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勤于嘗試、善于嘗試
1.引題嘗試。
教學中引出新主題時,首先讓學生對該內容“想一想”、“試一試”。這種嘗試類似于我國著名的小學數學教學專家邱學華老師所首創的嘗試教學法。倡導引題嘗試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通過嘗試來了解與該主題相關的一些操作要素及常見問題,有利于教師在教學時有針對性地介紹。很多教師總是習慣于“先講后練”式的教學方式,而對“先試后講”的教學方式有顧慮。其實不必,放開膽子讓學生試試,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講授“下載網頁的圖片”這一新內容時,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嘗試操作:采用任意方法下載網頁上的圖片。結果,通過“復制/粘貼”把圖片粘貼在Word或畫圖板上的有之,用鼠標右鍵的快捷菜單操作的有之,用菜單中的“另存為”將網頁另存的有之……真是百花齊放。引題嘗試后我再將學生嘗試操作的方法加以比較講解演示,教學效果非常好。
2.辨別嘗試。
對一些操作性問題,在學生難以作出正確回答的情況下,教師不急于把答案告訴他們,而是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嘗試,探索出結論。這是課堂教學中我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例如像“運用‘查找’查找到一個文件后,可在此查找對話框中用鼠標雙擊打開它嗎?能在此對話框中完成刪除、復制與建立文件的快捷方式嗎?”“能夠用‘查找’查找到隱藏的文件與文件夾嗎?”這類問題,學生只有自己進行嘗試實踐,才會認識深刻。
3.反饋嘗試。
向學生指出他們在操作中常出現的典型錯誤(并不是把糾正錯誤的方法告訴學生),讓他們重新嘗試,以能自己發現問題、糾正錯誤。這對學生正確認識問題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Excel的單元格中輸入數據的練習,學生在一列單元格里依次輸入001、002、003、……結果,幾乎所有的學生在單元格中得到的都是1、2、3、……于是,我把此情況反饋給學生,讓他們重新操作,并強調前面兩個零一定要加。學生經過重新嘗試,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通嘗試之方法
信心是前提,但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要想嘗試成功,必須要通曉嘗試之方法。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學生在完成一些陌生的任務時,總是比別人容易達到目的。這是為什么?依這些同學的說法,嘗試是有“套路”的。
嘗試的“套路”包括多方面的要素。一是有靈活的嘗試方法。譬如:按圖索驥,即根據教科書、說明書、“幫助”上的操作步驟來完成探究;觸類旁通,即采用類似原先掌握的一些方法進行嘗試,來解決同類任務;旁敲側擊,即在嘗試解決一個問題時,對周圍的相關問題進行多方嘗試……二是了解常用的嘗試手段。譬如:通過鼠標的左右鍵的操作、打開“窗口菜單”等找到與目標相近的項目進行嘗試;善于尋求“幫助菜單”、“幫助文件”、“網上幫助”等的幫助,按照上面的提示進行嘗試……三是有良好的嘗試心理和嘗試習慣。譬如:遇到新任務或有新想法時,迫切想要試一試;操作遇到挫折時,不是坐等老師或同學幫助,而是先另覓“出路”;嘗試中看清對話框中的各選項;關注窗口發生的微小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變化;及時進行反思……掌握了這些“套路”,嘗試就會少走彎路。
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地介紹這些“套路”,還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嘗試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這對于強化學生嘗試的意識,幫助學生掌握嘗試的“套路”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