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掌握標準問題
外語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目的有多種多樣,語言掌握標準和使用標準就不應該是完全一致的。有些學習者的語言可以用本族語者的標準來衡量和要求,對其余的學習者就不一定。
中、小學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要求,在語音、語言點和句型教學上往往是無所不用其極,最求最完美的效果,其動機固然可敬,但實際卻是事倍功半。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當提供兩種反饋,一是讓學習者接觸正確的說法,使其自覺改正自己的錯誤;二是直接指出其錯誤,加以改正,這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語法意識”。
比如寫了東西,最好是請老師和專家看看,請英美籍教師看看。可是,在我們國內,要這樣做是有很多困難的。你要練習口語,苦于找不到對話者,寫英語找不到讀者,更難找到修改者和評論者。其實只要多寫寫,自己多改改,不請教別人也能進步。英語小說家Somerset Maugham說,他一輩子只請別人批改作業兩回,其中一回是請臨時聘用的女秘書批改的。美國黎天睦(Timothy Light)教授說,他在香港曾每周出題讓一個中國人寫短文一篇,但是不改。這人倒也聽話,他寫啊寫啊一直寫了一整年,這以后黎天睦拿他的作業來一看,英語居然寫通了。黎天睦說,德國完形心理學家愛談頓悟(insight),他認為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許多人學習外語最感頭疼的是發音不準,教師為了糾正學生的英語發音錯誤,反復朗讀更正,設計選擇題加以訓練,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正象很多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的外地人一樣,他們鄉音難改,說起上海話或普通話來,人們一聽便知道他是何方人氏。近年來,人們甚至以會說“廣東普通話”為時髦。其實,外國腔的外語不僅是有其生存環境和條件,而且有生存的必要。因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有時有些學習外語和使用外語的人往往有意要突出自己的外國腔,以表明或強調自己的身份和特征。在錯誤分析中,研究者們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本族語人不但對過分的外國腔反感,過分地道的外語更加令他們反感!也許過分地道在他們看來是過于裝腔作勢。
我們的外語教學將過多的精力放在了語音、語言點上,無形之中將學生學習外語的注意力引導到語言知識上,而不是語言能力上,其結果必然是“高分低能”。語言學者對學習外語者“錯誤”的本質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其中一些頗有價值的發現包括:
(1)“錯誤”對語言交際中相互理解的影響并沒有外語學習者想象的那么嚴重。當然,錯誤數目的增多,可理解性也就相應減小;
(2)語言環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幫助聽話者理解說話者的意圖,這比說話者表達中的“錯誤”有時更為重要。
(3)研究表明,一般情況下,詞匯方面的錯誤比語法來更可能影響交際。語音上的錯誤,除非十分嚴重,對交際的影響最小。
(4)語法中,“整體”(global) 錯誤比“局部”(local)錯誤更影響交際。整體錯誤指影響某個句子總體組織結構的錯誤,如誤用連詞、主要詞組語序顛倒等;局部錯誤指其影響僅限于小范圍內成分的錯誤,如某一詞尾的省略或某一冠詞的誤用等;
(5)說話者話語的的流利程度,比說話中的錯誤更容易引起聽話者理解上的困難。
(6)一般來說,錯誤引起的“反感”(irritation)主要取決于交際的效果,即對方是否聽懂了你的意思,而不是某種獨立的錯誤。
以上六條對錯誤的分析,是否能對我們外語教學的指導思想和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掌握標準有所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