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教案:統計數學(通用5篇)
幼兒園中班教案:統計數學 篇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 P68-69
[教材簡析]
教材安排了三次統計活動,讓學生學習用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并初步認識簡單的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例題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動物生日聚會的情境提出問題,體現生活里需要統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接著通過分類理一理,出現象形統計圖,使學生認識它,并依據它描述分類整理的結果;然后學生自己動手,分類整理花的朵數,并引入簡單的統計表,讓學生用數據表示分類整理的結果。"想想做做"讓學生調查本小組的小朋友各愛吃哪一種水果,統計愛吃每種水果的人數,填入統計表。這樣安排,意在讓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并通過親自實踐,經歷和體會整理簡單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統計的思想和方法。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己喜愛的情境學習數據整理,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有好奇心,感知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經歷數據整理的過程,
學習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象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能從中獲得簡單統計的結果。
3、能進行有序觀察和有條理地思考,體驗與同伴的合作
[教學重點]:
1、通過實例感受統計的必要性。
2、通過實例,認識統計表和象形統計圖(1格代表1個單位)。
3、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感受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過程。
4、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題。
[教學難點]:
統計教案
標簽:一年級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設計, 統計教案,
1、學生能根據簡單的問題,使用適當的方法 (如計數、測量、實驗等)收集數據,并將數據記錄在統計圖表中。
2、組織有效的統計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傾聽、學會合作。
[教學準備]:動物圖象、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借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生日嗎?今天,老師帶你們去參加大象的生日宴會,你們愿意嗎? (顯示大象圖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媽媽告訴我,待會兒會有很多客人來為我慶祝生日?,它們來了!顯示:小動物們戴著面具唱著生日歌依次出現。)
師: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會答:我想知道它們是誰?我想知道每一種動物有幾只?)
二、實踐操作,初步體驗統計
師:是呀,大象家來了那么多客人,它們都是誰呢?分別有幾只呢?下面,請同學們幫助大象對來的客人做好登記。一個客人就拿張相應的動物頭像貼在吹塑紙上。(顯示:動物客人依次揭開面具)學生擺動物頭像。
統計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學生擺完后,師: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來了小狗、小猴、小豬。
師:他們分別有幾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豬有3只。
統計教案
標簽:一年級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小學數學教案設計, 統計教案,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來了哪些客人,分別有幾只?學生分組討論后匯報,引導學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分類統計的方法。
師: 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的方法好不好呢?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小組合作,先討論怎么分,怎樣排,然后動手理一理。
學生學習小組討論、操作,然后教師把每一組的作品貼在黑板上展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哪一組排得最整齊、最漂亮呢?(師為最漂亮的小組發一顆星。)
學生進行評價。引出課本第62頁例圖,請小朋友把每種動物的只數填在橫線下面的括號里。(學生在書上完成。)
師:看了這幅圖,你知道了什么?同學們有這么多發現,都是通過我們自己動手分一分、排一排、數一數得到的。剛才我們做的這些就是統計。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1、分小組整理各種鮮花的朵數。
師講述:客人們給大象送來了什么?(花)有沒有關于花的問題想問別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顏色?各有幾朵?)
師:課本巳經把這些花印在了附頁上,請大家把附頁里的花剪下來,分類貼在課本(課前剪好。)
分組討論:從圖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種花的朵數填在表格里。
組織全班交流,啟發學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如哪種花最多?哪種最少?你還知道些什么等)給予評價。
2、引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組為單位,說明題目的要求,讓學生自己動手剪--剪、擺一擺。
B、組織學生交流各小組統計的結果,讓學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喜歡吃哪種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種水果的人最少?你還知道什么?)
C、想一想,說一說。
師:今天我們幫大象統計了來的客人,送的鮮花,大象非常高興。同學們,你們再幫大象想一想,怎樣給客人們準備午餐呢?
