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大班家長會上的講話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們畢業了,他們懷著依戀的心情告別了朝夕相處的老師、小伙伴和歡樂的幼兒園;抱著期待、好奇和緊張的心情準備進入小學,開始系統的學習生活,這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關鍵期,要順利適應小學的新生活,走向成才的道路,需要他們自己努力做出必要的心理調整,更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幫助。說到家庭教育,主要依賴于家長的教育意識、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家長們都有一套成熟或不成熟的教育經驗。從現在到孩子入小學前,或孩子入小學之后的一段時間,我們家長該做些什么?不該做些什么?我想提幾點想法和建議。
一:做好入學的準備。如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主要存在著以下幾種心態:首先是“望子成龍”型的,這也是大部分家長的心態。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哪位家長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第二類是“隨波逐流”型的,認為孩子樹大自然直,是龍就會上天,是蟲就要入地,有這樣心態的家長也為數不少;第三類兼于兩者之間,對孩子的學習抓一陣,放一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現象在孩子的后期教育中尤為明顯。各種心態都有它自身的利和弊。比如家長的“望子成龍”本身是一件好事,他能大大促進學校教育地發展。但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一旦過火了,就會阻礙教育的進程。那么家長選擇學校的標準是什么呢?有的是為了圖個方便,有的是看中環境,但更多的家長還是在選擇老師。可以說選擇什么樣的老師就選擇了什么樣的教育,選擇了什么樣的教育就選擇了什么樣的人生.
因此在入學前,家長們要創造條件,帶孩子看看他準備上的學校,講講小學生有趣的生活,介紹小學生的故事,使孩子有充分的身、心方面的準備,產生愿意做小學生的強烈愿望,保持入學后系統學習所必須的良好精神狀態。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興趣和習慣將影響人的一生。因此在孩子入學前,要注意培養一些基本的好的習慣。比如: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文明禮貌習慣,與人相處習慣,生活節儉習慣。學會準時到校;包書皮、削鉛筆、整理書包、收拾學習用品;注意聽老師和家長講話;生活上的自理……這些事要在孩子輕松愉快的情緒中進行。
尤其要高度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加強勞動鍛煉,促進孩子全面素質的提高。當前的升學競爭,說到底,其實是就業競爭。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原先的升學競爭,不用很長時間,將被越來越激烈的就業競爭所代替。而就業的競爭,綜合素質方面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要提高綜合素質,加強勞動鍛煉,養成良好習慣是首要因素。據研究,相比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國兒童每天做家務勞動的時間是最少的,不勞動就會嬌生慣養,不勞動就根本不可能養成愛勞動的良好習慣,也很難想象他對復雜、艱苦的腦力勞動會有多大的韌性和頑強精神,而沒有韌性、沒有頑強精神,要取得好成績、得高分,也難。所以,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其實質是相通的。這里正是非智力因素在起作用的。
三: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
1是抓好過度。首先是學習方式的過度。幼兒園是以游戲為手段向幼兒進行素質教育的,孩子們習慣了“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的學習方式,可以說是在玩中長大的。入學初期,要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小學的學習要求,學習方式上給孩子們一個很好的過渡,課堂教學中增加“玩中學”“做中學”“用中學”的分量,從而調動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家長和老師經常向孩子提出有趣的問題,有利于提高孩子們的求知欲。由此可見,在“小幼銜接”的教育中,創設“想中學”的學習氛圍,不失為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