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撥浪鼓
設計意圖:
民間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生動而有效的途徑,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
歌曲《撥浪鼓》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間童謠,不僅兒化音特點明顯,京劇的唱腔濃重,而且歌詞生動有趣,以撥浪鼓的歌聲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期望和喜悅。我希望通過對歌曲的合理處理,既豐富了音樂活動的內容,又幫助幼兒在欣賞感受、模仿學習、創造表現中感受中國傳統音樂,激發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活動目標:
⒈ 欣賞感受歌曲京味童謠的韻味,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
點。
⒉ 積極參與游戲,感受咚吧咚吧節奏,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欣賞感受歌曲京味童謠的韻味,感受咚吧咚吧節奏。
活動難點: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活動準備:
⒈ 玩具撥浪鼓、圖譜、紙、筆;幼兒圍坐成圓
⒉音樂《撥浪鼓》
活動過程:
一、猜謎游戲學習歌曲主歌部分,初步感受京味童謠的韻味。
㈠ 猜謎導入,引出興趣
⒈ 師:你們玩過猜謎語嗎?怎么玩的?
——小結:謎語有謎面和謎底,有人說謎面,有人猜謎底。
⒉ 今天我帶來了一樣老師小時候經常玩的玩具,用猜謎的方法請
你們猜一猜是什么玩具?(出示圖譜“?”)
(評析:從幼兒猜謎的游戲經驗切入,激起下一環節中傾聽猜謎的興趣。)
㈡ 多種形式猜謎,初步感受旋律,熟悉歌詞。
⒈ 預設第一次清唱猜謎。
⑴ 清唱謎面,將“啥玩具”替代“撥浪鼓”。
師:這次我把謎面唱出來,仔細聽!
⑵ 幼兒猜謎底。
師:猜猜是什么玩具?
a預設猜錯:你為什么猜……?(師用清唱方式回應并反問:
那是“……”這樣嗎?)
b預設猜對:為什么猜撥浪鼓?謎面哪里提示了你?(根據回
答師及時演唱回應)
⑶ 過渡語:謎面的每一句話都和謎底有關,要把每一句話結合起
來想。
⒉ 預設第二次結合動作演唱猜謎。
⑴ 隨伴奏音樂動作提示并演唱謎面。
師:我邊唱謎面邊給你們一點動作提示,請你們再來猜一猜。
⑵ 梳理謎面蘊含的三大特點。
師:我唱的謎面里說這樣玩具大概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特點?
(根據回答演唱梳理三個特點:a臉蛋兒圓,b戴耳環兒,c搖起頭兒唱的歡)
⑶ 幼兒猜謎底
⒊ 隨樂邊唱邊畫,揭曉謎底
⑴ 教師隨音樂邊唱邊畫(簡筆畫替代問號)
師:謎底揭曉的時刻到了,認真聽、仔細看到底什么?
⑵ (出示實物撥浪鼓)師:原來我帶來的玩具就是撥浪鼓。撥浪
鼓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玩具,老師小時候,甚至你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時候都玩過。你們玩過嗎?試一試?
(評析:教師巧妙地將范唱融入到層層遞進、形式豐富的猜謎游戲中,既激起了幼兒傾聽的興趣,幫助幼兒熟悉旋律、理解歌詞,又發展了幼兒的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體驗到了猜出謎底“原來如此”的驚喜和快樂。另外教師范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韻的風格體現,既豐富了幼兒對民間傳統音樂的感受能力,也為“兒化音”這一難點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鋪墊。)
㈢ 學唱歌曲前半部分
⒈ 教師動作表現撥浪鼓特征,提示跟唱:我們把謎底唱一唱吧!
⒉ 根據幼兒需求,提示演唱:需要我來提示你們演唱嗎?用什么
提示?動作?畫畫?
⒊ 同伴互助演唱:猜謎語一定要把謎面唱清楚了才能讓對方猜,
現在哪里還有點不明白,不敢唱的,趕快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