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大班家長會上的講話
其次是學習內容的過度。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主要以游戲為主,不同學生可能來自于不同的家庭,再加上在幼兒園學到的各式各樣的執筆方法、不規范的拼音發音方法等都給小學入學教育帶來了不便。何況,根據小學課程計劃,入學后,還要進行為期4-7個星期的拼音教學,好多學生由于不愿聽老師炒冷飯的拼音教學課,致使入學后就形成不專心聽課的不良習慣。再看看小學一年級的課程設置,每周語文課七節,數學課三節半,音、體、美各兩節,英語三個半節(從下半年開始小學一年級將不開設英語課),其他的還有就是勞動、活動、興趣課了。教學內容的大容量、教學方式的快節奏、老師教學風格的多樣化、學習時間的加大,學生很難適應,稍不注意,就會養成壞習慣,不愛學習。
再次是心態的過度。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入學寄予很大希望和很高熱情。往往容易對孩子提出過急過高、不切實際的要求,由此必將造成孩子們對求學的緊張、恐懼心理。有些孩子,起初表示喜歡上小學,但是,沒有多久,便拒絕入學,產生厭學情緒,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將帶來很壞的影響。所以作為家長適當的轉變一下教育觀念,了解一點當前的教育理念是很有必要。但當前有一種不良傾向,認為學校作業壓得越多就對孩子有利,進入小學后,家長切記不要隨意給孩子加重學業負擔。如現在小學一年級學生是不允許留任何書面家庭作業的,學生在校時間也進行了嚴格控制,一星期中有三個下午是提前一節課放學的。在書寫方面,提倡只要學生能把這個生字記牢就好,絕不允許出現罰抄寫十遍,罰抄課文內容的變相體罰現象。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家長最好不要與學校背道而馳。如果孩子確實有精力,不妨可以有選擇的發展孩子的藝術特長,讓他更全面的發展。因為新課改的形勢不容逆轉,包括高考,所有的命題都要體現新課改的理念。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勢決定的。從教育發展的生態看,有人比喻,中國是個加工廠,設計和策劃在印度,董事會在美國,中國教育再不改革,我們的身翻不過來,因此,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善于思考,融會貫通,會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在是很重要的。
2是學會欣賞孩子,了解孩子。要注意教育的分寸,正確把握嚴與愛的尺度,多給孩子鼓勵,多用肯定句,少用或不用否定句,讓孩子從小學會自信。特別不能在他人面前當著孩子說自己孩子的缺點。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人們往往喜歡說客氣話。孩子帶出去玩,別人問你,你孩子學習怎么樣?我們家長總會謙虛地說:“不怎么樣,不太好.”其實,這樣是很傷孩子心的。家長也不要老是把“你真笨”“真糟糕”等詞語掛在嘴邊,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直接影響孩子學習、生活的積極性。要知道: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順便插一點,看看我國的教育方式,明顯跟西方的國家不同,他們家長去接孩子的時候問什么 ?問的是:今天你玩得快樂嗎?今天你跟誰合作了?強調的是孩子本能的發揮,個性的張揚和與人合作的精神。提倡讓孩子主動的、探究性的學習,培養的是孩子的興趣和能力,讓孩子舉一反三的學。他們讓小學生開展課題研究,讓他們自己開展調查,收集資料,寫研究報告。小學生能寫出上萬字的課題研究報告,這對我們來說是有點不可思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