左右結構,筆畫也較多,在認讀上有一定的難度,其中“辭”是平舌音,“唯”讀第二聲,讀音容易出現錯誤。
由于這些字的筆畫較多,會給書寫帶來困難,這就需要做到課前預習要充分,課后的鞏固要到位。這四個字在書寫時要注意,“鶴”字的左半部分是一個撇而且是出頭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辭”的右邊的“辛”下面的橫要短些;“唯”字要注意與“惟”“維”字的區分,但也要強調,在取“單單、只”這個意思時“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讀指導
朗讀要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讀中想象畫面,在讀中體會情感,并通過朗讀表達出詩句蘊含的感情。這首古詩的感情基調是要讀出難舍之情,古詩的誦讀要注意語速的疾緩。如,“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要讀得徐緩而舒展,給人余音
繚繞之感,意味著友情長存。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將這首古詩背誦下來。
3.閱讀教學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入新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如《贈汪倫》《賦得古原草送別》。教師可以向學生簡要介紹: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會難,以送行餞別表達深厚的情誼便成為一種習俗,送別也因此成為詩人筆下常見的題材!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堪稱送別詩中的,被人們傳誦至今。
。2)理解感悟古詩。
在理解詩意上要突出后兩句。后兩句是寫景,也是抒情!熬啊迸c“情”有著密切的聯系。孤帆漸漸地遠去,最后消失在淺藍色的天際間,只見長江浩浩蕩蕩滾滾東流和藍天連接一起。讓學生想象這樣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離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間。此時,你的心情如何?詩人久佇江邊目送朋友的船只,這種景象飽含著詩人與朋友難分難舍的情意。
啟發學生想象李白送別朋友的畫面,除了采用調動學生生活積累、設身處地地推想、利用插圖等方法外,還可幫助學生開拓想象的思路:從時間上思考,繁花似錦的三月是個怎樣的季節;從方位上思考,黃鶴樓下,長江之畔是個怎樣的地方;從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遠影”“長江天際流”是個怎樣的景象;從人物送別這件事去思考,詩人久佇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內心有著怎樣的想法。
4.活動提示
(1)“背誦這首詩。”這個訓練旨在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教師要根據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詩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直到能夠熟練地朗讀并背誦下來。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與學生總結更多的朗讀和背誦的方法。
。2)“理解加點的詞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边@個訓練是在學生經過查找資料、理解詩的大意的基礎上,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理解加點的詞語的意思對理解詩句的意思有較大的作用,教師要指導學生仔細品味重點詞語,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根據畫面寫詩句。”這個訓練中的兩幅圖分別是課文所描寫的兩句詩,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題中的文字:“下面兩幅圖畫,各描繪了本課哪兩句詩的內容?請寫在下面!比缓笥^察畫面的景物,經過認真地分析和探討,確認這兩幅圖畫各描寫的內容恰好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4)“積累。”這個訓練是積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是作者借送友人抒發自己胸懷的詩。寫這首詩時,王昌齡正被貶到江寧,心情無疑是苦悶的。
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北上洛陽。正在江寧(今江蘇南京)任職的詩人,親自送行到了潤州,在西北城樓(即“芙蓉樓”)為他餞行,并寫下這首詩。
前兩句寫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但詩的重點卻在后兩句。朋友此番遠行的目的地是洛陽,那里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并想象他們也同樣思念著自己。他囑托辛漸,當親友們問起來,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5.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解決對策在這首詩中,出現了很多的地名,如:廣陵、黃鶴樓、揚州等,同時還有表示方向的詞語,如:西辭、下等,學生在理解詩意的時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礙對詩的理解,教師要根據詩的內容,畫一個地理方位圖,標清方向及地名、物名,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首詩是如何表達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的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等詞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6
一、設計思想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古詩涵蓋面寬,意蘊深遠,本課設計側重從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閱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占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課的兩首詩,都是千古傳頌、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都描寫了送別好友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所寫,表達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了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人巧妙地將對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情別緒,而是別具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深厚的友情;二是讓學生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三、學情分析
通過古詩吟誦活動的開展,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詩詞。對古詩詞的品味理解能力也達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時學習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這樣有一定深度的詩文可以將學生的古詩品讀能力有一個階段性的提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5、激起學生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五、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搜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
