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家長會發言稿2
5,規則是教育的底線。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對孩子來說,規則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規則不是限制,它保護孩子成長的自由,讓孩子自由地發展潛力,自由地解決問題,自由地承擔責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終成長為一個在心理、精神甚至體態上有尊嚴的成人。一個建立了規則的孩子,并不僅僅是“乖”,“聽話”和“好調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規則的生活保證孩子在秩序中成長,讓孩子們判斷是非善惡,自發地建立良好秩序與和諧的氛圍。規則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也會保護孩子的成長自由。放學后,在院子跟樓上的小哥哥玩耍,看到有個姐姐拿了一板貌似奶片的中間有個眼的糖,含在嘴里可以像哨子一樣吹著玩,他們兩個都想要。better被我拒絕了,小哥哥直接從他媽媽口袋里掏出一卷錢來,還分給better一張,拉著better就要去小商店里買,被我攔住了,better把錢還給了阿姨。后來那個媽居然帶著她的孩子去買了!我帶better回家了,better很是不樂意!回家不理我,也不愿洗手,就要玩我的手機,我改了密碼,她打不開,讓我幫她,被我拒絕,于是,又要喝水,由于沒洗手,再次遭拒。氣呼呼地進了衛生間,打開水龍頭,一邊洗手,一邊小聲咬牙切齒地“詛咒”我:不給我買哨子糖,不給我玩手機,不讓我喝水,我讓水流完,我以后再也不愛你了!我只愛我爸爸!洗完手,喝了水,她滿腔怒氣就消了。后來,再讓他反思并說出他們倆做得不好的地方。
以前班上有名同學,上課玩手機,我發現后要沒收,他不干。后來家長來學校了,倒是家長滿臉歉意,說的都是對不起之類的話語,而這個孩子仍然是依舊坦然,滿臉不屑。被家長領回家反省,家長打電話跟我說是第二天想讓孩子來上學,我明確地告訴她,要來學校可以,手機必須上交,并且在班上公開檢討。家長短信告訴我:“光交手機這一項孩子都不干,要不死都不上學了”,家長也說明了她的意見:“事緩則圓”。事情鬧到這一步,結果也只能是我妥協了。
我們不能光責怪孩子不懂事!有的孩子從小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人總是遷就,覺得這么小的孩子沒關系,長大了自然就會懂了。可問題是,如果沒有人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好的行為,孩子又怎么會知道呢?等到某一天,孩子的行為讓你忍受不了,再來說,奇怪,我的孩子小時候明明很懂事,怎么長大了就變成這樣了?---問題就在這里,我們沒有教,量變導致了質變,等到我們再想教時,已經來不及了。而把這樣的結果又怪罪到了孩子身上,怪孩子怎么變成這樣了!
6,利用幼兒園開放日發現家庭教育的漏洞。現在一家就一個孩子,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若是發現孩子的問題也能及時糾正,但幼兒園就不一樣了,上課時一個老師幾十個孩子,不可能及時發現和糾正每一個孩子的問題,所以,幼兒園的開放日,也是我們發現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所存在問題的良好契機。今年元旦前,幼兒園照例開放日,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兩組表演英語短劇《拔蘿卜》。因為學校的大會,我無法請假,就由better爸爸去攝像。回家后看了視頻:短劇中的better基本不在狀態,自顧自地玩弄帽子上的繩子。 于是,我內心無比糾結,各種掙扎。一開始的想法是晚上回去得跟better好好說說,接著想得讓老公做出改變,最后意識到,問題的根源在我自己身上,只有我改變才能解決根本問題。better的主要問題在于注意力不夠集中,經過檢討我覺得問題可能出在我們身上,就是平時無意識中打斷孩子。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她卻對路邊的花草情有獨鐘,我喊她趕緊去前面排隊看動物。其實本來就是帶孩子出來玩,為什么一定要把看動物看做是有意義的,把看花草看作是沒有意義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也許在孩子眼里,花草比動物還有趣得多。再比如,老師說的在平時看書,講故事,看動畫時,要穿插提問或者看完提問,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專注力,這點, 我一直都沒有特別重視,現在看來,確實是自己忽視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