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鷸蚌相爭》(通用13篇)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1
【設計思路】
幼兒園的音樂活動應選擇一些幼兒感興趣的題材。有一次我在班上給幼兒播放了一部由中國傳統經典寓言故事制作的動畫片《鷸蚌相爭》時,發現幼兒很感興趣,我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次活動。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在理解鷸蚌相爭含義的基礎上學習用小手感受音樂結構及表演。活動的難點是兩人合作表演。
【教學目標】
1、幼兒在理解鷸蚌相爭含義的基礎上能用小手感受音樂結構。
2、嘗試用手指動作跟音樂進行故事表演。
3、感悟“友好相處、互相謙讓”的內涵,體驗與他人合作的快樂。
【教學準備】
1、幼兒已看過《鷸蚌相爭》動畫片;
2、音樂 ;
3、布幕 ;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觀看表演。
1、師:小朋友已經看過鷸蚌相爭的動畫片了,動畫片都有誰?它們發生了什么事情?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呢?(請3——4位幼兒講講,感悟“友好相處、互相謙讓”的內涵)。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小朋友明白了一個道理:遇到事情要友好相處、互相謙讓。
2、今天老師要用小手來講這個故事,你們可要認真仔細的看(老師走到布幕后進行表演,讓幼兒在觀看的同時,初步感受音樂)。
二、欣賞音樂、感受結構。
1、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手指講故事的本領。我們一起聽聽音樂,音樂一共有幾段?(老師有表情地帶領幼兒傾聽)
2、蚌在第幾段音樂出來的?鷸又在第幾段音樂出來的?它們爭斗是那一段音樂?老師帶手指跟音樂進行表演,讓幼兒再次傾聽和感受。
三、分段欣賞,創編動作
1、分析第一段音樂,引導幼兒創編小河蚌的動作;(師幼共同討論并創編小河蚌蚌殼打開、跳舞、合上等動作。兩遍音樂)
(1)師:小河蚌是在第幾段音樂出現的?把你的小河蚌也請出來。小河蚌跳舞時蚌殼怎么樣?(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蚌殼一張一合的動作)。
(2)師:音樂里小河蚌睡著了,聽到小鈴鐺響它打開蚌殼一張一合的跳起舞,請小河蚌跟著音樂跳一跳。
(3)師:小河蚌跳的時候聽到什么聲音打開蚌殼跳起舞?(小鈴鐺響)我們再來跳一遍。
2、分析第二段音樂,創編鷸的動作;(師幼共同討論并創編鷸跳舞、點頭、飛等動作。兩遍音樂)
(1)師:第二段是誰?(鷸)把你的鷸請出來,鷸有長長的脖子,它可以怎么跳舞?(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鷸跳舞、點頭動作,幼兒講一講練一練),師:鷸有大大的翅膀可以怎么樣做動作?(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鷸扇一扇,幼兒講一講、練一練)。
(2)師:音樂里鷸在河岸上也跳起舞來,搖搖脖子、點點頭、飛呀飛,讓我們的鷸跟著音樂跳一跳。
(3)師:剛才鷸在跳舞時,我發現有的鷸脖子伸得不夠長,所以不好看,這一次再跳我們把鷸的脖子伸長很神氣的跳
3、分析第三段音樂,創編鷸蚌相爭的動作:(師幼共同討論并創編鷸啄蚌時的鷸和蚌相爭的動作。兩遍音樂)
(1)師:河蚌爬上岸曬太陽,鷸看見了蚌,鷸要去干什么(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鷸啄蚌的動作),蚌怎么樣(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蚌合上殼的動作),鷸又去捉蚌,蚌又合上殼,一共幾次?教師做孩子創編的動作 ,請幼兒數一數鷸啄蚌一共幾次?(四次),請幼兒做一做。師:接下來蚌用殼夾住了鷸的嘴,它們拉來拉去互不相讓,(引導幼兒用手指創編蚌殼夾住鷸嘴的動作)一共幾次?(三次)請幼兒做一做。
(2)師:這次我們一只手當蚌,一只手當鷸,跟著音樂來表演這一段。
四、 完整表演 體現快樂
1、請幼兒跟音樂集體用小手完整表演故事;(完整兩遍)
2、請一名幼兒和老師示范兩人合作表演;(完整一遍)
3、幼兒結伴合作表演故事;(完整二遍)
4、請一對幼兒在布幕后面表演,其余幼兒觀看。(在觀看前,老師提要求,看后能說出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5、幼兒結伴在布幕后進行表演;結束時,老師扮演老爺爺,道白:看它們互不相讓,我可要得利了,用布幕把幼兒全部兜起來,走出活動室,活動結束。
【設計與教學反思】
我國是世界寓言三大發源地之一,中國傳統經典寓言故事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它以單純而奇妙的情節給人以雋永的哲理和智慧的啟迪。本次活動以故事情境表演導入,在理解鷸蚌相爭含義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傾聽音樂,感受音樂的結構,激發幼兒學習的欲望,在師幼共同討論并創編動作的基礎上,嘗試跟音樂用手指動作進行故事表演,通過幼兒自身的表演,使其更深刻領會“友好相處、互相謙讓”的內涵,體驗手指表演的樂趣。用這樣的方法來進行活動對幼兒很有誘惑力,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中國傳統經典寓言故事。由于本次活動的音樂是民族樂器合成的樂曲,幼兒對這樣的旋律掌握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活動中應該用不同形式引導幼兒認真傾聽,充分理解音樂的內涵。這樣才能讓手指表演更符合音樂結構,體現音樂的藝術思想。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2
文言文閱讀需要在順利翻譯的基礎上理解全文內容,體味古人表達的思想和情感。為提高大家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鷸蚌相爭》閱讀及答案,供各位同學參考和學習,希望通能幫助同學們提高閱讀能力。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鷸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愿王熟計議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選自《戰國策》)
【注釋】①鷸(yù):一種水鳥。 ②箝(qián):夾住。 ③喙(huì ):嘴。
【試題】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趙且伐燕( ) (2)以敝大眾( )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之。
3.請寫出選文包含的一個成語,并說說它給你的啟示。
4.為什么蘇代能說服惠王中止出兵?
《鷸蚌相爭》閱讀【參考答案】
1. (1)將要(2)使……勞苦(貧困)(將“勞苦”答為“困苦”“疲敝”之類都可,但整個解釋要體現出使動用法)
2. 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
