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課堂評價《以學論教》案例分析
溫州五幼府東園區 胡 丹 [課堂評價的意義]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十分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這顯然與新課程所要求的課堂教學價值觀不相符合。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幼兒的發展,教師的教應該為幼兒的學服務,教師教的效果要體現為幼兒學的效果,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就該看孩子有無進步或發展,而不是看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設計的環節多么的花哨。如果幼兒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環節在花哨,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轉變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思路,從“以教論學”到“以學論教”。 關注幼兒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除了關注他們的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以外,還應關注他們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孩子是怎么學的。通過了解幼兒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幼兒的行為表現,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既關注教師的行為,也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幼兒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并促使幼兒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幼兒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以此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對學生“學”的價值。 [課堂評價的開展]
為了更好的開展課堂教學評價,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深入的開展課堂評價教學。在教學研討課和平時教學上都展開了課堂評價。 [案例分析一]
在剛開展教學研討時,我們語言組的老師針對一次教學研討課進行了課堂評價。那是一節語言活動題目是《數小雞》,這是一首很老的兒歌課,它的目標是學習兒歌感受兒歌的音律美。以前的方法是老師教受兒歌幼兒集體學習,那么幼兒就是被動的在學習。老師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就會忽略掉一些幼兒的表現。如何讓教師關注每一位幼兒在上課時候的表現呢?我們語言組的老師對這首兒歌的教案進行了大膽的設計,讓幼兒主動的學習。首先先進行游戲找小雞,讓每位幼兒參加情景表演,讓幼兒融入到教師設計的情景中去。然后在讓小朋友學念兒歌,在學會的基礎上在讓幼兒進行情景表演兒歌,體驗學念兒歌的快樂。我們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的特點,選擇了采用情景表演的方式來引導幼兒學會兒歌,從以前幼兒被動學習到幼兒很感興趣的主動學習體現了在課堂上幼兒“學”的價值。 [案例分析二]
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這是一堂我的隨堂音樂課《辦家家》。我們班級有很豐富的區角內容,孩子們對辦娃娃家都很有興趣,所以在上這節課是我的引題就是問他們:“你們喜歡玩過家家嗎?你們平時都是怎么玩的?”因為是從孩子興趣出發的,當他們一聽到這個問題是都爭著回答。所以在學這首歌的時候仿佛找到了情感的共鳴處,不用太花哨的環節設計他們就唱的津津有味。 [反思]
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課堂教學評價視角的轉變直接給教師的教學行為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往大家在評課的時候都是關注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設計的環節,而忽視了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通過本次活動,我們大家在上課以及評課的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更加注重了課堂評價要從孩子的“學”出發。 在本次活動中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反思了教師教育行為的適宜性和教學有效性。在量性的表格和質性對話評價中,展現幼兒能力和思維形成過程,促進幼兒多元能力的發展。同時,幫助教師樹立新的評價觀,發揮開放性評價功能,進一步培養教師的評價能力,促進教師課堂技藝的提高和專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