七、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閱讀了解古代送別詩相關內容。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并搜集相關資料。
八、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鎮街意見
個人意見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1、播放《陽關三疊》名曲,欣賞送別圖片,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送別詩,或聯系實際,說說自己與親友分別時的感受。
2、通過回憶《贈汪倫》《別董大》等耳熟能詳的送別詩,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別深情。
3、介紹時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所以送行就成了人們表達深情厚誼的一種形式,也成了詩人們爭相歌詠的題材。
點評:未成曲調先有情,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鋪陳了一種調子,使學生很快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來。
4、初讀兩首古詩,大致了解內容。
5、引導學生先學第一首詩,板書詩題。(注意“鶴”的筆順,“孟”的起筆,“陵”的讀音。)
6、讀題了解有關“送”的內容。
。1)師生交流有關“黃鶴樓”的資料。
(2)課件展示黃鶴樓名樓風采,加深對這座江南名樓的認識。
。3)師生交流了解“廣陵”與“揚州”關系。
(4)教師相機出示長江簡圖,明確詩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點評:古詩的寫作年代距學生較遠,長江簡圖的出示,不但有助于明確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西辭”等詞句內容。
。5)師生交流了解李白與孟浩然的故事。
(6)請學生完整表達詩題的意思。
。7)提示學法:搜集資料是理解詩題學習古詩的一個好辦法。
二、初讀詩意,質疑梳疑。
1、自由練讀全詩,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2、指讀正音。
3、自讀自悟,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或注釋等多種方式了解詩的大意,并鼓勵學生質疑。
4、集體交流。
(1)指名概述詩意。
。2)質疑。
。3)結合簡圖弄懂“西辭”等較簡單的問題。
三、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1、賞析“煙花三月”。
。1)喚起學生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想象鮮花盛開的春天是怎樣的一幅美景。
。2)師生共議“煙”的豐富內涵,肯定學生富有創意的個性化理解。如江邊水氣繚繞在繁花似錦的花叢中,具有一種詩意的美感;霧氣時聚時散,繚繞花間,也使人產生無限遐想。
(3)師生共同在美好的音樂中想象“煙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煙花三月”。“煙花三月”不僅僅指黃鶴樓所在的武漢,還有揚州,乃至整個長江兩岸,沿途都是春意濃濃、一派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好春景。當時乃盛唐時期,整個時代也如“煙花三月”般美好,更體現了詩人愉悅的心境。
點評:“煙花三月”的理解是這首詩的一個重點,由學生生活體驗入手,層層深入,使學生對其內涵有了廣度和深度的認識。
。5)指導朗讀前兩句。自由朗讀、指讀、評讀、想象畫面讀等。
。6)小結:名樓美景遙相送,詩情畫意在其中。
2、品析“碧空盡”“唯”等詞語。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見談談對“碧空盡”的理解。
。2)抓住“遠影”“孤”等詞體會李白目送帆影遠去時間之長,對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帶著自己的體會試讀第三、四句。
。4)指名讀。師生評讀,學生再讀。
(5)師引讀。
點評:師生互動,情感交融,把悟情推向高潮。
。6)從最后一句中,換詞理解品析“唯”。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摯友的一片深情,體味作者佇立江邊時間之長,帆影“盡”而“情不盡”,“過盡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導朗讀后兩句。及時板書:情深意長
四、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配樂朗讀)。
點評: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讀中悟情,讀中悟美。
3、師生互動背誦讀。
五、學習第二首詩。
1、討論交流學習第一首詩的成功經驗:解詩題,明背景;品詞句,悟詩境;作對經,感詩情等。
2、小組合作學習第二首詩。
3、各組匯報交流
4、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了解安西、陽光等詩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關知識;了解由于交通不便,從偏遠的安西到陽關的送別,這其中的艱難;各抒己見體味“更盡一杯酒”的深刻內涵。
5、比較兩首詩的異同,誦讀悟情。
6、交流這兩首送別詩共同的地方,試著思考其規律性。
六、總體回顧,歸納升華。
1、與學生交流本節課感受。
2、歸納總結全詩。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樣的深情,別樣的故事。
七、復習鞏固,背誦古詩。
1、老師敘述詩句意思,學生默寫相關詞語和詩句。
2、檢查指正。
3、在音樂聲中有感情地背誦已學的兩首古詩。
八、探索規律,交流其他送別詩。
1、這兩首詩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能說說你最欣賞的地方是什么嗎?
2、師生交流,賞析兩首詩的語言和內在的情感之美。
。ㄕZ文凝練優美,意境深遠。如:“孤帆”、“碧空盡”、“柳色新”、“更盡”等。)
(情感真摯深厚,感動今人。如:“遠影已碧空盡,仍不肯離去;已喝了很多酒了,還要更盡一杯。無限深情盡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傷離別,離別詩兒有無數。下面請同學們把你課下搜集到的送別詩讀給大家聽。
4、學生讀《別董大》等詩。(注意送別詩與其他詩的區別)
點評:引導學生自主體會送別詩的異同,著重讓學生領悟這些詩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品味“人間最美是真情”這一真諦。
九、小組合作,讀詩悟情。
1、反復誦讀搜集到的詩句,讀準、讀通、讀順。
2、互相比較,尋找其異同點。
3、提出問題,進行研討。
4、小組匯報,師生交流。
十、拓展思路,進行練筆。
1、人間最美是真情,同學們,我們也曾有過與親人、朋友分別的難舍時刻,你有怎樣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話甚至是詩的語文寫一寫呢?
2、練筆。
3、交流。
點評:情感遷移,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十一、拓展思路,布置作業。
1、除了送別詩,你還了解什么類別的詩?(如思鄉詩、邊塞詩、詠春詩等等。引導學生課外讀詩時要留意詩歌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上到一個新的高度。)
2、布置自選作業。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維的其他詩作,朗讀、欣賞、摘抄。
。2)自主選擇文中一首詩改寫成記敘文。
。3)搜集(如邊塞詩)一類詩歌,比較、賞讀、摘抄或寫體會。
板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元二使安西
目送 酒送
情深意長
點評: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情感,突出兩首詩之間的聯系與對比。
問題探討:1、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習古詩文,應該挖掘到何種深度?