3. 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或:鷸蚌相爭、鷸蚌相持)
啟示:面對矛盾(沖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態度對待,避免兩敗俱傷。
4.(1)從蘇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諷喻或類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態度誠懇。為燕趙雙方的利益著想,陳述利害,入情入理。(2)從惠王的角度看: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
(20xx年廣東省東莞市等中考語文試題)
《鷸蚌相爭》閱讀【參考譯文】
趙國將要進攻燕國,蘇代為燕國去跟趙惠王說:“這次我來,路過易水,一只蚌剛好出來曬太陽,而一只鷸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殼夾住了鷸的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會有死鷸。’兩個都不肯放掉對方。(一個)打魚人把它們一起捉住了。現在趙國馬上要起兵進攻燕國,燕趙兩國長期互相攻戰,而使民眾勞苦貧困,我深恐強大的秦國會成為那個打魚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細考慮考慮!”惠王說:“好!”于是中止了這件事。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3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
鷸蚌相爭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鷸④啄其肉。蚌合而鉗⑤其喙⑥。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詞注釋】
①選自《戰國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里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③曝(p)):曬,這里指蚌上河灘曬太陽。④鷸(y));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⑤鉗(qi2n):夾住。⑥喙(hu@):鳥類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⑨擒(q0n):抓住。
【詩文翻譯】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曬太陽,一只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4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2
在一堂語文課上,師生們都被《鷸蚌相爭》這睿智的寓言所感動,默默品味著其中的哲理。這時一位小同學突然提出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既然蚌把鷸的嘴緊緊咬住,那么它們倆怎么能說那么多的話?”當時全場一片寂靜,而老師卻坦然地說:“那好,我們討論一下這個有趣的問題。”
經過分小組熱烈的討論,同學們通過爭論、探討,終于搞明白了寓言就是假借動物用擬人的手法來說明道理的,所以鷸和蚌不僅能說人話,而且嘴被咬住也可以讓它說話。
點評:
這位老師做得很好,能尊重這位小同學突然提出的問題,引導同學進行討論。老師不應該在學生眼里成為真理的化身,更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仙,老師應該是和學生一樣在追求和探索真理。
本來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的看法、問題,都應該成為教學的重要資源,老師應該用自己的智慧及時抓住。這堂課通過討論不僅活躍了同學們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同學們通過自己教育自己,弄清楚了使用擬人的手法來說明道理,正是寓言這種文學體裁重要的本質特點。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5
教學目標:
1.學會本則文言文中出現的生字新詞。懂得“通假字”的含義。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虛詞、代詞。明確漢語中的古今意義的不同。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有感情地誦讀文言文,積累語言。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讀準字音:曝、雨、箝、喙、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難點:
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積累語言,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情景渲染:(出示課件:視頻)。回溯中華悠遠的歷史長河,兩千多年前有一個群雄并起、烽火連天的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征戰不斷,百姓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其中,大的秦國對其他六國虎視眈眈,而六國間因為一些小矛盾而大興刀兵。有一次,趙王因故對燕國不滿,欲興兵討伐。燕王委托辯士蘇代去趙國游說。
2、出示原文、播放課文錄音。
3、認識“鷸”“蚌”,引出課題。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初讀古文,整體感知。
1、配樂范讀。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歡的方式去明確字音,一直將文句讀到通順、流利為止。
3、指名讀、教師正音。
三、精讀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師從這篇簡潔的文字中,提煉出了五個表示動作的詞語。它們是:(出示課件:曝、啄、箝、舍、禽。)
2、齊讀。
3、這五個詞在文中分別是什么意思呢?請同學們,聯系句子,(出示課件)結合譯文來理解。然后四人小組交流討論。
4、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五句話。
5、請同學們結合這五個動詞簡單敘述這個小故。
6、逐句理解五個詞意以及五個句意。重點強調:“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導朗讀,加深體會。
1、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當初他們互不相讓,爭執不下。它們是怎么說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讀。
3、指導朗讀“鷸”的話:
A、“鷸”的話是什么意思?
