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腦損傷恢復運動功能是關鍵
多說話培養患兒語言能力
很多腦損傷兒童的語言表現遲滯,也許他能看懂別人的面部表情,但卻難以表達。父母與患兒相處時間最長,接觸也最密切,亦是最早的啟蒙教師,若能及早并且正確地給予各種基本訓練,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培養腦損傷患兒的語言能力,陜西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焦富勇給出了幾點意見。首先,和孩子說話時,父母和孩子都要保持正確姿勢。父母要看著孩子眼睛說話,同時保持與孩子眼睛的相近高度,如果從過高位置對著患兒講話,會使其全身過度伸展,不利于發音。由于腦損傷兒童的肌張力異常,所以身體動作、姿勢很難控制自如。在練習發音時,常常會引起面部表情異常甚至會全身抽動,導致呼吸、發音受到影響,對于低肌張力的腦損傷兒童,他們往往低著頭、彎著背,這樣口腔無法充分地打開,胸腔也處于受壓迫的狀態,就很難發音。因此腦損傷兒童全身狀態能得到有效控制是語言訓練的前提。
其次,要多和孩子說話,增加說話和活動的量。焦富勇說,父母千萬不要因為和患兒講話得不到回應而喪失信心,不論患兒懂不懂,都要多跟患兒說話交流,在說話時盡量保持微笑,盡量通過簡單的游戲來訓練孩子的發聲,以引起孩子對訓練的興趣。多讓孩子和同齡的小朋友對話,但是不要單獨把孩子放在人群中,以免孩子在心理上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給孩子樹立學說話的信心,利用孩子的各種要求和欲望,鼓勵其發聲、說話的積極性。
焦富勇指出,在腦損傷初期,語言障礙是最容易恢復的,此時開展語言訓練效果最好,家長不要只重視運動的恢復,應該在運動訓練的同時就輔之以語言訓練。
訓練技巧:要訓練孩子5方面認知技能
運動訓練:牟翔強調,只有當患兒有了較好的軀干控制能力時,才能很好地開始感覺、語言、心理、智力的訓練,軀干控制能力需要通過運動來提高,而運動訓練需按運動發育規律從頭學起。“幼兒的行走需要經過三翻六坐八爬的階段,對于有腦損傷的小孩來說依然要按照這樣的步驟來訓練。”牟翔說,運動訓練需按運動發育規律從頭學起,經歷翻身→坐→坐位平衡→站立→站立平衡→步行或臥位抬腿→翻身→爬→膝跪立→跪立平衡→站立→站立平衡→步行這樣一個過程。在患者功能和肌力有所恢復的情況下,可進行作業療法。作業療法是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從日常生活活動、職業勞動、認知活動中選擇一些作業,對患者進行訓練,以緩解癥狀和改善功能的一種治療方法。作業活動的技能成分包括運動、感覺、智能、心理、社交方面等5個方面。[小精靈兒童網站]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醫生建議:牟翔建議父母要從以上這5個方面通過料理日常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比如教孩子穿脫衣服、系扣子、鞋帶等之類較復雜、精細的動作以恢復運動能力;給孩子顏色、聲音等的刺激來恢復感覺;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的身心等功能獲得最大限度的康復,達到生活自理,為其將來參與社會活動、勞動和工作奠定基礎。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