2、教師應如何引導,才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到詩的意境與作者的情感?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7
設計理念:
1.《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古詩文教學更應該重視對學生人文情懷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認識,我確立以“情”為切入點,通過“觸景情更深、事世難料情難舍”層層推進的誦讀來幫助學生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意,實現對文本的多元解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引導學生誦讀是經典詩詞教學之根本,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讀”是主線,要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讀準、讀通、讀出節奏、讀出詩韻、讀出詩情,層層遞進,顯象得意。
教學目標:
1.讀準字音,正確書寫“陵”字。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背誦古詩。
2.感受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體悟重點詩句的情味,受到古詩文化的熏陶。
3.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多元體驗,引導學生感悟詩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送別》樂曲)
1、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并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2、隨著樂曲,你能想起自己讀過或學過的 哪句詩、哪首詩來
3、師:同學們隨著樂曲想起的詩都與一個詞有關,那就是送別。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別詩呢?有知道的么?(環視,等待)好,老師告訴你:古代呀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見難,朋友一旦分別就很難再見面,于是呀,朋友分別時往往作詩詞相贈,以表達彼此的送行表達深情厚誼就成了當時一種習俗!這種詩就被稱為送別詩。當時的送別詩就 喝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送別詩里的 傳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齊讀詩題。
二、解題
師:自己再輕聲讀讀課題,看看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送別的內容?
生:送別的地方是黃鶴樓,要去的目的地是廣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師: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處!黃鶴樓了解嗎?(生介紹)
師:滕王閣,岳陽樓是另外兩個。
生:崔顥還為黃鶴樓題過一首詩呢!
師:嗯!李白還夸過這首詩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這一來更讓黃鶴樓名聲大振。廣陵了解嗎?
師:黃鶴樓也好,揚州也罷,都在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流域(師隨機板畫長江略圖,明確地理位置)誰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情況?
師:聽了這些資料介紹,誰能連起來把題目的意思說說。
師: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被稱為“三名一別”。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古詩見證這場送別。
三、初讀古詩,節奏朗讀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古詩,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2生)
師:古人讀詩講究節奏感:“故人/西辭/黃鶴樓”—這是二二三節奏。誰能接著往下讀?指名讀。齊讀。
師:還可以把 “故人西辭”四個字連起來讀,變成四三節奏(范讀),誰來讀?師生4字和3字輪讀。
師:用你喜歡的方式再大聲朗讀這首詩,用一個詞概括你讀完這首詩之后的感覺。
四、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師:詩讀通了,詩句的意思你能讀懂嗎?怎樣讀懂古詩,你有什么好方法嗎?
師:好,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古詩,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學生自學古詩。
學生匯報:故人西辭黃鶴樓
師:聽明白了么?西辭就是辭西,辭別西方,向西邊告辭。這句詩交待了(送別地點)如果老師去南方城市廣州,我就要-----生:北辭。
師:誰能用一句詩來說明老師要去廣州?(老(恩、吾)師北辭洮南府、)
師:好,就 這樣先解詞再連在一起理解整句詩。接著匯報。
師:煙花三月告訴了我們什么?(送別的時間)
師:煙花三月”就是公歷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鮮花盛開的時節,揚花柳絮再江面隨風飛舞,遠遠望去,如煙似霧,唐代詩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憶江南》向我們展示了江南春天秀麗的風光。(出示2個紙板,指名讀)
師:你還想起了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
生、
師: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季節?
師:誰能說說你剛才仿佛看到的煙花美景,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詩,當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話。
師:如此煙花美景只有武漢有嗎?(指板書)
生:揚州也是。路上也有。
師描述:整個長江中下游一帶,一路的繁花似錦,沿途的春意濃濃,在唐朝,三月的揚州是江南最繁華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楊柳依依,從寧靜的樓閣向外望去,一片煙雨迷蒙,等到百花盛開之時,整個揚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詩人都向往到揚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這樣一個地方,李白的心里會怎樣想?那我們來讀一讀前兩行詩。(指導學生讀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讀出李白的向往,羨慕。讀出詩句的美麗。)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他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誰來理解3、4兩句詩的意思?生理解略。
師: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還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船)師:幾只?(一只)
師:對!孤帆就是孤孤單單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L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啊!
師: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黃鶴樓上,望著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了,他在望。⊥!心中不禁涌起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還有哪里望啊!望!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望。∷某迸炫,高聲誦到——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此時,盡了的帆船,未盡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說,拿起你手中的筆用幾句話寫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漸漸遠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匯報:讀所寫。
師:這深深的 情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
生齊聲頌讀全詩
師: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師: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
師:帆去遠,心相隨。《嗝吹那樯钜忾L!“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黃鶴樓”。滾滾長江東逝水, 千年已是人去樓空。不思量,自難忘。名樓,名城,名士,成就了這首千古名詩。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 憑欄遠眺,浮想聯扁,面對滔滔江水,你一定會情不自禁想起兩個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地吟誦到——生齊讀古詩。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讀懂詩句,理解詩意。
2、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3、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主動積累詩歌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移情換景,想象畫面,體驗情感。
讀中悟情,讀中生情,讀中賞文。
教學過程:
一、初讀古詩
師:同學們,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別離意味著也許終生都難以再見。多情自古傷離別,在詩人王維的眼中,離別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在詩人王勃的眼中,離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樂觀,那么,在唐代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的眼中,離別又是什么呢?
整體感知古詩意思,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二、讀懂詩題
、劈S鶴樓在哪里?
出示:黃鶴樓背景介紹。
師: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
、茡P州是個怎樣的地方?