B、它氣急敗壞的說;它咬牙切齒的說;它火冒三丈的說。
4、指導朗讀“蚌”的話:
A、“蚌”的話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說;它氣勢洶洶的說;他怒氣沖天的說:
5、分角色練讀。
6、齊讀全文。
7、此時此刻,鷸和蚌都落入了漁夫的手中,他們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討論:為什么它們寧可“兩敗俱傷”也“互不相讓”?(教師板書)指名回答。
9、小結:它們只想著自己所擁有的有利條件,而沒有想到自己也處于死亡的邊緣。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必然是(兩敗俱傷)最終(漁翁得利)。(板書:漁翁得利。)
10、教師小結,畫出箭頭,完成板書。
11、配樂朗讀。
12、全體起立,配樂背誦這則文言文。
五、總結全文,揭示寓意。
1、聽了這則小故事,此時的趙王會怎么想?(出示七國圖)。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師小結戰國時期辯士的才華同時展示寓言的魅力。
3、請學生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談談體會。
4、今天學習了這一課,希望同學們能牢記鷸蚌相爭所揭示的道理。我們要對這些人說:(指名說)。
5、出示寓意。齊讀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這個故事被西漢的文學家劉向收錄在《戰國策》中。課后請同學們閱讀《戰國策》一書,它對我們的思想、行為都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板書設計:
鷸蚌相爭 → 漁翁得利
↑ ↑
互不相讓 → 兩敗俱傷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6
作者:曹雪寧 轉貼自:曹雪寧個人主頁 點擊數:460
鷸蚌相爭
教學目標:
1、知道這則寓言所講的故事。
2、能通過討論解決問題。
3、能自編自演課本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重點目標:知道寓言所講的故事。
難點目標:懂得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語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了幾個謎語。不過,這是幾個畫謎。認真地看,從每一張圖中都能猜出一個成語來呢!(課件出示圖畫:滴水穿石、藕斷絲連、狐假虎威、守株待兔。生猜。)
呀,都猜對了!瞧,電腦博士獎勵我們一本書作為獎品。(課件出示一本書。)認真看,你發現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聰明的孩子們,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
那你知道學習寓言要先學什么?再學什么?(先學故事,再學道理。)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鷸蚌相爭》。(板書課題,“鷸”“蚌”兩個字寫在田字格里。)
二、實施目標:
(一)、初讀。
1、自由讀這則寓言,讀準字音。
2、同桌讀,互相聽一聽,他讀的正確嗎?
3、讀詞:
鷸
“鷸”是一個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記,不好寫,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呀?(指名說)從這個字的字形我們就能知道,“鷸”是一種……,瞧,(出示圖),所以它是鳥字旁。認識了,也記住了。能在本上端端正正地寫一個嗎?別著急,先觀察一下老師在田字格里寫的這個字。相信你能比老師寫得好!(實物投影展示兩個。)
蚌 從這個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圖,這有一個蚌,你見過嗎?
啄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啄一下。
夾 什么意思?能做個動作嗎?
能把這四個詞都用上,結合課文內容說一兩句話嗎?別著急,先快速地把課文瀏覽一下。(鷸啄蚌,蚌夾鷸。)
過度:鷸和蚌之間又會怎么說,怎么做?結果怎樣呢?
(二)、讀故事
1、自己讀課文,想一想,鷸和蚌的話應該怎樣讀呀?
