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語言優質課《杭州小伢兒》教案
活動來源:
取材于杭州民間本土童謠“杭州小伢兒,頭上戴帽兒,坐的小凳兒,吃飯用筷兒,喝湯用瓢兒,吃好搞搞兒”
活動目標:
1.了解杭州方言中尾音兒化的特點,學說杭州話童謠。
2.通過童謠的學習,體驗作為新杭州人說杭州話的樂趣。
活動準備:
視頻資料及圖片。
活動過程:
一、幼兒進行自我介紹:我叫……
二、帶著問題觀看視頻
三、出示實物,引導幼兒學習杭州話詞匯
1.視頻上是大人還是孩子?“小孩子”用杭州話該怎么說?(小伢兒)小伢兒住在哪里?(杭州)
2.小伢兒頭上有什么?(帽兒)坐在哪里?(小凳兒)
3.他在干什么?(吃飯、喝湯)用了什么餐具?(筷兒、瓢兒)
4.吃完后他在干什么?(搞搞兒)
5.聽聽、指指、念念。
四、完整欣賞教師朗誦二遍,幼兒跟學
1.教師糾正部分發音。(州、頭、吃)
2.拍手念兒謠(兩人相對)
3.你發現這首童謠有什么有趣、特別的地方嗎?(句尾兒化)
4.幼兒再次念童謠
五、尋找生活中的兒化音
你還能找到別的兒化音嗎?今天我們先到動物世界里找找看吧!(利用點兵點將游戲和猜拳游戲進行學習) 蟲兒、魚兒、鳥兒、鴨兒、蝴蝶兒
六、我們再去教室里找找還有什么兒化的詞語吧
活動反思: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從自身來講,我對語言教學非常感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直在探索、嘗試選擇怎樣的教材及教學方式能進一步培養幼兒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自從本園創設了杭州本土文化課程的園本教學后,我利用自身的一個有利條件——土生土長的杭州人且會說杭州話,我嘗試從杭州的民間文學這個點進行切入,進行了杭州話童謠的教學嘗試。 一開始,我先從練習聽杭州話著手,讓幼兒聽懂一些與他們有密切聯系的杭州話詞匯,比如,身體的部位,一些簡單的動作等等。然后,我設計了一個語言活動《搖啊搖》,在這個活動中我教給了幼兒一個簡單但卻朗朗上口的杭州童謠。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杭州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表現出一種特別想聽想說的積極參與的態度,而同時,我也發現其實在生活中,在老一輩杭州人的文化積淀中,還是有不少可以挖掘且適合幼兒園教學的內容。本著發展幼兒語言能力及激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兩個目標,我在第一次嘗試的基礎上,又去尋找新的教材,發現了杭州話有一個“兒化”的顯著特點,這個特點鮮明,比較貼近幼兒的日常生活,容易學并且能夠經常地運用,因此,我又設計了這一個語言活動《杭州小伢兒》,里面涉及了六個兒化的詞匯:小伢兒、帽兒、凳兒、筷兒、瓢兒,搞搞兒。這個兒謠內容取材于幼兒的生活,短小,并且韻律感強,比較適合我班這些已有一點聽說基礎的幼兒。活動的目標我設置了兩點:一是認知的目標,主要是讓幼兒感知杭州話兒化的特點,并學說童謠;二是情感的目標,主要是讓幼兒進一步體驗作為一個生活在杭州的孩子學說杭州話的樂趣,從而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活動中,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讓幼兒的聽說練習不枯燥,我設計了視頻觀看作為導入,引導幼兒進入一個學習的情境。同時還設計了接龍、點點羅羅、石頭剪刀布等游戲來進行輔助教學,讓幼兒在不斷的游戲中自發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童謠,并且利用這些游戲去解決“說”這個重點及“語調的掌握"這個難點。從現場的教學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