出示揚州風光圖。
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花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求w驗孟浩然和李白各自的心情讀詩題。
三、讀懂詩意
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爬畎诪槭裁匆兔虾迫荒?你從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
⑵你了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
李白和孟浩然是忘年之交。孟浩然本是湖北省人,但常在吳、越、湘等地漫游。李白也喜歡漫游,從27歲到35歲的將近十年的時間里,比較固定地居住在今湖北安陸境內。他聽說孟浩然是個大才子,就主動拜訪他,孟浩然雖比李白大11歲,但兩位才子卻因為有著相同的愛好,一見如故,成為知己。
⑶帶著對“故人”的真摯的情誼,指導讀“故人——西辭——黃鶴樓”。
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
、懦鍪“煙花三月”
①看著這四個字,讓你想起了怎樣的畫面?
②什么樣的三月叫煙花三月呢?還可以說是什么樣的三月?
、蹜浲,李白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三月,他會和好朋友做些什么呢?
、苷b讀有關江南三月的優美詩句。
、破肺“下”之精妙
下揚州的下換成“去”“往”等詞語有什么不同?從一個下字你體會到了什么?
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砰L江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江上總是帆船點點,而此時在李白的眼中,為什么只看到一只小船呢?
⑵描述送別畫面。(播放課件:送別)
、强戳怂蛣e場面,有什么話想對李白說?
四、體驗詩情
文字中最精妙的語言就是詩句,詩是要讀的,還要盡可能地讀出它的味道。分角色讀古詩(配樂:高山流水)
女同學柔情地送別。(女生齊讀。)
男同學深情地送別。(男生齊讀。)
一起豪壯地送別。(齊讀)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讓我們誦讀一些送別的佳句,感受古人那濃郁的離別之情。
出示: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顿泟e》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端驮拱参鳌诽·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顿浲魝悺诽·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端投派俑问翊ā诽·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秳e董大》·唐高適
板書:送孟浩然之廣陵
送
李白 …… 孟浩然
難舍難分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課后的字,做到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描寫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別的情誼。
4激發閱讀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生:課前熟讀古詩;收集李白的詩歌、生平資料;不理解的詞查查字典,試著理解詩歌。
師:生字、詞卡片;聲像資料。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質疑導入
1你聽說過李白嗎?他是個什么人?你學過他的什么詩?
2你愿意再學一首李白的詩嗎?
出示課文題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課文題目。
3解釋課文題目,生試著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師相機點撥。
4看了課文題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黃鶴樓在哪兒?孟浩然是誰?怎么“送”的呢?誰“送”誰呢?
二、初讀課文,略知大意
1師配著悠揚的古箏音樂,聲情并茂地朗讀詩歌。
2你也希望像老師一樣讀讀這首詩嗎?注意把字音讀準確。
3出示生字卡片,學生搶讀。
師:你覺得哪個字最難讀?給大家提個醒。重點指導:“孟”、“陵”的讀音。
4抽讀,全體同學當小老師評價,適時鼓勵。
5把生字娃娃放回文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要求把詩句讀通順。
6小組比賽讀。要整齊、聲音洪亮,讀出感情。生互評。
7反復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大膽形成自己的理解。
8小組邊讀邊議古詩,試著解決開始提出的問題,并提出新的問題。
三、深入探究,精讀感悟
1小組交流剛才的學習情況,準備在全班交流。(老師此時巡回指導、收集整理學生在小組中提出來的問題,擬定接下來的導學重點。)
2全班交流,了解詩意。
(1)結合課文題目理解“故人”指誰。簡介孟浩然其人,并闡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黃鶴樓”點明了送行的地點,“煙花三月”點明了時間。
。2)反復朗讀前兩句。結合書上的插圖,理解詩句的意思:
在黃鶴樓(李白)送別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春光爛漫的三月里,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到揚州去。
(3)把后兩句作為想象意境、體會感情的重點,引導學生抓住“孤帆”、“唯見”展開合理的想象。
。ê门笥训拇阶咴竭h,漸漸消失在藍天的盡頭,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滾滾地向天邊流去。)
3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意境。
。1)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2)生練習朗讀,并加上動作。
。3)表演讀。(一人扮演李白,一人扮孟浩然,表演黃鶴樓送別的情景,另一名學生配音。)
(4)閉上眼睛,低吟古詩,邊讀邊想象詩中的景象。
四、指導背誦,加深感悟
1聽錄音范讀,體會古詩的情緒節奏。
2分小組讀,分別選出一名同學在全班賽讀,在朗讀中表達自己的感受。
3練習背誦。
4拓展練習,學習課后古詩《黃鶴樓》。
黃鶴樓風景優美,自古就被許多文人墨客所喜歡。他們常在這里觀賞勝景,寫詩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詩文。下面我們一起再來讀讀另外一首很美的詩。
展示崔顥的《黃鶴樓》。
5生讀,簡略理解詩意。試背。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教師小結:今天我們不但學會了一首古詩,還結交了幾個生字朋友,愿意把它們記住嗎?
