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有趣的毛細現象(大班
內容摘要:
通過對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毛細現象》的反思與改進,使我明確了科學活動的組織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兒認識水平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其發展水平的活動;操作材料的準備和活動場地的布置,要為每個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條件;教學中語言組織要科學嚴密,提問講究策略,同時注重觀察幼兒,提高應變技能等,才能做好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設計意圖:
水杯里的胖大海慢慢變大引起了孩子們的注意,紛紛好奇地圍著觀看,孩子們圍繞胖大海為什么會變大討論不休。我想如果設計一次科學探索活動,讓孩子們通過操作觀察,自己找到答案,不是更好嗎?于是我查找相關資料,發現了大班科學活動設計《有趣的毛細現象》,稍作修改,就按照現成的教案上課了。
第一次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游戲活動,使幼兒直觀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2、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
a組:小盆、大盆、水、海綿塊、小毛巾若干;
b組:木耳、胖大海、小饅頭、水、盆;
c組:彩色顏料、餐巾紙、報紙、盆、水。
另有吸了紅色顏料水的大白菜一棵,生活中有關毛細現象的短片。
活動過程:
1、看影碟“米奇妙妙屋”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2、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毛細現象。
(1)第一關:利用毛細現象、幫水搬家
師:小盆里盛滿了水,大盆是空的。小盆里的水嫌它的家太小了,想住到寬敞的大盆里,請小朋友用盤子里的東西(小毛巾、海綿塊)幫水搬家。提問:用什么方法幫水搬家的?在生活中還看到哪些東西可以吸水?
(2)第二關:利用毛細現象,讓物品變胖
師:盤子里的食品(銀耳、胖大海、小饅頭)嫌自己太瘦小,請小朋友用盆中的水使它們變得比原來胖。提問:為什么它們遇到水會變胖?生活中還有哪些食品遇水會膨脹?
(3)觀察“紅色的大白菜”,認識理解毛細現象
教師出示吸過紅顏料水的大白菜,引導幼兒觀察。提問:這棵大白菜是什么顏色的?剝開白菜,分給每一個幼兒,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提問:大白菜是怎樣變成紅顏色的呢?(幼兒無人回答,我急于講解,但多數幼兒仍然似懂非懂的樣子。)
(4)看短片:點蠟燭、擰毛巾、吸毛筆、寫鋼筆字、排筆吸水,說說哪些是毛細現象?
(5)用餐巾紙沾顏料制作花手絹,提問:這個過程中有沒有毛細現象。
(幼兒被制作五顏六色的花手絹所吸引,沒有去思考我的提問)
(6)延伸活動:觀察并思考紙花為什么會開放?
分析與反思:
第一次活動后,我認真進行了分析與反思發現存在以下問題:
1、由于我對幼兒觀察能力、動手操作水平了解不足,導致后半部分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現成的教學活動設計不完全適合于所有同年齡的班級,由于幼兒發展水平和教師教學組織能力的不同,同樣的教學設計在不同地區就會出現差異。我們應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兒認識水平和動手操作能力的基礎上,設計符合其發展水平的活動,才能讓幼兒真正有收獲。
2、預設問題沒有考慮到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如果幼兒回答出現意外,或無人回答,我就急于告訴答案,沒有促進幼兒積極主動思維和能力的提高。科學現象需要通過幼兒通過動手操作,仔細觀察才能理解,教師在活動中語言組織要嚴密精練,提問要具有層次性、遞進性和引導性,幫助幼兒明確每個環節的目標,使其有目的操作、細心觀察、主動思考、充分感受,不致于盲目的操作擺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