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活動說課稿:小兔子回家(長度守恒)
因此在幼兒作守恒判斷時,讓幼兒討論并強調指出這一關系,既學了量的守恒,同時滲透了集合與子集關系的思想,為幼兒理解數的組成和加減法中三個數群之間的關系準備了感性條件。
在為幼兒準備的材料中,我提供了能用的材料和不能用的材料,主要是訓練幼兒排除干擾因素的能力;提供了測量工具如卷尺、皮尺、直尺和非測量工具如繩子、紙條、毛線、別針、火柴棍等,并提示幼兒還可應用目測、身體的某一部分如手掌、腳等,目的在于擴大幼兒的思維廣度,培養發散性思維,鼓勵幼兒嘗試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幼兒的測量水平。(由于不是測量活動,一次沒有準備紀錄表)
[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分為三個環節:
1、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欲望。
2、游戲過程中動手動腦,在探究解決問題中學習。
3、討論交流探索過程和結果,形成長度守恒的感性認識。
第一環節: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探究欲望。
活動一開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問題情境:“淘氣的小兔子到森林里玩,不小心迷了路,闖進了森林中的魔幻城堡(背景音樂危機四伏)。只有聰明勇敢的人才能順利闖關,走出城堡,找到回家的路。”在幼兒注意力都被吸引過來時,介紹每一道關卡的難題,引發幼兒的思考。允許幼兒小聲議論、討論,但不急于肯定或否定他們的答案。
第二環節:游戲過程中動手動腦,在探究解決問題中學習。
教師用一句話引出第二環節:“到底誰的答案才是對的呢?要到魔幻城堡里試一試才知道。你們想當那只勇敢聰明的小兔子,到森林中的魔幻城堡里來闖關嗎?”這句話激起幼兒躍躍欲試的情緒,教師帶著幼兒(都戴上小兔頭飾)進入布置好的游戲場地。每一道關分成四組同時進行。
第一關:先出現平行放置的兩根等長小棍,在幼兒比較確認它們是一樣長后再將其中一根向右或左錯開,提出問題:“現在這兩根小棍是一樣長嗎?”在幼兒充分議論后,引導幼兒將變式量與原形量作比較,已正是它們的量是一樣的。
第二關:在地上畫一條直線和一條長度相等的弧線,提供各種材料,讓幼兒判斷誰長誰短。提醒幼兒還可用身體的某部分作標準。
第三關:判斷5個分開的小正方形紙板長還是一個5個連在一起的小正方形紙板長。引導幼兒利用等長的一條長方形紙板作為中介。
第四關:排成一條直線的10根火柴棍和排成折線形狀的10根火柴棍誰長。
第五關:在格子圖上,到小兔家的兩條路哪條更長哪條更短。
順利闖關的幼兒回到小兔的家,拿到一面小紅旗。
第三環節:討論交流探索過程和結果,形成長度守恒的感性認識。
幼兒在探究之后,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于半意識狀態的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表達形成想法,通過交流梳理頭腦中的信息,明晰所發現的事物特征和關系,以及自己探究的過程。在闖關游戲結束后,讓幼兒討論和交流一下自己操作的過程,用了什么辦法,結果怎樣等等,教師在需要時適當歸納總結,來使幼兒在頭腦中初步建立起長度守恒的感性認識。同時,通過對探究過程的表達和交流,幼兒會逐漸懂得學習語言的意義和重要性。解釋怎樣和為什么、與人討論和爭辯都需要語言。由于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幼兒都樂于表達和交流;通過觀點的相互碰撞,明晰和構建數學知識與經驗,形成準確的表達。
[教學效果預測]
通過動手操作及討論交流,絕大部分幼兒應該形成初步的長度守恒的感性認識,大約百分之八十的幼兒能流利應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