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損傷恢復運動功能是關鍵
患病特征:多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
成病原因:據西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劉衛平介紹,患者的后腦勺上長出了一個和腦袋差不多大小的“腦袋”,一個脖子要支撐兩個“腦袋”。“雙頭”是腦損傷的一種,和孕期胎盤異常、宮內窘迫、出生時窒息、感染,以及外傷、腦出血、腦部畸形等有關。劉衛平指出,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腦損傷,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還常常合并有癲癇、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等。
患病特征:“腦損傷有很多表現,通常分為痙攣型、手足徐動型、共濟失調型等。”劉衛平說,四肢僵硬通常屬于痙攣型;四肢和頭部出現不自主的無意識動作,做有目的的動作時,全身不自主動作增多屬于手足徐動型;若四肢肌肉無力,步態不穩,不能保持身體平衡,不能完成精細動作則屬于共濟失調型。劉衛平強調,腦損傷的患兒早期若不進行恰當治療,其神經功能缺陷會越來越明顯,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會固定下來,同時還會造成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進而加重了智力障礙。他同時也強調,嬰幼兒腦組織可塑性大,若康復治療措施恰當,可獲最佳效果。
醫生建議:劉衛平建議家長對腦損傷的小孩肢體應保持功能位,并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肌肉、關節活動和改善肌張力,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嚴重肢體畸形者5歲后可考慮手術矯形。對伴有語言障礙的患兒,應按正常小兒語言發育的規律進行訓練,尤其0~6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平時要給患兒豐富的語言刺激,鼓勵患兒發聲、矯正發聲異常,并持之以恒地進行語言訓練,以增強患兒對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
治療方法:恢復運動功能是關鍵
功能恢復:西京醫院物理醫學與康復科主任牟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對于腦損傷的康復治療仍以偏癱的功能訓練為重點,采取以運動療法為主的綜合措施,使患者盡早、最大限度地恢復運動功能,同時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言語及認知功能。
牟翔從急性期的康復治療、恢復期的康復治療、遺癥期的康復治療三個方面給出了宏觀指導。他強調,急性期的康復治療應在發病后數日內以臨床搶救為主,提倡康復措施要早期介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體位治療和患肢被動運動,目的是預防并發癥和關節僵硬攣縮等繼發性損害,為下一步的功能訓練做準備;恢復期的康復治療一般在腦損傷后1~3周,患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定,無嚴重并發癥,便進入恢復期,可進行功能訓練。此期重點是控制患肢痙攣,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重建正常的運動模式,輔以必要的力量訓練。可根據患者損傷的性質,采用各種物理手段輔助治療,可以縮短康復的時間、加快腦損傷的修復過程。[小精靈兒童網站]
1 2 3 下一頁醫生建議:對于遺癥期的康復治療,牟翔說由于每個患者恢復情況差異很大,個別恢復較完全,大部分或多或少地留下各種不同后遺癥,如肌肉痙攣、偏癱步態、肌力弱、姿勢異常、協調功能差,特別是患側上肢功能障礙較為常見。因此,這個期間的康復治療更多地在家庭進行,需要父母最大限度的幫助。遺癥康復治療的目的是繼續訓練和利用殘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爭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