2、同桌試著讀一讀。
3、指一組讀。 追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 再指一組讀,評讀。
4、同桌再練著讀讀,可以加上表情、動作。再指讀。評價:從你的表情、動作老師看出來了…… 男女生讀。
5、雙方互不相讓,誰也不可讓誰,結果怎樣?
6、把這則寓言再完整地讀一讀,注意讀出語氣。
(三)、明道理
1、問:誰還想讀?誰這只鷸?你就是這只鷸,你就是這個蚌。老師給你們旁白。其他同學,咱們要看動畫片嘍!
2、 問:你們笑什么呢?(指名3——4人。)
3、動畫片挺好看的,想不想把這個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組自編自演。看那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組演。(要有所拓展,讓漁夫說句話。)其他同學思考:你想對他們誰說些什么?(指導:光批評他們也不行呀,還應該告訴他們錯在哪。)師對鷸和蚌:聽了他們的提醒,你想說些什么呀?
4、出示圖:假如,鷸和蚌從漁夫那里逃了出來,有一天,鷸和蚌又相見了,他們之間會怎樣說?漁夫又來了,他們又會怎么做?
5、看來他們也明白了互不相讓,只能讓別人得利的道理。再讀這個小故事,體會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這個寓言故事出自古書《戰國策》,這是原文,讀一讀吧!出示原文讀一讀。
2、“鷸蚌相爭”也由此變成了一個成語。像這樣出自寓言的成語還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盜鈴。你還知道哪些?
三、總結:一個簡短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興趣的話,課下可以多讀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會更多。
四、作業:續寫鷸蚌相爭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5ykj首頁>>>>>>www.jcsycorp.com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7
一、第一自然段
1、出示(這是一只河蚌)板:河蚌 讀
(它張開殼兒在河灘上曬太陽) 演:張殼 出示:太陽
問:被暖暖的太陽照著,河蚌會有怎樣一番感覺呢?
也許它會說什么?誰來做做河蚌?交流
(可這時,來了只鷸)出示 板:鷸 讀
(它看見了,猛地把嘴伸到殼兒里去啄肉)
問:鷸?河蚌?分別想什么?(也可加語言)也來說一說
(河蚌急忙把殼兒合上) 演:合殼(牢牢地夾住鷸的嘴不放)
問:這時候的河蚌……(速度、力度-心里如何)
2、這是故事的起因,我們再完整地聽一遍錄音(提醒:注意,聽仔細了)
3、打開書本,看這部分內容,先自由讀,要求試著復述
4、學生試講(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大聲點)
評價:提點意見,優點也行
二、第二、三自然段
過渡:鷸和蚌之間的這場爭斗,會如何發展?
請看二、三兩小節鷸蚌之間的一段對話。
1、自由讀
2、簡單說說故事如何發展?(互相爭持)
3、這一段寫得非常生動,再請同學讀。提醒:加表情
(動腦,怎么讀,才有味道)
請大家認真聽,最好能在腦海中浮現鷸蚌相爭的畫面
4、說說此時鷸蚌之間的局勢?
(威脅、毫不示弱、和意洋洋、相持、力量相當、互不相讓)
5、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兩人配合分角色朗讀
(前后、左右搭配都行),配以面部表情
6、請一對搭襠分角色讀,為了體現故事的完整性,再請一位同學做旁白
(可喊暫停 提醒:注意語氣,表情,要進入情境)
7、評價
8、課后也可通過表演,復述故事
三、第四自然段
過渡:鷸蚌互相爭持,所導致的后果會是什么呢?
1、錄音范讀
2、回答:鷸蚌雙方--筋疲力盡
板 漁夫--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一齊捉住了
3、揭示寓意:這正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四、總結
1、學了這則寓言,你明白了些什么?
2、交流
五、發揮想象
1、鷸和蚌被漁夫抓住后又會出現怎樣的情形呢?
