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序曲》教學實踐與反思
音樂形象,整體體會音樂情緒。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的翅膀。
教學難點:樂曲中第一、第二部分不同的節奏、節拍與速度表現不同的情緒與場面。
教學準備:錄像帶、錄音帶、鑼鼓、鈸。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導入新課。
(大屏幕演示 敲鑼打鼓、龍騰虎躍的歡慶場面,并輕聲播放“春節序曲”)
1.師指畫面問:片中的人們在干什么?他們心情怎樣?
2.根據學生回答,師引出課題《春節序曲》。
(設計意圖:一上課,便以熱鬧的場面、歡快的音樂展現了春節喜氣洋洋的情景,學生的思緒一下子就飛到了愉快的春節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的吸引住。從而也激起了學生欣賞樂曲的熱情。)
3.簡介管弦樂。
4.簡介作曲者及樂曲時代背景。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樂曲背景有所了解,能更深入的理解音樂。)
[注:在上述環節中,錄像畫面一直演示 ,樂曲一直輕聲播放。]
(設計意圖:渲染氣氛。)
二、整體欣賞,劃分段落。
1. 學唱主題音樂。
2. 整體欣賞,想想:(1)樂曲情緒的變化線?速度變化線?節奏變化線?(2)想想樂曲可以分成幾部分?[欣賞時,生邊和師隨音樂哼唱主題]
3. 聽后回答:(1)樂曲情緒線、速度線、節奏線?
(2)樂曲分幾部分?曲式結構?
(設計意圖:運用各種變化線使學生分段有了依據,不是單單憑感覺分段,從而降底了分段的難度。)
4. 找一找,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的主旋律各是哪幾條?
(設計意圖:找找各部分的旋律,使學生真正從理性上來認識各部分音樂。)
三、分段欣賞。
1. 欣賞引子:提問:樂曲一開始所表現是怎樣的場面?
2. 欣賞第一部分:(分三部分欣賞,分別用a. b.c.表示。)
(1)欣賞a: 1)聽前提問:樂句
在演奏時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2) 兩句在演奏時,仿佛兩個人在干什么?
3) 繪了怎樣的場面?
4) 分兩組唱唱(唱出力度的不同)
(2)欣賞b: 1)b與a相比,在速度力度上有什么不同?
2)你在音樂聲看到了怎樣的場面
(3)欣賞c: 1)音樂在速度、力度、節奏上有什么變化?
2)一次比一次熱烈的音樂聲中表現了人們當時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這三部分都圍繞樂曲速度、力度、節奏的變化來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但又各有側重點,a.b.這兩部分是通過對答式演奏及兩個樂句對比,讓學生想象過節時的情景,而c.這一部分通過音樂一次次熱烈,讓學生聯想到人們的心情,從景到情,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4)再次完整欣賞A段,邊欣賞邊隨音樂律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手舞足蹈的表現音樂,感受更加深刻。)
(5)聽后回答:A段 節奏 節拍 速度 情緒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