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高中英語教學(精選2篇)
反思高中英語教學 篇1
面對高考和高中英語課程標準,高中教師有許多矛盾和困惑:首先教材與高考的要求嚴重脫節;其次是課時與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再次,對于普通中學包括一些非一流升源的重點中學,學生的英語基礎和高考的能力要求之間相距甚遠。因此,不少教師深感壓力卻不知所措。我們認為,解決這些矛盾關鍵要從確立的正確的教學思想入手,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
一.明確目標,確立教學思想
有效的教學行為取決于正確的教學思想。教學思想的形成建筑在現代教育理論的指導、對語言教學的認識、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以及對日常教學行為反思的基礎上。教學思想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總體思路。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和交流工具,《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對高中英語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四方面的技能以及這四種能力的綜合運用能力。
從近幾年的高考要求我們不難看出,聽、讀、寫及綜合運用能力的檢測構成了高考試題的主旋律。因此,英語教學決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學習或支離破碎的語言點的掌握上,其落腳點必須放在以語篇為單位的聽、說、讀、寫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上,著力于提高語言運用能力,而不是通過單一、機械的試題,訓練學生的語言記憶能力。揮腥妨⒘蘇庋慕萄枷耄⒂锝萄Р嘔岣謀涫鹵豆Π氳霓限巍?/SPAN>
二.優化內容,加強課外閱讀
教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但不是圣旨,不是教學的全部。盡管現行教材在不斷調整、完善,但僅*教材實現課程標準提出的能力要求顯然是不夠的。特別是高考對閱讀的測試占整個試卷的50%,新的課程標準對六級、七級、八級的課外閱讀量要求分別為18萬、23萬和30萬字以上,因此,高中教學在兼顧其他能力的同時,必須有計劃地補充課外閱讀,強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優化教材內容是加強課外閱讀的前提。囿于課本,機械地、無一掛漏地呈現教學內容,會占用很多教學時間,但匆匆將教材過目一遍,沒過多久,學生就印象不深了。要真正發揮教材的作用,首先必須整合教材內容,抓住關鍵,訓練能力,讓教材服務于教學。整合既要篩選內容,又要調整內容呈現的順序。防止面面俱到,大膽放棄那些偏簡單、無助于能力培養的習題,不無謂犧牲語言學生的學習時間。其次,要從教材中走出來,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從而實現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目的。
補充語言材料、加強課外閱讀是教材學習的延伸,也是外語學習的必然要求。眾所周知,語言學習是一個積累過程,在缺乏語言環境的外語學習過程中,更需要有一定語言量的積累。根據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當學習者獲取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就會逐漸產生自然習得的效果。因此,須補充較豐富的略高于學生現有語言技能的語言材料,確保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從而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性。
三.改進方法,強化語言實踐
外語學習不同于母語學習,母語學習是在語言環境中的自然習得,而外語學習則是在缺乏環境的、有限時間內的有意識的學習。只有學習者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積極、主動、有效地參與各種語言實踐活動,才能不斷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正如泰勒所說:“學習是通過學生的積極活動而進行的,學生所學習的東西只能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才能獲得。”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教師角色,改革傳輸式的教學方法,變語言記憶為語言實踐,努力構建“參與、活動、運用”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其中參與是前提和基礎,活動是中心和關鍵,運用是目的和歸宿。
參與就是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讓學生始終積極地投入到語言學習的過程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的主體,改變學生作為知識容器、復讀機、應試者的被動角色;參與同時還強調人人參與,共同提高。針對班級人多和課堂時間有限兩大普遍問題,要改“教師問學生答” 的習慣方式為雙人及小組活動形式,從而使全體學生有更多的參與活動的時間和機會。
活動就是根據語言學習的特點和規律以及教材的內容,有計劃地開展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為目的,以單元話題為主要內容,以語篇為語言單位,以雙人及小組為主要活動形式的各類活動,使學生通過語言實踐活動不斷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運用既是語言學習的過程又是語言學習的目的,是“參與”和“活動”的落腳點。運用不是語言知識點的運用,而是語言的運用,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積極創設情景,在大量運用語言時,有意識地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使知識為能力服務。只有語言能力真正提高了,教學才能事半功倍,許多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成功的教學必然是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當教師對教學有了正確的目標定位,遵循學科教學的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積極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定會不斷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反思高中英語教學 篇2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強大動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核心。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想象,想象是創造的基礎,是創造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我們的高中英語教材以不同主題的各單元內容,以任務型教學理念和交際法教學理念為依據,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編排了各種人文知識在其中。不少教師教學理念還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中,對于英語教學只重視形式卻不注重對學生內容,只注重學生的語言知識的積累卻不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所以,我們常會看到課堂上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不感興趣或者根本不需要動腦筋思考就能做答的”yes”或者“no”的問題。有些課堂討論和課堂活動的設置缺乏考慮而不能順利開展,學生也有挫敗感,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學生對英語課失去興趣,甚至把英語課變成最容易鉆空子講閑話的課。
其實,教師只要在備課當中多動點腦筋還是有不少培養學生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的方法的。以下是我反思自己的高中英語教學提出的一些具體的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式,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一、讀前預測法:課文的標題往往體現文章的主旨,課文中的插圖一般能對課文內容提供直觀的線索。因此,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標題和插圖等,結合自己平時所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課文內容進行大膽地推斷或預測,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可用下列內容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預測課文中可能會談到的內容。
1.What do you think this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according to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2.What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from this passage?