2、交流(或可先同桌討論)
六、小練筆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8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48
【案例】教學《鷸蚌相爭》
在教學《鷸蚌相爭》時,有學生提出“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面對這些課堂教學的“生成”,我們一般有幾個經典的對策:1、“大家就這個問題小組討論討論。”2、“同學們一起動動腦子來改改教材,再動手給編輯叔叔寫封信,如何?”3、“同學們說的這個問題怎么解決?”——“上網或去圖書館查資料”,“請教自然老師去”,“設法弄只蚌來自己觀察”……
【評析】
這堂課上,學生沒有意識到自己“跑了題”,教師從教學層面意識到這是一個生成性資源,并借此上出了“無法預約的精彩”。只可惜,對于寓言本身,我們卻沒有真正地作進一步的認識,后面的改寫與寫信,固然使教學活動“出彩”,同時卻犧牲了寓言本身的精彩——也就是說,師生從寓言中抽身而出,轉而去追尋寓言以外的東西了。毫不客氣地說,在這里,“生成”僅僅是“預設”的反義詞,“精彩”也是一場“鬧劇”罷了。
兒童文學類課文中的“不合生活常理的錯誤”需要從文學作品內部結構本身來思考,否則,《灰姑娘》、《小王子》等不朽的經典必將遭受滅頂之災了。我們需要超越“錯誤”本身,從整個作品的意義層面來對待錯誤。
《鷸蚌相爭》出自《戰國策》,是“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時虛構的一個故事。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讓自己和學生借助于個人最原始的經驗去理解寓言的意義。必須從自己個人的體驗出發,用已經儲備的生活經驗與理解能力,幫助我們再次創造性地領會這個寓言的意義。所以,“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的問題,其實并未涉及對寓意的真正理解。這是一個理解之外的“偽問題”。當然,如果我們借此來理解寓言、童話的一些特點,明白虛構中的錯誤并不妨礙對意義的創造性理解,它也是有著積極的意義的。
但照案例中那樣借題發揮,那就走上了一條遠離“理解文本意義”的道路。當然,站在語文教學層面而言,這一做法還是可取的。從長遠的教學目標來講,寫信、交流觀點都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但不能因此就認為,這是一堂精彩的寓言教學課,因為它沒有對寓言進行闡釋。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9
作者:佚名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4
《鷸蚌相爭》這則寓言通過描述鷸和蚌相互爭斗,兩敗俱傷,最后讓漁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雙方爭利、互不相讓,結果兩敗俱傷,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秦老師以“鷸和蚌為什么爭?”“它們是怎樣爭的?”“爭的結果如何?”三個大問題貫穿全文的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秦老師運用想象說話讓學生體會鷸和蚌的互不相讓;運用句子對比教會學生抓住關鍵詞體會文意;讀演結合幫助學生再現鷸蚌爭斗的畫面。秦老師設計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深刻研讀文本,感悟文章中心。
秦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中非常注重學生的說話練習。在教學初始,秦老師出示了一些詞語先讓學生認讀,接著又讓學生運用這些詞語描述鷸的動作。三年級是學生寫作文的初始階段,秦老師抓住機會幫助學生積累詞匯,進行說話練習,為寫作打好基石。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老師在學生找到相應文字時,對學生提出了一個要求:用自己的話概括第一段文字內容。這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另外,秦老師在這堂課上讓學生充分的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寓意。老師在朗讀方法上采用了,多種朗讀方式,如分組、小組、同桌、表演讀等多種形式,學生通過朗讀,都能很好的領會到寓意。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10
(本文選自北師大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二冊。)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
2.整體感知內容,理解寓意。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3.誦讀古文,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培養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積累語言。
2.整體感知內容。
教學難點:
1.讀準字音:曝、雨、夾、即。會寫本課出現的生字。
2.正確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為正確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礎。
教學模式:激趣——自學——交流——誦讀——拓展——實踐。
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蘇代勸阻趙王出兵的故事。通過建立考古小分隊,激發學生探究古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把大量的時間用于引導學生自學研究,討論交流,誦讀古文。教給學生自學方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整體感知內容,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
教學流程:
一、創設返古情境,點燃學習興趣
師板畫戰國七雄形式圖,生動地講述趙王欲伐燕的歷史故事。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最強了。它總想一統天下,可一舉吞并六國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國只能等待機會。有一次,趙國和燕國鬧了一點小矛盾,趙王為了出這口氣,想出兵攻打燕國。燕王聽說了,就委托當時著名的游說家蘇代,去勸阻趙王出兵。他只給趙王講了一個故事,就使趙王打消了出兵的念頭。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場戰爭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人作文往往是在某種情境中有感而發。能夠點燃作者創作熱情的往往是學生最感興趣的。)
(大屏幕上出示古文《鷸蚌相爭》。)大家看一看,全文只有59個字,就起了這么大的作用,真是一字千金啊。古文乍一看不懂,可細研究起來還挺有意思。你們想讓老師講給你們聽,還是想建立考古小分隊,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把這個故事讀懂呢?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應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
二、建立古文學習小分隊,探究古文文意
有了興趣,學生一定想知道“在這個情境中,作者寫了什么”?讓學生自主理解文意。此時我給學生提示自學方法:這樣吧,你們前后4人組成一個考古小分隊。先自讀幾遍古文,直到讀得通順流暢為止。把你覺得難寫的或者容易寫錯的字在本子上練會。聯系上下文,參考譯文,弄懂這個故事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標出來,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組內同學請教,然后再讀課文。注意:一定先自己學,聽懂了嗎?開始吧,給大家8分鐘的時間。咱們比一比,看哪個考古小分隊的考古能力強。(學生自學,師巡視指導。)
(設計意圖:“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里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給他們自學方法。立足于使學生學會學習,具備基本的學習語文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也對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
三、展示考古成果,體驗成功快樂
1.檢查朗讀情況,適當指導。(正確、流利、停頓適當即可。)
各位小考古學家,想不想展示一下你們的考古成果啊?誰敢第一個站起來讀?他讀的時候大家認真聽,聽他是不是在讀古文,聽他有沒有讀出古文的味道來。
2.講故事以檢查學生是否讀懂。
哪個考古小分隊把這篇古文的意思弄懂了?能把這個故事簡單明白地講給大家聽嗎?
