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務總結
主題活動檔案的制作——在主題活動中幼兒到底是怎樣學習的、他們的探索行為是如何發生發展的,究竟教師的哪些教育行為、教育策略能有效指導幼兒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師幼互動?圍繞這些問題,以各年齡段教研組為核心,以大班——“我和恐龍做朋友”,中班——“秋天真美麗”,小班——“我自己來”,小小班——“我自己”為主題,開展了一次“主題活動檔案”的制作。小小班記載了較多的活動設計,針對課本身做了較多的反思,結合“自己吃飯好嗎?”開展了家教辨析;小班的主題較小,在把活動游戲化、生活化的基礎上,更多的利用了家園合作的途徑——小能手在園表現和小能手家庭日記,運用了在家的調查問卷、反饋表來評價幼兒的發展變化;中班因主題涵蓋量大,有側重地進行分班實施,重視了材料的投放、環境的創設、落葉觀察記錄表等,在反思中體現了對生成活動有效性的挖掘;大班的內容相對完善,注重了知識的前期準備、幼兒的自我學習、活動在區角中的拓展、幼兒創編故事的紀錄,尤其在活動環節的點評中加強了對教師指導策略的反思。其后又通過集體的展示交流,讓大家進一步領悟到主題活動中支持者的角色身份——提供豐富足夠的材料、創設有利的時間空間以順應幼兒活動的需要;在觀察中學會等待,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及時借助活動情景、幼兒行為,提出要求推動幼兒的學習。
分組教學活動新嘗試——老師們深感我們的課程由于更多的強調自主探索、情感體驗,而相對較大的幼兒班額卻無法實現面向全體這一要求。十月份中班教研組借助“主題活動檔案”制作的時機,率先嘗試了分組教學的形式以解決這一矛盾——即每周兩天在上午的集體活動時間,班級幼兒分成兩組,由兩位教師同時進班,分別組織其中的一組幼兒開展活動,而后輪換。這樣在班額無法縮減的現實情況下,采取分組教學相對減少師生比、減少無關刺激、減少課堂紀律的維持、保持時間不變,最大限度的增加幼兒個體與教師交流、交往的互動頻率,讓教師有更多的機會能關注每一個幼兒的學習過程,增加個別指導的幾率;而且教師可以及時捕捉到第一組幼兒的情況并且調整教學方案對下一組幼兒進行教學,在反思和實踐中提高教育和教學的質量,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因此在十一月我們在小班、中班也實施了每周兩天的分組教學。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也發現:當天上午換組有時會影響到主題開展的先后、連貫性,由此也進行了轉天進行換組;同時,空間場地的設置、活動內容的選擇、輪換環節的組織也有待于繼續探討。
迎市區級研討及自我展示——先后迎接了區先進教研組、市園本教研示范學校、市示范家長學校的檢查驗收,我們踏實的工作態度、扎實的工作過程、詳實的工作資料、的工作實效,受到了檢查老師們的一致肯定。準備并接待了市健康專業研究小組、市學前教育研究會四屆三次年會、區學前教育年會三屆二次年會在我園的觀摩活動,其間我園通過家教版塊展示、家教工作總體情況介紹、觀看家教專題片“家園共育新篇章”、家教論文觀點介紹、家園 活動“靚媽咪、俏寶貝”、家教工作臺帳資料展示向全市幼教同行展現了我園近年來“家教指導”的亮點與特色工作,結合“照顧小鴨”、“舞動的燭光”兩項教學活動展示,一個上午的活動內容豐富充實贏得了與會領導、老師們的贊譽。同時,園內的教師開放式創新活動中,老師們以此為展示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平臺,紛紛認真選擇課題內容與形式、通過試教與同伴交流探討修改教學策略、手段,在實施中呈現了多個生動、有效的活動個案,其中朱瑩“吹泡泡”、李敏“青菜”、王珍“圖形娃娃”分別到下屬網絡園送教,既鍛煉了自身又發揮了交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