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教學與教材取舍
兩個概念有兩個概念是理解我們這一學科的基礎,一個是“信息”,一個是“信息技術”。
人類主要是通過感覺器官(包括眼睛、鼻子、舌頭、皮膚等)直接從周圍環境中獲取各種信息的。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呢?信息論和控制論的奠基人之一——美國已故數學家維納的定義是:“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
信息技術是研究信息的獲取、傳輸和處理的技術,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而成,有時也叫做“現代信息技術”。也就是說,信息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信息采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制造、技術開發、信息服務的新學科。
信息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
理解何謂信息技術學科
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如何理解信息技術這門學科呢?從我們的教材的編排可以發現,內容主要涉及到信息技術四大技術中的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Internet),而又以計算機技術為主。傳感技術、縮微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大部分,不是小學生足以掌握的內容。因此,計算機技術占據小學信息技術內容的主體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雖然是以計算機技術為主體,但學科的名稱卻是“信息技術”。這是否是掛羊頭賣狗肉呢?當然不是。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如何用計算機去處理各種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而計算機學科的核心問題是計算機的原理。兩者關注的方向不一樣。信息技術學科面向的是生活,而計算機學科面向的是計算機本身。作一個類比:語文學科的主要處理工具是筆和紙,但我們不會把語文學科稱之為寫字學科。書寫只是語文學科的一部分,而語文學科關注的是更廣闊的內容。同樣,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學習計算機的使用也是為將計算機應用到生活中服務的。
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基本任務
由于小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我們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如何讓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上面,而對于更廣泛的應用著力不多。但我們要看到,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并不是信息技術教育的全部,而是信息技術教育的最底層,也就是最基礎的部分。很多現階段實現不了的想法,將是初中、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任務。
在小學階段我們希望學生達到什么程度呢?信息技術學科的成績很難量化,我先談一談可以量化的這一部分。在信息技術學科中,可以量化的也就是學生輸入文字的速度。這又分兩個方面,一個是英文輸入速度,一個是中文輸入速度。
鍵盤是計算機最重要的輸入設備,熟練地掌握指法是學習信息技術所必備的能力。鍵盤不僅僅要會用,而且要快。而要快,掌握好指法是極其重要的。所謂英文輸入就是一個訓練指法的過程。根據幾年來教學的實際,我發覺如果進行一個學期的指法訓練,學生絕大部分可以達到每分鐘輸入20個字母以上的速度,大部分可以達到每分鐘30個字母以上。國家計算機一級所要求的英文輸入速度是達到每分鐘60個字母以上,這是成人的標準。個人認為,可以采用以下標準作為我們的任務。即學生畢業時達到每分鐘輸入30個字母以上,正確率98%以上(輸入過程中允許修改錯誤,計算最終的正確率),指法正確。
我一般是在第一個學期學習指法,而漢字的輸入是放在第二個學期。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學生一般能達到每分鐘5個漢字以上,也是國家計算機一級所要求的每分鐘輸入10個漢字的一半。以此為標準的話,學生畢業時應達到每分鐘輸入5個漢字以上,正確率98%以上,指法正確。
這兩個標準并不是很高的要求,我心目中的理想要求是達到國家一級的輸入標準。但考慮到目前計算機的普及率不算太高,學生家中計算機的擁有率太低。據我的統計,全校各班中,計算機擁有率最高的一個班有19人擁有計算機,占全班人數的41%,最低的一個班無一人擁有計算機,比率為0%。全校共156人擁有計算機,比率為16%。在這種情況下,信息技術教學的效果完全*課堂40分鐘來支持,自然不能要求過高。況且一周一節課,本身對于教學效果的鞏固是極為不利的。
除文字輸入之外的內容,都是無法進行量化的。只能針對具體的作品進行具體的評判。那么什么是我們應當達到的最低標準呢?我想,至少應當讓學生掌握教材中范例的制作。范例之外,就是學生海闊天空的想象了。學生依自己的能力能夠達到什么程序都可以。從面向全體學生的角度來講,我們首先要把握是一個最低的尺度,所有學生才能達到的標準。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和信息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在使用信息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信息、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系統及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