有誰把重點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誰能站起來給大家講一講?除了講這個字的意思,還要講一講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3.在字詞理解方面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
如果還有問題,教師也要注意把它放回語言環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4.歸納條理。
后人從這個故事提煉出了一個成語,叫什么?鷸蚌相爭。(板書:鷸)“鷸”字最難寫了,誰來講一講,你是怎么樣記住它的?我也有個好辦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換個“矛”,右邊站只“鳥”。就念“鷸”。(板書:蚌相爭)誰來講一講這個題目?鷸蚌相爭,故事是圍繞哪個字展開情節的?爭。(師板書:鷸啄蚌,蚌夾鷸。互不相讓翁得利。)
5.明理。
兩千多年前,聰明的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故事,巧妙地勸阻了趙王,免去了燕國的一場禍患。(板書:智者蘇代)你能體會到這個故事的言外之意嗎?(燕趙相爭,秦國得利。)你從這個故事受到什么啟發?(板書:警后人)做事要權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謙讓,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味地相互鉗制往往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板書:權衡得失要牢記。)
西漢的劉向專門把戰國時候勸說君王將士的高招編成一部書,叫《戰國策》。(板書:《戰國策》)一共有33篇。我們以前學過的成語《驚弓之鳥》《狐假虎威》《南轅北轍》都出自這部書。
(設計意圖:這段教學的設計,我本著“整體感知”的原則,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和能力。“學生輕松地學,學生學得輕松”是我的努力方向。本冊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在對本學年古詩文的教學輔導時說:“對詞語的講解是必要的,講講詞語過去和現在的異同。但是無論怎么講,這種講解不要落到實處,不要忘記整體感知。至于它的本義、它的引申義,它是怎么發展的,對小學生來講,他還不可能發展到這種程度,不可能一時學透。它是一種文化的積累。”)
四、指導誦讀,感受祖國語言的音韻美、節奏美
掃除字詞理解的障礙后,再回歸整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
古文學懂了,這回咱們再來讀,看誰既能讀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讀出鷸蚌相爭的厲害勁兒。(指4名學生,一人讀一句。教師指導。各自練一遍)。我想找3名同學來分角色朗讀,想選一名朗讀最好的同學當旁白,再選一只厲害的鷸鳥,一只厲害的河蚌。咱班誰最厲害?(師根據學生的推薦指兩人。教師指導。同桌兩人練一練鷸和蚌的對話。教師當旁白,全體男生讀鷸,全體女生讀蚌。)
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個角色,應該用3種不同的語調來演3個人是不是啊。練習一下,最好能背下來。
誰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誦?舉手的同學把書合上,站起來一齊背誦。(師關掉大屏幕上的古文。)
(設計意圖: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會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教材副主編陳錚老師也說:《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個學段都提出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漢語的特點是它具有音律美。它的音律、它的節奏,它四聲是帶調的。它用聲音來表達情感。我們應該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去體會、領略漢語的特點。學生讀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感和文字本身產生共鳴。他們做不到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肢體的動作,通過一些聲調來激發他們這種感情。)
五、拓展:試譯古文《狐假虎威》,培養學生學古文的能力
同學們的進步可真大!能談談你這節課的收獲嗎?
今天,同學們通過鷸蚌相爭,卻讓漁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權衡得失。在學習過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樣學習古文。如果通過學習,大家更愿意讀古文了,那老師就太高興了!
