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撥浪鼓
(評析:學唱歌曲環節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需求,給予
了幼兒學習的方法習得,如動作提示、同伴互助等,為幼兒學會學習打下基礎)
㈣ 感受并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⒈ 師:這是一首京味的民間童謠,有京劇的唱腔,字正腔圓,像
這種有京劇韻味的都稱為京歌,這首撥浪鼓就是一首京歌,京歌的發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里兒化音的特點,就是在有些字的后面緊緊地跟著一個“兒”字,就像歌曲中的臉蛋兒,舌頭卷起來就能唱出來,有趣嗎?
⒉ 再次傾聽歌曲,學學唱唱兒化音
⑴ 師:歌曲里還有哪些有趣的兒化音的發音呢?我們仔細來聽
一聽。
⑵ 聽到哪幾個舌頭卷起來唱的兒化音呢?來學一學。(幼兒嘗試
唱出“兒化音”,如“耳環兒”“左一個兒”“右一個兒”)
⑶ 師:那我們再來唱一唱這首京歌《撥浪鼓》,要把歌曲里具有
京味的兒化音唱出來,還要字正腔圓,把每個字唱清楚!
(評析:本環節中及時介紹歌曲特點,在聽一聽找一找中幫助幼兒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間傳統京歌的特點,豐富傳統音樂文化方面的粗淺知識。通過學舌游戲來激起幼兒表現歌曲京味的興趣。)
二、在游戲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節奏,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⒈ 初步感受撥浪鼓咚吧咚吧的聲音和節奏
⑴ 撥浪鼓搖起頭兒唱的歡,它會怎么唱呢?我們聽一聽!
⑵ 傾聽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
⑶ 師:撥浪鼓是怎么唱歌的?
——小結:撥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
⑷ 師:它的歌聲有節奏嗎?我們再來聽一聽,用身體動作跟著節
奏拍一拍?
⒉ 玩切西瓜游戲,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⑴ 征詢玩撥浪鼓的方法
師:你們想玩撥浪鼓嗎?可只有一只撥浪鼓,這么多小朋友怎
么玩呢?
⑵ 師示范通過切西瓜游戲決定玩撥浪鼓的人:幼兒站在椅子后面,
演唱前段,后段隨節奏拍手,師在后面邊搖撥浪鼓邊走,最后一個音將撥浪鼓切向兩個孩子中間。
⑶ 提問明確游戲規則
a明白什么游戲了嗎?我在什么時候切西瓜?
——最后一個“咚”切西瓜
b切開西瓜的兩個孩子要做什么?哪個孩子可以玩撥浪鼓?
——追逐勝利的孩子做打鼓點搖撥浪鼓的孩子,游戲繼續
⑷ 游戲二至三次:a搖撥浪鼓的孩子點評一下大家的演唱?b你
們對撥浪鼓的人有什么建議嗎?
(評析:“切西瓜”的游戲吸引孩子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節奏,樂在其中地一次次的復習演唱,體現了寓教于樂的理念。)
三、延伸,感受歌曲完整性。
師:剛才我們又唱又玩了撥浪鼓,但那只是《撥浪鼓》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休息一下,我們來欣賞完整的歌曲《撥浪鼓》吧!
(評析:最后環節給幼兒完整欣賞的機會,是對音樂作品、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也能激發幼兒對《撥浪鼓》完整歌曲的欣賞和表現興趣和欲望。)
活動反思:
1.合理選擇和處理民間音樂作品。
《撥浪鼓》這首傳統民間音樂中蘊含著許多豐富的信息,但不是要讓幼兒全盤接受,而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對歌曲進行適當的舍取。就如本歌曲中,刪減了歌曲的后半部分,保留了歌曲的前半部分,不僅保持音樂作品原有的京歌風格,而且歌詞中生動的體現了撥浪鼓的形象,富有童趣。從活動效果看,難易適度,民間特色濃郁,幼兒的學習興趣濃郁,可見這樣的選擇和處理是適宜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