讓學生說出各自的想法,給予評價。
師:回家后把今天大象過生日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一聽
幼兒園中班教案:統計數學 篇2
一、教學內容:P89~92
二、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引導學生認識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
使學生能根據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能作出簡單的預測,能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讓學生感受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三、重點、難點
使學生認識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問題,并回答簡單的問題或作出預測。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進行交流的能力。
引導學生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四、課時劃分:
4課時
五、教學進度:
第16周
讀統計圖表
教學內容:P89~90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讀簡單的統計圖表,學會從統計圖表中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
2、通過實例,使學生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表示1個單位)及統計表。
3、引導學生經歷簡單的數據統計過程,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方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會看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并能完成相應的圖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作出預測。
教學難點:
使學生對數據的描述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
教學過程:
開課。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看電視嗎?那你們都喜歡什么樣的電視節目呢?那老師調查一下都誰喜歡看卡通片呢?還有別的節目嗎?呀!老師忘了剛才調查的情況了?怎么辦哪?好!我們就來看看這張統計圖。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怎樣從統計圖和統計表中獲取信息,也就是怎樣讀懂簡單的統計圖和統計表。
板書:讀統計圖表
二、探索新知
1、讀統計圖
。1)讀縱向統計圖。
課件顯示“二(1)班同學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圖”
(小組內交流
這幅統計圖告訴你些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認識:
a、“二(1)班同學最喜歡的電視節目統計圖”是這幅統計圖的名稱。
b、橫著看:新聞、卡通片、體育、電視劇、歌舞等詞表示節目名稱。
c、豎著看:左邊從下往上依次有0、1、2、3……13,這些數代表具體的人數。
。ɑ蛎啃卸加13個格子,1個代表1個單位)
左上角“人數”一詞還告訴我們這里使用“人”做單位名稱。
d、用直條的高矮表示最喜歡某種電視節目人數的多少。它的特點是能直觀的看出數量的多少。
e、直條用不同顏色表示,相鄰節目之間的空格是為了更直觀、更鮮明地表示各個數量,同時也起了美觀作用。
舉例說明怎樣根據直條的高矮讀各個節目的最喜歡的人數。(配合課件演示)
(同學們,請大家考慮一下,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卡通片的同學們還會這么多嗎?你是怎么想的?
(2)讀橫向統計圖。
(介紹橫向統計圖。
(獲取信息。
讓學生從圖中獲取信息,再與同伴交流,看誰從圖中了解的信息最多。
(全班交流。
(討論。
如果班上要組織單項體育賽,你認為組織哪項比賽會最受歡迎?為什么?
2、讀統計表
課件顯示課本第88頁“某地1995~20xx年安裝電話情況統計表”
(1)指導觀察,獲取信息。
讓學生認真觀察,再在小組內討論:從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又想到什么?
。2)全班集體交流。
(指名口答,引導學生認識:
a.“某地1985~20xx年安裝電話情況統計表”是這張統計表的名稱,它告訴我們本表的統計內容。
b.統計表的第一行是年份,從1985年開始,每隔5年統計一次。
c.統計表的第二行是這個地區安裝電話的部數。
d.從表中看1985年安裝電話很少,只有18部,以后每5年統計一次,電話數量逐年增加。
(分別解釋其數量)
(提出問題
現在這個地區可能有多少部電話?
小組交流,指名回答。
3、認識統計圖、統計表的作用。
三、小調查
剛才我們已經認識到了統計圖表對于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有很大幫助。
下面,我們就來實際地體會一下。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我們要進行調查的一些簡單要求。(大屏幕顯示)
1、以小組為單位調查你們小組同學的睡眠時間。
2、用你喜歡的方法作記錄。
3、根據你的記錄制作統計表、統計圖。
4、組內交流你的統計圖表。并選出代表匯報。
全班匯報、交流。
四、全課總結
你今天有哪些收獲?
統計——討論
一、教學內容:P91~92
二、教學目標:
讓學生進一步學會從統計圖表中獲取信息,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使學生學會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簡單的問題,并作出簡單的預測。
發展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今天這節課我們將以討論的方式繼續深入認識統計圖表。
。ǘ┨剿餍轮
課件顯示如下統計表和討論4個小問題
身高和年齡有什么關系?
什么年齡長得最快?什么年齡長得最慢?
預測到8歲時,小軍可能有多高?
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讀懂統計表
小組內討論,交流以上(1)、(2)、(3)、(4)四個小問題。
全班交流
小軍的身高隨年齡增長而增高
通過計算,知道:1~2歲高12cm、2~3歲高8cm……1~2歲長得最快,6~7歲長得最慢
預計8歲時高5cm,有117+8=122cm
。ㄈ㈧柟叹毩
書P92“練一練”練習題
指導學生讀懂統計圖
討論以下三個問題:
哪天賣得多,哪天賣得少?