2分析形體,分類識記。本課生字左右結構的最多,找出來比一比。“浩”、“唯”、“陵”是左窄右寬的字;“帆”、“故”、“鶴”左右相當;“影”是左寬右窄的字。
3把這些字美美地寫在田字格里。
4展示評價寫得美的字。
六、教師總結
附:板書設計
23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辭〖 〗黃鶴樓
孤帆盡〖 〗長江流 朋友情誼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3、結合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認識本課生字,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詩的意境。
2、體會末兩句詩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
課前準備:
學生:①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讀熟詩歌。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學過李白寫的一首詩《贈汪倫》還記住嗎?(學生背)這首詩寫的是誰送誰的呢?(汪倫送李白)
2介紹李白(多媒體)
據說李白常在黃鶴樓上與人飲酒賦詩。有一天,他聽說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隱居在附近的襄陽,便立刻前往拜見。孟浩然聽說李白來了,顧不得整理衣冠,趕忙來到堂前。李白一見孟浩然,搶上一步說:“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詩名天下,特來求教。 薄澳睦锬睦,賢弟過獎了,過獎了!你才華橫溢,我也久仰了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游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帶遠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選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送行。望著帆船遠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寫下了這千古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 解題:
、賹W生讀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題目!
、谝龑W生理解: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之”的意思是去、往; “廣陵”是今天的江蘇揚州;這首送別詩寫的是 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送誰到那里。
三、預習檢查:
3、 讓學生讀準下列五個字的讀音、記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辭(cí)、 唯(wèi)。
四、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
2、自學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3、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①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1個學生講解古詩
②教師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拔鬓o”“盡”。(前兩行: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由黃鶴樓出發,乘船東行到揚州去。
后兩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句詩的意思是:我佇立江邊,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遠,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見浩浩蕩蕩的江水流向天際。
詩意:老朋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花紅柳綠的三月去揚州。你乘坐的船兒越行越遠,駛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長江水,還在向天邊奔流。)
五、體會詩境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景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結合末兩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5、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六、能力訓練: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
1、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表演后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表演效果,再看注釋或查字典,理解詩句的意境。
七、作業練習:
1、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想象詩所描繪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
教學難點:
感悟詩境,指導朗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歌你們想聽嗎?播放。這是李叔同的《送別》。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因為送別而憂傷落淚,并揮筆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詩仙李白曾經寫過的一首送別詩你們還記得嗎?(《贈汪倫》)指名背。這情誼比桃花潭水還要深啊!讓我們再來感受一下。齊背后兩句。
今天我們要學習李白的另一首送別詩。
二、解題
1.齊讀課題。你從題目讀懂了什么?
2.指名說。
3.齊讀。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別之后就很難再見,于是呀寫詩送別就成了一種風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這一送別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堪稱千古一別啊。為什么這么著名呢?這里有三名,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歲,然而一樣的興趣愛好,一樣的才華橫溢,使他們互相仰慕,相見恨晚,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聽古詩朗誦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注意聽準字音。
四、學習生字
1.我們先和生字朋友打聲招呼,誰愿意讀?容易讀錯的再給大家提個醒。
2.齊讀。
五、初讀古詩
1.指名讀,注意讀準字音。
2.齊讀。
六、節奏朗讀
1.指名讀
2.師范讀
3.學著老師的樣子讀給你的同桌聽。看誰能讀出節奏美。
4.誰愿意展示給大家聽?指名讀。
5.齊讀。
七、感悟詩境,品讀古詩。
1.浩浩蕩蕩的長江水自西向東流,順流而下就能到達廣陵。哪個同學能幫我找出黃鶴樓和揚州的位置?指名上臺貼出黃鶴樓·揚州·貼對了嗎?生:對。評價:真厲害!師板書:揚州、黃鶴樓。為什么貼在這兒呢?能結合詩句說一說嗎?指名說。
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所以詩人說故人———
孟浩然從黃鶴樓去揚州要順流而下,所以詩人說煙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從哪知道的?生:注釋(老朋友)在這指誰?(孟浩然)再讀讀這兩句詩。
2.煙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時節。想去看看嗎?邊看邊想有哪些優美的詞語可以描繪這美麗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圖配樂。你們的眼前是一個怎樣的煙花三月?指名說(繁花似錦,楊柳如煙,五彩繽紛……)哪個同學更厲害能用詩句來形容這美妙的春天?指名說,教師相機導讀:
生: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師:楊柳如煙,可詩人卻沒有心情去欣賞,那是因為——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楊柳依依,可詩人仍然沒有心情去欣賞,那是因為——
·········
3.孟浩然的船走了?衫畎走在黃鶴樓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指名說:船。幾只?生:一只。師:對!孤帆就是孤孤單單的一只船。板書: 詩人稱這只孤孤單單的船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L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應該有許許多多來往的船,只課件點擊:江上千帆。為什么李白只看見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師: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吹降淖匀痪椭挥忻虾迫坏摹路。點擊課件去掉千帆。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這是多么深厚的友誼。≌l來再讀讀,指名讀。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誰再來讀?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讀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覺?你再試試。很好,范讀,再來一遍。齊讀。
4.孟浩然的孤帆漸漸遠去,漸漸消失了。師板畫。李白還在看什么?生:江水。哪個詩句告訴我們?生:唯見長江天際流。一起讀一讀。唯見是什么意思?只看見。對,只能看見江水了了為什么李白還不離開。可荷岵坏。這又是怎樣的情?生:依依惜別、難分難舍。是啊,怎樣才能讀出難分難舍的感情?自己讀看看。指名讀。帆盡了可情未盡啊,碧空盡和天際流降下來,延長來讀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組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長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組讀。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綿綿不斷的厚誼。男同學站起來吧。讓我們一起送孟浩然。這是豪壯的相送。女同學你們也來送送他。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賽讀。
