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幼兒的心理承受能力
幼兒期是人生的奠基時期,幼兒良好行為的形成對其人生將產生深刻的影響,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變化日新月異,人們所面對的挑戰和壓力也非常大,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難免會遭遇挫折和失敗,那么應該怎樣去看待這些挫折和失敗,能否經得起這些挫折和失敗,就要看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了。所以對幼兒進行心理能力的培養,會讓他們獲益終身,那么,怎么培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呢?
一、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
1、有意識地給孩子吃苦的機會
在日常生活中,多給孩子吃苦的機會,然后抓住這些機會進行吃苦教育,例如: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或一次練習的時候;當孩子在玩跳圈跳到最后,精疲力盡的時候;當孩子面對病痛的時候;當嚴寒酷暑時堅持做一件事的時候……這時,作為老師應及時給予一定的鼓勵、誘導,要求孩子堅持做完正在做的事情,堅持與困難做斗爭,不退縮,不氣餒,久而久之,吃苦精神就從最后的咬牙堅持之中培養出來了。
2、從點滴做起,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來自一件一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如:冬天鼓勵孩子們早起并參加鍛煉;手工剪紙活動中不能因為拿剪刀的手酸痛而讓孩子半途放棄;鼓勵孩子勇敢面對病痛……往往這些時候,老師要下決心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和毅力,通過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鍛煉孩子,使他們能吃苦,當然,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身先士卒,起模范帶頭作用,這樣不僅僅是利用課堂上的教學來讓幼兒對吃苦有理性認識,還讓他們有了感性認識。
二、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挫折每個人都會經歷,但會因為每個人的抗挫能力不一而結果不同。有的會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而有的人會越挫越勇最終獲得成功。所以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尤為重要。
1、提高幼兒的抗挫能力
每個幼兒都是單獨的個體,他們會因為氣質特征,生活環境和社會經驗不一樣,對挫折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需要老師仔細觀察,不斷去了解幼兒,并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對策,并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通過故事、圖片、電視節目等形式,激發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設置挫折情境,培養幼兒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及心理調節能力。
(1)引導幼兒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難題,培養他們學會解決問題、克服困難。
(2)體驗一點勞累,安排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這樣可以培養孩子作為班集體成員應有的責任意識,鍛煉孩子的生存能力。
(3)適當承受一些批評,孩子錯了,讓他受一點批評,但老師要把握尺度。因為這種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
(4)經受一點失敗。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常有的事,讓幼兒懂得失敗并不可怕,要敢于面對失敗,并找出失敗的原因,爭取下次成功。
未來是屬于孩子們的,孩子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未來的生活要靠他們自己去創造,讓他們從小就具備了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長大后才能勇于面對人生的難題,在困難面前不要妥協,不屈不撓,成為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