一周內大約賣了多少臺?
預測接下來的周六、周日、周一可能賣多少臺?
3、全班交流
。ㄋ模、統計實踐活動
制成統計表
制成統計圖
展示學生填寫的統計圖表
討論、交流
質疑、解惑
(五)、全課總結
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很重要的途徑,科學家的許多發明、創造是從無數次的科學實驗中獲得的,所以我們從小要學會做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
按實驗要求認真進行實驗的全過程,如定時觀察、定時記錄有關數據等。
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難不要泄氣,能虛心請教他人。
能靈活統計表示實驗中的相關數據
(六)作業
選用隨堂練習作業
幼兒園中班教案:統計數學 篇3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教學扇形統計圖,眾數與中位數。
在前幾冊教材中教學了條形圖和折線圖,學生初步了解這些統計圖的特點,能夠有選擇地使用。扇形統計圖與條形、折線圖不同,它反映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表達各部分占總數的百分之幾。因此,教學扇形統計圖,使呈現統計數據的形式更多樣了。
眾數與中位數是常用的統計量。在許多場合,平均數不能確切地反映一組數據的基本情況,經常使用眾數或中位數來顯示。因此,教學眾數與中位數能提高數據分析的能力。
全單元編排4道例題、兩個練習,把內容分成兩段。
例1和練習十五,教學扇形統計圖;
例2~例4和練習十六,教學統計量。例2講眾數,例3、例4講中位數。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看懂扇形圖,利用數據解決問題。
扇形統計圖的教學要求是看懂圖的內容,理解圖上的每個百分數的具體含義,能利用圖呈現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計算。不教學制作扇形統計圖,因為畫扇形比較麻煩,不必把教學精力耗費在畫圖上。
學生有圓的認識,有百分數的概念,能夠看懂扇形統計圖。
看圖、交流,理解圖里的信息。例1讓學生看我國陸地地形分布情況統計圖,在小組里交流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教材呈現了交流的場景,雖然學生的講述不完整,但都說出了從圖中獲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說得具體些,有人說得概括些,通過交流可以整理出以下三點:這幅統計圖用一個圓表示我國國土總面積;圓被分成大小不同的5塊,每塊表示一種地形,哪種地形的面積大(。y計圖里相應的那塊就大(。;標注的五個百分數,分別表示五種地形的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幾。
計算、填表,體會圖的特點。例題告訴學生,我國國土總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讓他們算出各類地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計算要利用圖中的各個百分數,從而體會扇形統計圖表示的是各個部分數量與總數量的關系,知道它與條形、折線統計圖的不同。
比較、估計,利用圖的特點。扇形統計圖通過各個扇形有大有小,反映各個部分數量有多有少。圖的直觀形象,容易引發比較、估計和判斷。練一練第2題,看著統計圖,學生會想到我國的人口多,人均占有的國土面積少。練習十五第1題的兩幅扇形統計圖里能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較合理。第2題把果盤看成一幅扇形統計圖,根據花生米所占的面積,能估計出其他幾種干果所占的面積。解答這些題利用了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又進一步體會了它的特點。
2.整理數據,認識眾數。
例2教學眾數的知識,包括眾數的含義,得到眾數的方法,以及眾數的實際應用。
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由于出現的次數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觀察表格,初步感受眾數。表格呈現9人做黃豆發芽試驗的數據,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哪些人的試驗做得最好。例題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出發芽幾粒的人數最多,有幾人。通過發芽17粒的人最多,感受17是這次實驗發芽粒數的眾數。
排列數據,理解眾數的意義。教材把表格里9人的發芽粒數依次排列,指出這些數據中17出現的次數最多,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在這句話里講了眾數的意義: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還含有求眾數的方法:在一組數據中尋找出現次數最多的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意義建構眾數的概念。
求平均數,區別新舊概念。眾數和平均數都是統計量,平均數是三年級教學的。教材要求學生算出這組數據的平均數,通過計算回憶平均數的知識,體會平均數與眾數的意義不同,求法不同,從本質上區分這兩個概念。