導讀:我的眼前是那一雙雙飽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個個翹首東望的李白:
、欧瑵u漸遠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沒有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品瑵u漸遠逝了,已消失在藍天碧水的盡頭,李白還不肯離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欠Я耍皇O履菨L滾東流的長江水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啊望!心中再次默念——
5.此時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再來感受那分別得畫面。邊看邊想。播放課件。
帆盡了可情未盡。〈藭r,李白一定有千言萬語想對孟浩然說,拿起你手中的筆用幾句話寫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漸漸遠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說: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們可以一起在這天下名樓飲酒作詩,吟詩作畫。師:那是多么愜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雖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揚州但我的心早已隨你去了。我們的友誼就像這滾滾長江東水。師:情深意長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沒有你相伴我怎么能開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時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暫。師: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憂愁。
··········
這深深地情,這濃濃的意化作了這首千古名詩。老師情不自禁想吟誦。師范讀。你們也來讀一讀。生齊讀。師生配合讀。老師讀一、三句,你們讀二、四句。
八、拓展
1.黃鶴樓的這一別別出了李白與孟浩然的深情,別出了孟浩然與李白的厚誼。時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懷,又為這次送別寫下了一首五言詩。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揚州,江送黃鶴樓。
眼望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輕一些再來一遍。帆去遠,心相隨!多么的情深意長啊!我們再來讀一讀。我來讀你們接。
2.滾滾長江東逝水,不思量,自難忘。如果你有機會登上黃鶴樓,你一定會想起兩個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會想起一首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你一定會再次深情吟誦——
3.短短的四十分鐘過去了。我們也要說再見了。離別之際把這首動聽的歌曲送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在音樂中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情,體會友誼給我們帶來的溫暖與感動。
九、作業:
收集送別詩句。抄一抄,背一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南靖第二實驗小學 莊小惠
四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節課下來,我的總的一個感受就是:“怎一個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我自己在備課的時候,無數次的誦讀的時候,都被詩中情深深感動了,怎樣把這種情感傳遞給學生呢?劉勰曾經在《文心雕龍》里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彼栽陬A設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是這樣想的:在感悟準備階段,讀懂詩題,整體把握情,在讀悟階段,想象意境,賞析詞句,體驗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階段,反復誦讀體會情。從今天的課堂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通過誦讀理解感悟到了詩歌的內容,通過品悟交流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有效達成了三維目標。我以為比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種形式的讀。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還曾經說過:“學習語文主要是讀,聽別人讀,自己讀,七讀八讀,課文讀熟了,內容也就理解了!彼,我還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
二、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節課的教學我沒有停留在傳統教學中字、詞、句的解析,也沒有停留在讀、背等應付考試的知識點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
然而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后靜靜地反思,覺得在初讀環節,還應再多找幾個學生讀讀,擴大學生的朗讀面;在學生想象朋友告別的情景時,還應再深入些,還應再多找些學生想象當時告別的畫面,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會他們分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我想說,反思是為了提高,展示是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評指正意見,謝謝大家。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12
師:讀一讀課題。
生讀。
師:很好,都讀正確了。這是一首送別詩,題目中就有個“送”字。哪位同學能圍繞這個“送”提一提問題。想想可提什么問題?
生:誰送誰?
師:真聰明,我把這個問題記下來(板書)。誰接著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師:好的,也記下你的問題。
板書:
在哪送
生:在什么時候送?
師:也不錯,也記下。
板書:
何時送
生:怎么送?
師:太好了。這是個最棒的問題。板書。
生:送到哪?
生:為什么送?
師:同學們真不簡單,圍繞一個詞提了這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在這首詩里,同學們讀讀詩,把答案找出來。把答案找出來了,這首詩也就讀明白了。邊讀邊想邊看注釋,看誰讀得快。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精彩片段
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實驗小學 吳蘭之
。ㄆ纷x“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保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李白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離他而去的是誰呀?
生:孟浩然。
師:在詩中,李白稱他為──
生:故人。
師: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兩位好朋友,兩位詩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們在一起游覽名山名水,欣賞風景,碰到自己喜歡的風景,就作一首詩。
生:傍晚的時候,他們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欣賞明月,對著明月朗誦“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
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談天說地,談論國家大事,生活中的見聞,心中的理想。
師: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現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后兩行詩,看看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讀后兩行詩。)
師:從這兩行詩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邊,看著孟浩然漸漸走遠。
生:李白看著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直到船不見了,他還在望著。
生:李白在江邊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隨著那只船。
師:讓我們隨著李白的目光,一起讀──(手勢提示)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從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師:那你來讀讀這句詩。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不舍的目光。請你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神情的目光。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小船消失在藍藍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長江水,望著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際,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順風,在揚州玩得快樂。
生:孟浩然,這一別,我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相聚,到時候,把揚州的情況給我講講吧!
