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務總結
本學期,我們繼續立足園本、結合自身實際,致力于引導教師由更新教育觀念不斷落實到轉變教育行為上來,從兩個維度開展:一是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積極關注幼兒的學習過程——實施“自主——體驗”園本課程的初步構建;二是貫徹大教育觀的理念——嘗試多元化家庭教育指導的探索,作為全面實施《綱要》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努力把教育全過程變成幼兒園、家庭、社會三者互動而又有活力的進程,最終促進幼兒、家長、教師的共同成長。
生成內容的開放——我園的“自主——體驗”園本課程采用主題活動的形式,以省編新教材為基礎,結合我們鎮海的地域特色、以往的社區資源課程和幼兒園實際,依托其促進幼兒主體性發展的最終目標。老師們經常在思考:如何把握好預成內容與生成內容之間的關系,我們是這樣做的:課程中預設的內容,如果孩子們確實不感興趣,可以取消,如果只有一部分幼兒感興趣,可以將集體活動隨時改為小組活動,如果只有個別幼兒感興趣,也將改為個別教育活動、區角活動。
生成課程本身的靈活性很大,允許有些生成的內容是課程方案以外的主題。如我園中四班圣誕節的主題,是課程方案中沒有涉及的,來源于一些父母帶孩子去教堂看節目引發的,產生了一系列的小主題;而有些生成的內容則是和課程中預設的主題吻合的,但涉及的內容與課程中可能大不相同,如大二班幼兒搞的“國慶節”的主題,就和課程中十月份主題剛好吻合,但課程中只是關于祖國、國慶、民族等方面內容,而實際探索過程中孩子們卻對臉譜非常感興趣,因而展開了持久的探索和研究,這是和課程中不同的,教師及時地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做出價值判斷,調整課程內容和形式,使課程沿著幼兒感興趣的方向改進。與此同時我們并不否認課程的目標性,目標性是課程永遠抹不掉的特征,因此大方向是要促進兒童的長遠發展,在與幼兒互動過程中,使教師、幼兒共同學習共同建構對世界、他人、自己的認識。
備課形式的開放——將教師的備課中心進行了轉移,從以計劃為主的備課轉向了以反思為主的備課形式。強調了教師的觀察、傾聽與記錄。一方面為教師減負,原來詳細的計劃現在改成了簡單的假設方案,教師不必要整天為了備課為備課,騰出了時間來觀察孩子、研究孩子;另一方面,有了反思,教師才不會盲從權威,才不會無所適從,才不會由著個人情感進行教育和教學。
同時強調了預設活動的開放性,體現在:教師用生成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預成課程的內容,強調“改良式”的進步,引導教師以自己原來設計和組織預定課程的經驗為基礎,吸納生成的理念、做法,經過同化、順應形成自己的新經驗,具體有以下幾個做法:
①在設計教學計劃時,變一種固定的計劃方案為多假設方案,使自己在實施中能對不同幼兒的不同反應應付自如;
②在實施教育方案時,發現孩子感興趣而有價值的東西時,要大膽地因勢利導打破計劃;
③經常對預定的目標,內容進行反思尋找缺陷及時調整,促進孩子的發展。
教研組的合作溝通——在主題活動網絡的構建完善中,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大家圍繞同一主題共同出謀劃策,重點做到:重視各領域內容的整合;強調環境與主題的密切結合;注重家庭社區資源的利用。大家共同圍繞主題分別開展活動,一周后集中交流總結一周來活動的得與失:如孩子對哪些內容感興趣?教師呈現了怎樣的引導策略?本周孩子有哪些發展?下周哪些內容需要延伸?哪些內容需要擴充進來?教師有哪些新的舉措能促使活動向更高層次發展?每周一小結,活動結束后全面匯總交流,讓全體教師在全程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愉悅與成功,進一步融入教研組研討學習的集體氛圍之中,促進了合作互動的學習群體的形成,提升教研組積極向上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