3.What questions could you rais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4.What would you write about this title if you were the writer?
二、讀中巧問法:在指導學生閱讀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巧設開放性問題使學生進入所學情境之中,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眾說紛紜,異彩紛呈。如:
教高一 Unit 9 Computers Lesson 34時,可問With the help of computers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our future life?
教高二 Unit 5 Charlie Chaplin (2) Lesson 19時,可問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in California at that time? Why?
教高二 Unit 9 Saving the Earth Lesson 33時,可問What will happen if w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and pollution?
三、課文復述法:在學生把握原文主旨的基礎上,通過變換人稱 、改變文體、或充當不同角色等方式,使學生置身于自然、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大膽的、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復述課文。這樣不僅鞏固了所學內容,而且還訓練了語言組織能力,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如:
教高一 Unit 19 Jobs Lesson 74—75 The Secret is Out可以不斷更換人稱讓學生復述:①Suppose you are Mr.Pattis\Mr.Little.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Ms King.②Suppose you are Ms King. Try to tell the story about yourself.還可以要求學生將其改為四個短劇,然后進行表演。
教高一 Unit 22 Lesson 86—87 Britain and Ireland,教高二 Unit 1 Lesson 1 Disneyland, Unit 7 Canada Lesson 26等課文時,可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是導游,為游客作介紹 :Suppose you are a guide. Please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Britain\Ireland\Disneyland\Canada to a group of visitors.?
四、讀后續論法: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熟悉了課文的所述的故事、劇情或事情之后,引導學生預測能“自圓其說”的故事結局、續編劇本、或者結合自身生活實際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力。如:
教高一 Unit 18 The Necklace Lesson 69—70時,可提出:How was Mathilde when she heard the necklace was made of glass? What would she do? What could you do if you were Jeanne?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和以后會發生什么樣的結局。課后還要求學生續寫劇本的 結局篇。
教高一 Unit 19 Jobs Lesson 74—75 The Secret is Out時,可提出:Would Ms King stay at Mr.Little's company? Why or why not? Please imaging the end of the story.
五、作業開放法:盡管目前在各類英語測試中大多采用選擇題的形式出題,但在平時布置作業時,應當盡可能多地設置一些開放型或半開放型題目,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想象穿越時空, 得出多個合理的推測,而不是單一的答案。如:
1.每上一個課時,可要求學生用該課時新出現的詞匯和句型造盡可能多的句子;并要求成績較好的同學將這些詞匯和句型寫在自己編寫的故事或對話中。
2.對于一些連詞和句型,也可設計半開放型的題。如,Yesterday evening I was about to go out when .
3.經常布置一些看圖作文,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也是相當有益的。
此外,不少活動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我在教授電話這一單元時,就請學生自己到網絡上收集資料和圖片,設計他們想象中的未來手機,并請他們用powerpoint展示出來。同學們都很積極,幾個小組都拿出了經典之作,有眼睛式樣的,手表式樣的,帶體溫調節功能的,支持藍牙技術的。我還設計了一個小小的討論話題:你認為高中用手機利大于弊嗎?
總之,“想象是創造力”,“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們應當在不同課型以及同一課型的不同環節中,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調動學生思維活躍的因素,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