師:這深深祝福,這依依不舍,這濃濃情意,像這滾滾長江水連綿不斷。把這兩行詩讀出來。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孤帆已盡,但祝福不盡,思念不盡。(示意另一名學生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這情意像江水一樣深,像江水一樣長。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情意深長。±畎椎那樯盍x重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孟浩然,感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人們深深地喜歡上了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生:(朗誦全詩。)
【點評】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師引導學生感悟古詩,不僅僅停留在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著重于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通過想象去體味詩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在想象中,學生似乎看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感悟到李白送別孟浩然的畫面,體味到李白那顆充滿向往、不舍與祝福的心。學生身在課堂,卻在想象中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13
一、教材的特點與理解: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20古詩兩首》中的第一首。這首詩是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別詩,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清麗明快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向往,這兩句屬敘事。詩的后兩看似寫景,實則含有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無限依戀的深情。詩中有5個字要求會認,分別是“鶴、孟、陵、辭、唯”;有5個字要求會寫,分別是“孟、浩、陵、辭、唯”。根據教材的以上特點和學生實際我將教學目標定為:(見設計)
二、教學流程及意圖:(見設計)
三、教法與學法:
1、資料補充法:古詩語言精煉且時代久遠,為能讓學生更好理解詩意,豐富古詩內容,我在課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李白、孟浩然、黃鶴樓等資料,在課上也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反饋展示。這為學生讀懂詩意,體會詩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賞析、比較法: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精品,入選教材的詩更是精中取精,品詩、賞詩是我們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課堂上主要體現在朗讀與吟誦中,當然,對于詩中較難理解的字詞,也離不開老師的講解分析,如“西辭”“孤帆”等。我在教學此詩時還將它與《贈汪倫》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送別詩”的特點。
3、想象、聯想法:詩中“煙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是學生學習此詩中的一個難點,我通過讓學生(老師)誦讀有關江南春天的詩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憶江南》),讓學生想象詩境的美。通過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送別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別孟浩然時會“如何說”、“如何想”,讓學生體會李白送別時間的長,朋友間無限依戀的情懷。
四、教后反思:
教后單體感覺是教學目標基本完成,課堂氣氛較輕松、活躍,學生讀得較多,基本會背誦,但學生讀的層次變化不大,沒達到吟誦的水平,課堂上老師沒能讓大部分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不夠透,對詩境、詩情的體會不夠深。
反思一:讀詩,古詩教學的主旋律。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此話都在告訴我們讀詩是學習古詩的最重要方法。不過,讀詩應與多形式、多層次相結合,它的魅力可能才會更大。如我的課堂上,在理解詩意前雖然采用了自由讀、同桌讀,老師范讀、擂臺讀等形式,但學生讀的變化感覺不大,若將以上的形式分散到初知詩意時、理解詩意后、體會詩情后,效果應該會好很多,學生讀詩的興趣也會更高些。可見,學生讀詩有著讀正確—→讀通順—→欣賞詩—→感情朗讀—→自由吟誦的過程,若想讓學生一步到位是很難做到的。
反思二:生成,留下的印象最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蔽蚁噙@位教育家至少告訴我們兩點:1、課前預設很重要,精心的預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2、課堂生成要關注,精彩的生成猶如課堂里閃光的金子。這節課我在讓學生說《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是誰送誰時,請了一位學生,他第一遍說:“李白送那個”,第二遍說:“那個李白送那個……”我說:“能去掉‘那個’換成具體人名嗎?”。他第三遍說:“李白送那個孟那個”我只是等待,第四遍說:“李白送孟浩然去廣陵”(當時不少學生,不少聽課老師都笑了)他說完我舒了口氣,但我應該讓大家給他以掌聲。這是我在預設中根本沒想到:用了近5分鐘,讓一位學生說四遍才基本說完一句話。但這5分鐘的價值,可能超過其他35分鐘。課后我了解到他是一位有點結巴,平時基本不發言的學生,我請了他與兩次,課堂上個人發言6超過分鐘。這6分鐘給我,給聽課老師都留下深刻印象,而對這位學生更可能是一種轉折。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1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
3、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認識學寫生字。
2、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課前準備】
1、學生:
⑴ 搜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讀熟課文。
2、教師:
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古詩,導入新課
1、你們學過李白的那些詩歌呢?比比看,哪個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李白的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看到題目,你想提什么問?
生:黃鶴樓在那里?
生:煙花三月是什么時候?
生:碧空會有盡頭嗎?
……
3、師:很好,今天我們一邊欣賞,一邊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詩文,整體感知
1、自主讀詩,把字音讀正確。
2、檢查讀,賽讀。
3、學生交流讀后感悟。
4、自由讀全詩,要求讀的正確、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詩意
1、導語。
2、個性化閱讀,感悟詩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總結:
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的地方,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具有詩意和浪漫色彩。
四、讀中品析,再現意境
1、過渡。
2、學生讀詩,滲透學法。
3、利用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送別情。
4、看課文插圖,表演體驗送別情。
5、解決疑難:
⑴ 故人:
老朋友。
、啤∥鬓o:
告別后向東而去(揚州)。
、恰熁ㄈ拢
春天煙籠春花。絢麗無比。
⑷ 孤帆遠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遠方。
碧空盡:
在天邊消失了。
惟見:
只見。
天際流:
天邊流。
、伞〕樯斫庠娨。
6、小結:
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時才能相見!讓我們一起來讀!
五、配樂朗讀,升華情感
1、過渡:
真正了解了詩歌以后,就要把自己當作詩人去讀詩,再現詩人依依惜別之情。
2、學生練讀全詩,小組賽讀:
總結:那么,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積累語言
1、交流送別詩,體會送別情。
2、選擇個性化作業:
、拧‘嬕划嫞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場景。
、啤⊙菀谎荩
李白和孟浩然送別的情景。
【板書】
下。ㄈィ
(西) 黃鶴樓──揚州 。|)
。ê笔。
【作業】
1、抄寫生字。
2、背誦課文。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15
【設計思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詩人李白在送別朋友孟浩然去揚州時一方面年輕的他一方面向往揚州的繁華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離去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提醒同學們回憶已知的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并說說你喜歡它的原因,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并通過組詞練習初步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這里,我讓同學說說自己不懂的詞語,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們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通過師生互動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要求】
1、認識本課回認字,會寫要求的生字。
2、自讀感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你知道哪些關于朋友送別的古詩?