我還為咱班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份小禮物,想知道是什么嗎?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狐假虎威》。發給你們課下去閱讀。學后可以和班主任交流,和同學交流,也可以和我交流,(告訴學生聯系方式)歡迎大家和我聯系。我會想你們的。這節課就上到這兒,下課!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學生學習古文的目標是: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本環節的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和習得的方法自己去解決實際問題,相當于拿著漁具,運用方法自己去“釣魚”。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古文的能力。)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11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275
《鷸蚌相爭》聽課體會
東越河小學 田榮
在聽了《鷸蚌相爭》這節課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語文課的藝術魅力.我發現一門好課,必須符合兒童的學習心理.要充分關心兒童學習特點.在《鷸蚌相爭》這節課中,就有很好地體現。
1. 趣為先導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課堂如果能激發兒童的學習
興趣,學生就會像蝴蝶戀花一樣,徜徉其間,樂而不疲。在本節課中,教師采取了恰當教學式,引得學生走進文本投入其中。例如多媒體理解“鷸蚌相爭”。預示“夾”字的演變過程,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漢字文化,而對記憶于形,理解字義都有了很大的幫助。
2.教師的“教”重在引導學生的“學”。
教師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得學相互作用的過程,總的來看,充分發 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我們教學上的一種追求。但是學生主體性的培養于發揮,是離不開教師的作用的。在這節課中,教師就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學習方法,例如“毫不示弱”的 逐字理解詞語法 ,“琢”和“捉”用部首區別字形,字義的 并在語境中加強訓練。還有把本課中字詞連起來,形成課文主要內容的方式,卻十分巧妙地引導
作者:田榮
越河教育總校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課更多相關資料:
搜索時,“文章標題”“所有大類”“所有小類”這幾項無需選擇,直接輸入課文題目關鍵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頁左側)
返回第一范文首頁>>>>>>www.jcsycorp.com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12
《鷸蚌相爭》的故事學起來可真帶勁,孩子們誦讀著,表演著,樂不可支。奇怪的是,每逢這種時候就分外活躍的小常今兒個怎么似乎游離在外?我正待悄悄過去看個究竟,他已經高高地舉起了小手。
“老師,我覺得課文有問題!”語氣是那般的興奮,“你看,書上寫鷸威脅蚌說‘你不松開殼兒,就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沒有了水,你就會干死在這河灘上!’你想呀,鷸的嘴正被蚌夾著呢,怎么可能說話呀?”
“是呀是呀,這樣想來下面也有問題。下面課文又寫蚌得意洋洋地對鷸說‘我就夾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也會餓死在這河灘上!’蚌正夾著鷸的嘴呢,怎么說話呀,一開口不就讓鷸拔出嘴了嗎?”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有了新的發現。
這不就是新課程提倡的“生成性資源”嗎?我抑制不住內心的欣喜:“同學們不迷信書本,善于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想法,真是好樣的!這樣吧,大家就這個問題小小組討論討論。 教室里立刻安靜下來,片刻又是唧唧喳喳的一片。
“我同意開始幾位同學的意見,課文這樣寫不妥。”
“我覺得那不能怨編者,古文就那樣寫著呢,課文是根據古文改編的。”
“不對,古為今用,可并不是照搬照用,不正確的也要修正。”
“要我說,課文是寓言,你想想,鷸也好蚌也好,其實哪會說話呀,那是人們借這么個故事說明道理呢。所以我覺得課文這么寫是可以的。”
“我不同意,盡管是寓言,可是想象也要符合實際情況呀。譬如總不能說鷸夾住蚌的嘴吧!”
“同學們討論得真熱烈,也很夠水平
我們想是不是可以這么改:
“鷸用盡力氣,還是拔不出來,便狠狠地瞪了蚌一眼,心想:哼,等著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干死在這河灘上吧。蚌好象看透了鷸的心思,得意洋洋地想:哼,我就夾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吃不到東西,你就會餓死在這河灘上!”
