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欣賞課《走進新疆》教學反思
2004年12月29日,區教研室到我校進行了周三聽課活動,我在豫小自然實驗室上了一節音樂欣賞課《走進新疆》,區音樂中心組教研員徐建秋老師以及美術教研員作為聽課教師,在課后給我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此我也做了深刻的反思。我上的是一節六年級的音樂欣賞課,整節課主要由欣賞新疆民歌《新疆好》為主,簡單欣賞新疆其他民歌為輔,讓學生感受新疆民歌的風格特點。通過欣賞,了解新疆民歌的演唱形式及特征,并感受歌曲的舞蹈性節奏,拍手給歌曲伴奏。也明白新疆人民熱愛家鄉、贊美家鄉的真摯情感,從而熱愛自己的家鄉,感受各族人民的大團結。
課前我做了很大的準備,我收集了多首新疆的民歌和舞蹈影片,準備了多幅新疆地域特色的圖片,并整理在多媒體課件中,我還準備了新疆特色的小帽子和鈴鼓。我整節課的設計比較流暢,用具有新疆曲風的兒歌《娃哈哈》導入很自然的過度到了新疆這個話題,大量分類了的新疆圖片的展示是我的一個亮點,可是由于大屏幕沒有遙控器打不開,我準備的資料也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欣賞歌曲《新疆好》的整個設計過程和實施過程都是我需要反思的。
設計過程我是讓學生聽賞歌曲之后說說歌詞唱了什么內容,通過歌詞描繪“風吹草地見牛羊”、“戈壁沙灘變良田”、“葡萄瓜果甜又甜”等一派美麗富饒的新疆景色讓學生了解新疆熱愛新疆,而后簡單介紹歌詞曲作者,讓學生對其有個簡單的了解。接著哼唱歌曲感受新疆民歌的旋律特點,并找到有新疆特色的節奏為他伴奏伴舞。最后,用對唱新疆民歌來結束課。徐老師說得很對,課的設計表面上是很流暢很完美的,但是我注重了表面卻放松了音樂內涵的挖掘。
聲樂作品和標題音樂可以在標題和文字中找到根據,那么對于有些無標題音樂作品,學生是不是照樣能感受到呢?為了更深入地讓學生體驗這類樂曲的感情內涵,學生一方面要通過對音樂本身的反復傾聽,憑借直感更準確、更細致地去體驗樂曲的感情表現,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從更廣闊的方面,特別是從樂曲產生的社會環境、作曲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意圖、藝術風格等各個方面去進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對樂曲感情內涵的正確把握。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在樂 音本身的寫作手法的形象描寫上下功夫。
設計是如此,但是在實施教學的時候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
我上課的班級是六(2)班,由于男孩子多,又不在自己本班教室,所以孩子們都按捺不住自己,讓整節課沸騰起來。這就是我要反思的第二個問題,高年級音樂課堂如何組織教學。
六年級學生大多是十二歲左右的學生,他們求知欲旺盛,活動性大,模仿力強,但持久性和耐力差。所以,在教學中應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那我就要重視音樂課的組織教學。組織教學應成為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使其精力集中,以便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所以要把組織教學有效地貫穿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要千方百計地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才能迅速、順利地突破難點,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局面。更應多采用啟發、思考、發現等方法進行疏導。另外,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應結合自身各方面條件,揚長避短,使自己始終保持一定的權威性、示范性,減少失誤。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雖然上課的激情和基本素質我都是擁有的,但是要做到更好就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還需在整個教學手段上、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布局上進行精雕細刻。只要在教學實踐中多動腦筋想辦法,采取多種多樣生動、通俗的方法進行教學,努力做到“啟發有方、誘導得法”,一定能使學生順利而準確地掌握教材中所規定的技能。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盡量兼顧,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不斷完善自己,保持我原有的優點,“取精華而去糟粕”,把缺點改變成自己新的亮點。希望在今后的聽課活動中能學習到更好的教學方法,吸取更多的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