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主題生成活動:會飛和不會飛
2、天生的和人造的。
——這12張卡片還可以換一種分的辦法。怎樣分呢?
——教師出示“天生的和人造的”兩種標記圖“人和機器人”,啟發幼兒注意這些物體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人造的,按此標準重新進行分類。
——請個別幼兒上來操作,集體檢驗,明確分類的標準。
分析:幼兒對剛才的“會飛的和不會飛的”理解上比較直觀形象,但對現在的“天生的和人造的”可能就缺乏一點經驗,理解上不是很容易,正因為這樣,老師才會出示標記圖,讓孩子有一個更清晰的思路。更何況,要讓孩子從剛剛的一個分類標準轉換到另一個完全不同又不甚理解的分類標準上去,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困難,現在有了標記的提示,無疑給孩子降低了難度。
3、超市管理員。
——小朋友學會了分卡片的本領,超市里的叔叔阿姨要請你們幫忙整理商品。
——揭示貨架。超市里有哪些商品?每種商品的價格是多少?
——按物體的一個特征分類。這些商品一樣嗎?請把一樣的放在一起。
——幼兒進行第一次分類活動,并說明分類標準。(用途)
實錄:孩子們最喜歡動手操作,有的小組的合作能力也非常強,在操作前他們就商量好了分類標準的標記圖,并記錄了下來,如有的畫了一張嘴巴表示吃的東西,畫了一只手表示用的東西;有的干脆就畫了實物來表示各自不同的意思。他們把標記圖貼與柜子的不同層次,并按照標記圖來進行分類擺放。操作過程基本上沒出現什么問題。但是有的小組卻缺乏合作性,如周燁康、貢豪杰等,能力強的只顧著自己操作,不讓別人幫忙,能力弱的想去做卻被“拒之于門外”,導致無所事事,只能到其他小組“溜達”、“搗亂”。
分析:合作是一個社會人所必須具備的良好的素質和能力。合作能力是個體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但是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本身與同伴合作的機會就相當少,所以我們老師就要多創造這種機會讓孩子體驗與同伴合作的快樂,并提醒孩子一些具體的“如何合作”的方法,逐漸的加強孩子的合作能力。
——再按另一特征給已分的物體進行第二次分類。這些分好的商品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能給他們再分一次嗎?
——請兩名幼兒操作,并相互交流分類標準。
——全體幼兒檢驗分類結果,再次明確分類標準。
實錄:由于剛才有了給卡片分類的經驗局限,導致孩子只會給這些物品重新指定一個分類標準重新為他們分類。所以,在這個環節中,一度非常地混亂,孩子沒有意識在已分好的物品中再去分,而是又混合在了一起。只有兩個小組的孩子進行了二次分類:吳子昊一組的孩子馬上發現了商品上的價格標簽的秘密,他們趕緊把一元的分在了一起,兩元、三元、五元依次類推;包誠一組的孩子沒有按照價格來分,而是更加細化,把吃的東西里面的喝的飲料類分了出來,可真夠仔細的。我請吳子昊一組的孩子來介紹他們的分類標準,也把他們的經驗傳授給更多的孩子。并請孩子用語言來完整地表達自己的分類過程:如價格是一元的吃的東西有哪些?依次類推。接著我讓孩子再去操作一遍,這一次孩子的思路清晰了,每個小組都能有序地進行二次分類。
分析: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強調讓幼兒親手操作材料,在實際的操作中探索和學習,獲得有關數學概念的感性經驗。幼兒只有在“做”的過程中,在與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才可能對某一數學概念屬性或規律有所體驗,才可能獲得直接的經驗。在這個活動中,我們利用生活中孩子經常接觸到的物品,通過自己動手擺弄后,嘗試找到分類的方法,并進行經驗歸納。我想,在幼兒階段,數學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合于生活,為生活服務的,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來分類不僅理解了二次分類的含義,更在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自我服務、整理物品的能力,更豐富了孩子的生活經驗。
活動后的感受:在活動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師在幼兒學習過程中要做到面向全體,注意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在各自不同水平上有所提高。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先觀察,再嘗試找出最好的分類方法,引導能力弱的幼兒在逐個嘗試后,得出二次分類的特征。另外,需要更加重視的是孩子合作能力的培養和小組合作型學習的模式,也是需要不斷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