2、為什么喜歡它?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于朋友相送的古詩,生讀題目。
4、解題:
誰送誰從哪兒出發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誰嗎?
6、黃鶴樓在哪兒呢?師生交流,激起同學們對黃鶴樓的向往之情。
。ǔ鍪军S鶴樓、廣陵的地理圖。)
二、流利地讀詩
1、請大家自由地朗讀這首詩,特別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讀準。
2、認讀生字卡片:鶴浩陵辭州孤帆碧惟際每個字讀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讀這首詩,把它讀流利。
4、認字組詞;結合詩中詞語,對比古今詞義的不同:
浩:這里指名字中的一個字;
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孤:聯系孤帆來解釋;
惟:聯系惟見來理解。
5、再讀古詩,注意它的停頓。
6、指名讀古詩,生評議;(字音、節奏等);再指名讀。
三、理解詩意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⑴ 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啤〔閷W習古詩的工具書;
⑶ 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煙花:柳如煙,花似錦。
三月:陽春三月。
下:順流而下。
碧空:藍天。
盡:消失。
惟見:只看見。
天際:天邊。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老朋友孟浩然辭別了黃鶴樓,在這柳如煙、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坐著船順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華的揚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華的揚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黃鶴樓上一直看著看著,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飄越遠,慢慢地消失在藍天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邊流去。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四、體會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1、想想作者李白此時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來朗讀這首詩。
3、為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加上動作朗誦這首詩。
指名背,生評議,再指名背,齊背。
五、拓展賞析
1、師給出一首送別的詩:
長江之濱母送別,
荊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學成歸,
寸草才可抱春暉。
2、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是講什么的?
3、喜歡嗎?為什么?
4、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揭示謎底,是老師自己寫的。
5、師小結:
生活中美麗風景和難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詩表達出來。
六、布置作業
1、檢測本課生字詞,讀字組詞。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業?
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愿望。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 篇16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
2、理解“西辭”、“煙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理解詩意,在創設的意境中想像詩歌所描繪的情境,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
4、拓展練習,激發學生積累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創設意境走進詩歌,理解詩歌,想像詩中所描繪的情景;
2、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所蘊涵的感情。
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
1、歌星、演員、運動員,你喜歡哪些人?詩人、作家、科學家,你對誰的印象最深刻?
2、你們想知道老師崇拜的名人是誰嗎?他是——
(課件李白圖出現)
3、李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詩仙李白、酒仙李白,俠客李白,如果說唐代詩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顆,他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令后人望塵莫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李白的一首詩。(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二、循序漸進,讀懂詩題。
1、生自由練讀,讀準題目中的生字,特別“孟”和“陵”的后鼻音讀法。
2、 題目共有十個字,讀的時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覺得哪個字眼重要就著重讀那個詞,試著讀一讀吧。
3、生自由練讀后師指名讀,相機點撥。
4、有感情的讀題,師簡介:
古代交通不方便,離別之后就很難再相見。于是,寫詩送別成了一種習俗,當時的送別詩就和現代的流行歌曲一樣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黃鶴樓的這一送卻引起了轟動,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千古一別,或三名一別。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課題)在名樓:黃鶴樓,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廣陵。 論年齡,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歲,然而年齡差距不是問題,一樣的酷愛自由,一樣的瀟灑飄逸,使他們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樣的才華橫溢,一樣的詩才出眾,使他們相間恨晚,無話不談,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暫的離別,也那么依依不舍。
。ń先竺麡牵狐S鶴樓、滕王閣、岳陽樓)
5、生有感情地齊讀課題。
三、理斛詩意
1、進入詩境。
① (師邊板畫邊解說:)滾滾長江水由西向東流,老朋友孟浩然辭別西邊的黃鶴樓(板◎),要到東邊去(板◎),這就叫“ ”。
、 三月的揚州是什么樣的?詩人用了一個什么詞來形容?(煙花三月)
你能想像“煙花三月”是一種什么樣的畫面嗎?
(先用詞說,再引導用具體的句子說)
議一議, 那就說“鮮花三月”好了,為什么說“煙花三月”呢?
、 目送友人遠去,李白在黃鶴樓上心馳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長江,當時的水上交通要道,難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師范讀后兩句)真是帆盡,“情未盡”(板書)。
師:大家看插圖,此時李白就站在長江邊上,望著帆影遠去,船開了好一會兒了,他在望!望啊!心中不禁涌起兩句——
生:(生深情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成一點小影兒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還有哪里望!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生:(生深沉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那船已消失在了藍天碧水的盡頭,想起昨日種種,他踮起腳來,又在望。⊥!他心潮澎湃,高聲誦到——
生:(生激動地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六、小結
。ㄒ魳罚骸端蛣e》)
離別是詩,離別是歌,離別總是情。一樣的送別,不一樣的情懷,我們今天學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下節課要學的《送元二使安西》,表達的是不同的離別情。四十分鐘很快過去了,陳老師也要和大家說聲再見了。離別之際,老師整理了一部分離別詩送給同學們,同學們讀一讀,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樸的情懷,體驗深情厚誼帶給我們的感動和溫暖。
《山中送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罷,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綠,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孫歸不歸?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