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主題生成活動:會飛和不會飛
活動來源:
在主題活動“我想飛”實施的過程中,孩子們對飛的概念有了明確的認識,他們通過自己的收集資料、交流探討等形式了解了哪些東西是能飛的,哪些東西是不能飛的,為了讓這些零碎的東西整合為孩子自己內心的經驗,我覺得有必要來把它設計成一個完整的集體活動,讓孩子通過活動來有所提升。另外,大班幼兒已經基本能單獨進行圖形、事物的一級分類,但是對二次分類可能就會出現困難。而且由于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他們對某一事物也許明白,卻無法從具體轉化為自己內在抽象的概念,所以通過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自己對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認識轉為內在的、有規律的思考。
目標:
1、學習按物體的某一特征分類后,再按另一特征重新分類,或對已分的兩類物品再次分類。
2、提高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分析:這兩個目標中蘊涵了數學能力的培養、主動探索的經驗獲得和對事物歸納總結的能力的提高,體驗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培養幼兒發現、觀察比較、歸納事物的能力”;難點是“如何讓幼兒理解包含關系”。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來突破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也就是我的活動過程:
準備:
1、繪制12張實物卡片。
2、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小件商品的包裝,并貼上價格標簽。活動前將商品陳列在一個貨架上,并用布蓋好。
過程:
1、 會飛和不會飛。
——我們已經認識了許多會飛的東西,老師這里有許多卡片,要請小朋友看一看是些什么東西,然后把他們分成兩個部分。
——教師逐一出示卡片,幼兒指認后進行第一次分類,并說明分類的標準。(會飛的和不會飛的)
——請幼兒為這兩個標準設計簡單明了的符號標記。
實錄:由于幼兒已經有了前一階段的收集資料以及交流探討的過程,所以在這個環節中孩子表現出了相當高的一致性,沒有什么疑惑。但是,當請孩子們為這兩個標準來設計符號標記時孩子們有些困難,他們都會用語言來表達“會飛的和不會飛的”,卻不知道怎么用符號來表示。于是,我就多增加了一個環節,讓孩子們來進行充分的討論、交流。孩子們各抒己見,張健說:“我畫一個翅膀表示會飛的,畫腳表示不會飛的。”可是馬上就有聲音反駁了:“會飛的也有腳的。”原來是見多識廣的包誠。聽聽他的意見吧:“我也畫翅膀表示會飛的,不會飛的就在翅膀上打個叉。”這個方法得到了大多數孩子的認同。可是,善動腦筋的華銳超小朋友有自己的想法:“我想畫一只小鳥表示會飛的,畫一只小雞表示不會飛的。”真好呀,我及時地給予他鼓勵和贊賞的掌聲,有了他的影響,很多孩子說出了不同的符號,有的說畫飛機表示會飛的,畫汽車表示不會飛的;有的說畫星星表示會飛的,畫小草表示不會飛的……各種不同的思維火花進行碰撞并激發出更加強烈的創想之火。
分析:在數學教育中,討論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是,討論的時機選擇在操作的不同時間,就會對幼兒的具體操作及思維活動起不同的作用。另外,分類標準的表達不僅僅局限于孩子的操作和語言,我們都知道孩子有一百種語言,怎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成了我們老師現在不斷追求的教育效果。所以,通過這樣的一個討論,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一個豐富多采的表達方式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