教后反思: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本質上“主客兩分式”的教育教學,主體是教師,是成人,學生成了客體,完全處于一種受動狀態,他們的學習活動制約于主體預設的框架之中。其最終結果是導致了兒童主體精神的缺失與淪落。表現在教師們每日進行著的課堂教學中,即是教師以教材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據此為標準制定出過于精細、嚴密的教學計劃,教學實施的過程便是“教案劇”的演繹,一切盡在“執行與落實”之中,盡在預料之中,學生稍有“山重水復”“旁逸斜出”便遭封殺。
課堂是教師、學生互動交往的場所,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如果無視課堂中與學生的不斷對話、調適,將課堂囿于嚴格的封閉狀態,則必然地違背了課程的終極目標。這就要求著我們必須重構課堂教學的運作機制。其實老師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預設的教學計劃同課堂的真實情境間經常性地存在著某種偏軌。我們以為,這所“偏”正是學生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等“兒童文化”的外顯,正是學生對文本教材碰撞的自我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智慧正在催放,情感正在撞擊,視界正在敞亮,這是比任何設定的所謂知識的目標更為可貴的資源。教師若能敏感地捕捉住其中的有價值因素,“為學習而設計教學”,通過富于智慧的教學策略,重構教學,定會生長出較之“知識”更具再生力的因素。也唯若此,“豁然開朗”“怦然心動”“悠然心會”“浮想聯翩”這種美好的境界才會在我們的課堂孕育成長。
教學《鷸蚌相爭》這課時,我就遭遇了這種狀況。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課堂實境并未如我所料地進行,于是,我干脆拋棄了原先預設的方案,而是基于課堂學生即興生成的問題,以此為生長點,鼓勵學生向“權威(教材)挑戰,進而幫助學生完善教材,讓他們體驗思考的快樂。在這種充滿探究意趣的平等對話活動中,課堂不斷生成著新的問題,最后并未形成一個“標準”,而是就再一次生成的問題引導學生走向課外。我以為,課堂的概念在這兒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拓展。
大班音樂《鷸蚌相爭》 篇13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自主積累4個以上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了解課文內容,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重點:
1.會認10個生字和1個多音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講述這個成語故事。
教學難點:
感悟課文內容,知道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退讓。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看一段動畫片。(課件出示《鷸蚌相爭》的動畫片,學生觀看。)
2.學生思考:看了這段動畫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問題?還想知道些什么?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自由輕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標畫出課文中的生字,自學生字。
2.出示會認字字卡,指名認讀。組詞。
3.同桌討論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用開火車的方式讀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學生評價。
三、精讀課文。
1.讀讀課文,你認為哪些自然段講了鷸蚌相爭這個故事?
(3—6自然段)
2.精讀3—6自然段。
(1)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認為有意思的地方畫上“﹏”,不理解的詞句旁畫個“?”。
(2)學生匯報。
(3)故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②請同學們默讀這一自然段,想想這一個自然段講的是關于誰的故事?這一段有很多表示動作的詞語,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并配上相應的動作嗎?
③學生匯報。
④老師指導朗讀。
(5)學生自主學習4—6自然段。
課件出示學習要求:
①請同學們找出寫鷸和蚌爭論的自然段,同桌分角色朗讀,并評一評同桌讀得怎么樣?練一練爭取讓自己讀得更好。
②自己讀讀第4—6自然段,想想還有什么不理解的詞語或不懂的地方,同桌討論討論,還是弄不懂就作個記號,待會兒提出來,大家解決。(理解:擺脫、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費力等。)
(6)學生匯報。
(7)齊讀第3—6自然段。
(8)試試看,自己能繪聲繪色地把《鷸蚌相爭》講給大家聽嗎?
3.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其實這篇課文還藏著一個故事,聰明的孩子們快找一找吧!(1、2、7、8自然段)
4.請想讀的同學自由地讀讀第1、2、7、8自然段,想想故事里都講了什么?比比誰說得最棒!
5.你知道蘇代為什么要對趙王講這個故事嗎?
四、拓展延伸,聯系實際。
1.自由讀讀全文,讀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在生活中你見過類似鷸蚌相爭的事情嗎?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讀一讀這些詞語。
勸說懶洋洋鷸蚌相爭相持不下毫不示弱
啄張開收攏露出毫不費力
2.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鷸蚌相爭》這篇課文,誰能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講給大家聽聽。
3.齊讀全文。
4.其實像這樣有趣的成語故事還有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利用課余到成語故事的網站去看一看。
二、學習會寫字,記憶字形。
1.出示要求會寫的生字,引導學生觀察字形有什么特點,找一找哪些字已經會了,哪些字容易寫錯,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易寫錯的字:
“候”字不要掉了中間一豎寫成了“侯”。
“夾”字不要寫成了“來”字。
“占”字的上面不要寫成了“十”。
(2)左右結構的字有:攻、勸、洋、脫、候、理。
要先讓學生去觀察字形的特點,都是左窄右寬,再引導學生觀察重點筆畫在什么位置,為寫好字打基礎。最后再根據構字方法進行字形的記憶。
“洋”是形聲字,左表形(海洋,有水才能有洋),右表聲。
三、練習寫字。
1.先描寫課本中的生字。
2.在寫字本上寫偏旁和生字。
3.評一評,看看哪一個字寫得好,哪一個字寫得不好,為什么?
4.繼續練習寫字,爭取把后邊的字寫得更好。
5.當堂反饋,進行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