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幼兒心理健康
當今社會高速發展,社會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身為父母,身為老師總是對孩子給予太多的期望,或是期待他能夠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愿望,或是期待他能光宗耀祖。最起碼也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雖然有這種想法沒錯,可是,身為愛他們的人應該明白,這些期望太過遙遠,對于尚在孩提時期的孩子,這顯得有些過于“高瞻遠矚”了。對于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是需要被關注的。因此我結合幾個案例來談一下。
案例一:最近幼兒園里經常會傳來響亮而清脆的哭聲,一遍又一遍響徹教師的走廊,每天早上上學的時候都會哭,老師都會關心的抱抱文博,希望能止住那讓人心疼的哭聲,以及那委屈固執的哽咽。可是這一切都無濟于事。
還多孩子都有愛哭的毛病,一些父母老師對此并不在意,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所致。孩子愛哭,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表示他的痛苦,孩子不愿說出內心想法,慣用哭來獲取所求,孩子感到壓力大,還有就是母子脆弱癥。當然也可能是孩子沒有安全感的一種心理反應,這樣的孩子往往性格內向,經不起挫折。
首先,不要怕孩子哭,要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
孩子哭泣時,父母首先不要怕,更不要因此就把他想要的東西都拿給他,以至于讓他有有一種錯誤思想——想要得到什么東西就哭。當孩子哭泣的時候安撫他們后緊接著要學著轉移他的注意力。因為孩子年紀越小他的情感就越不穩定,注意力也就越容易轉移。讓孩子情緒轉移最佳的方法就是活動轉移,讓他的情緒得到宣泄,也可以有意識的提起孩子平時感興趣的事,比如給孩子講個故事,或帶她玩平時喜歡的游戲等。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情感上愛他安撫她。哄勸孩子千萬要有耐心,不要嚴厲斥責、指責,更不能打罵孩子。否則,愛哭的毛病只會越來越厲害。
第二,要聆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目的。
當孩子在哭泣時,、在安慰他的基礎上,要他主動把委屈說出來。如果孩子哭得稀里嘩啦,讓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那這時候我們就要安靜站在一邊,等他平復后,耐心聆聽孩子講述自己哭的原因。不要催促也不要表現的很不耐煩。要了解孩子哭得目的,有的孩子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哭泣,而有的孩子是真正的受了委屈哭泣。如果是前者,態度堅決的告訴他這樣的行為是非常錯誤的。如果是后者,那絕對不能因此按照他的意思去做,如果長期如此,他會習以為常,以這種方式要求為他做一些事或想得到某些東西。
第三,告訴孩子愛哭是錯誤行為,還要注意表達方式。
對于那些動不動就哭的孩子,有必要想他解釋清楚哭泣是一種錯誤行為,教導他遇到問題應該立即想辦法去解決。孩子哭時安慰她,教育他,這不是解決孩子脆弱心理的根本措施。想讓孩子逐漸堅強,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他的心里承受能力。一些父母老師總是對孩子說:“不要哭,別哭”這樣反而提醒了她,可能他已經平靜下來了,有提醒了他。所以要注意自己教育孩子時的表達方式。
案例二: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喜歡享受成功的喜悅,牧軒這個3歲半的小姑娘也不例外,在學校里,幾個小朋友一起比賽跳皮筋,贏得時候她就高興地拍手,可是當他輸的時候就哭鬧。
現在的獨生子女從出生起就被父母的細心呵護包圍著,在一片贊揚聲中長大,他們對輸是沒有概念的,所以,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總認為他們的生活就該“萬事如意”,所以當他們遇到小小的不如意就會出現輸不起、承受能力差的情況。孩子的好奇心過重和嚴重缺乏安全感都會導致孩子輸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