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期末家長會講話稿
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有關成長的故事,并和孩子進行討論:故事里的小朋友為什么輸了?他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是怎么做的?對不對?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呢?
在孩子小的時候,做事情總會遇到一些挫折,面對這種情況您會怎么做呢?下面的幾種情景,您是否似曾相識呢?
怕麻煩型家長:“他洗個小手絹,家里就像鬧水災,還不如我自己來。”
顯能型家長:“你這樣不行,爸爸給你露兩手。”
低估型家長:“寶貝,你還小,啥也不會干,媽媽給你弄!
或許每個家長都或多或少地想為孩子的成長掃清障礙,但精心營造的“無挫折”環境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呢?
孩子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小臉盆被父母奪去,知道父母是嫌自己做得不好。怕麻煩型的家長往往會把孩子美好的第一次變成了失敗經歷的開端,撲滅了孩子嘗試的欲望,不利于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小結:家長始終是孩子成長的陪伴者,而不是代勞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給予孩子足夠的機會,讓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體驗去嘗試,去戰勝挫折。慢慢地,您就會發現挫折就像養料一樣,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不要扼殺孩子畫畫的天分
----------------
對于孩子來說,畫畫是他情緒的反應和創造力的體現。專家指出,知識可以教,但創造不能教。不要用下面這些話扼殺了孩子的天分和積極性。
★你畫的是什么呀?怎么不像呢?
孩子有畫不像的自由。因為,畫得像,并不是繪畫藝術的最終目的。繪畫的真正意義在于滿足孩子涂鴉的欲望與本能,讓他養成獨立創造的習慣,并且勇于表達自我。如果父母太執著于繪畫技巧,只求畫得像,就會忽略了孩子天然擁有的最珍貴的原創性(這正是畢加索等繪畫大師畢生追求的狀態)。
所以,不要以“像不像”去評判一幅畫,而要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如:“你能告訴我畫里面的小秘密嗎?”或者“你是怎樣就選擇了這些顏色呢?”
★我現在沒功夫聽你講你的畫。
我有“畫”要說--畫是孩子無聲的語言。當他還無法以明確的語言表達他心中想說的話時,會用繪畫代替口語說出來。當孩子給你講他的畫時,一定要全神貫注地聽。你們的對話將會拓展他的詞匯,并使他保持繪畫的興趣。
★你畫得不好,我來幫你畫。
大人認為,孩子畫的線不直,尺寸不對,所以,把著孩子的手,幫他規矩地畫完一張畫。孩子卻討厭這樣的做法:你限制了我的手和腦,不讓我獨立地做事。日久天長,孩子便失去了原創的熱情>>培養寶貝自信的n種方法
----------------
自信不是天生的。孩子的自信來源于父母的后天培養,以下方法,可以在生活中多多嘗試。
★帶孩子出游,征求他的意見,但不要問“你想去哪里”,而是問“你想去動物園還是水族館”,給他選擇的范圍,讓他自己做出選擇,會增添他對自己的信心。
★用商量的口氣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把報紙拿給媽媽,好嗎?”被人需要是提高孩子自信心的好方法。
★在家中最醒目的墻面上張貼孩子的涂鴉之作;在柜子上為孩子做個陳列架,陳列他的小制作。榮譽感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給孩子一個房間,沒有條件的,可以給他房間的一部分,讓他有一個自由玩耍、不受束縛的小天地。因為擁有自己的“領地”,會讓他充滿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