聯系實際、應用眾數。第79頁練一練第2題,如果把上周銷售男鞋的尺碼一雙一雙地記錄下來,在這組數據中25.5出現的次數最多,有48次,因此25.5是眾數,這個眾數會影響鞋店今后的進貨。
3.分析數據,認識中位數。
例3和例4教學中位數,前一道例題以形成概念為主,后一道例題教學算法。
創設情境,產生需要。例3呈現一張九名男生的跳繩成績記錄單,對7號男生的成績進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數,指出7號男生跳的比平均數少,意味他的成績不夠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繩下數從多到少排列,發現7號男生處在第三名,認為他的成績不錯。不同分析出現不同的評價,而且差異明顯。為什么跳的比平均數少,成績還是第三名?是許多學生的疑問,教學中位數就能解開這個疑。
排列數據,講解概念。一組數據的中位數,是指這組數據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處于最中間的那個數。這既是中位數的概念,也是找中位數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繩成績從大到小排列,很容易找到中間的數,理解它就是中位數。
評價7號男生的成績,用中位數合適。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績十分突出,分別是182下和170下,這兩個優異成績拉高了全組的平均成績。事實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績在平均數之上,其余7人的成績都低于平均數?梢,平均數在這里并不反映一組數據的實際狀況,用中位數表示這組男生的跳繩水平比較合適。
一組數據的個數如果是偶數,按大小順序排列,正中間有兩個數。求這組數據的中位數的方法,是例4的教學內容。
適時指點算法。例3初步教學中位數的意義和求法,例4尋找十名女生跳繩成績的中位數,學生會主動把這些女生的跳繩下數按大小順序排列。在找中位數時,發現這組數據一共10個,正中間有兩個數,于是產生疑問中位數是幾呢?教材適時指出:正中間有兩個數的,中位數是這兩個數的平均數。在教材的指點下,學生通過計算正中間的104和102的平均數,得到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103。
用中位數分析、評價數據。求得中位數103,把10號女生的成績同中位數相比,可以看到略小于中位數,表明這名女生的成績在整體中的位置是較偏后的。仍然用中位數評價其他女生,可以判斷各人的成績在整體中的大致位置。
像這樣用中位數進行數據分析,比平均數方便,有時比平均數合理。
4.選用合適的統計量,反映數據的實際狀況。
到現在為止,陸續教學了三個統計量,分別是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有些時候,三個統計量都能確切反映數據的基本情況。也有些時候,統計量會引起誤解,有誤導作用。所以,選擇合適的統計量是十分重要的。
選用統計量又是比較復雜而困難的。本單元只是初步教學選用,要求不高,難度不大。
如果一組數據的眾數出現的次數很多,這時的眾數具有代表性。第82頁練習十六第1題里,十名男生身高數據的眾數是153,眾數在這組數據里出現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數據的眾數是148,眾數在這組數據里出現5次。顯然,女生身高的眾數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組數據里有極端數據,這時的中位數具有代表性。這里所謂的極端數據,是指和其他數據相比,明顯大許多或小許多的數。極端數據影響了平均數的代表性,會把平均數拉大或者拉小。第81頁練一練2位同學家庭住房面積分別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比其他同學家庭住房面積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學家庭平均住房面積只有77平方米,低于中位數84。如果選一個統計量表示這九位同學家庭的住房情況,中位數是比較合適的。第81頁第2題里,A飛機的飛行時間特別短,是一個極端數據。這個數據使八架飛機的飛行時間的平均數明顯小于中位數,也使平均數失去了應有的代表性。如果A飛機不飛,其余七架飛機的飛行時間里沒有極端數據,平均數和中位數應該比較接近,都可以用來表示七架飛機的飛行水平。第3題里工資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分別是1800、1100、1000,平均數遠遠大于中位數和眾數,是由于總經理與副總經理的工資遠遠高于其他人。反映員工工資實際情況的統計量應該選中位數或者眾數。
幼兒園中班教案:統計數學 篇4
教學內容:113頁例2,課堂活動2
教學目的:
1、進一步認識統計圖表。
3、能根據統計圖表反映的數據提出并回答問題。
4、盡力簡單的統計過程,對數據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有所體驗。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景,
1、同學們,你知道我們班上有那些課,各有幾節嗎?
2、出示課程表,學生觀察。看右邊統計圖中是否有?
3、學生數一數,小組交流。
4、學生說方法:有一定的順序數,橫著或豎著數。數一節就劃一橫線,表示已統計。
5、填統計圖時,數一節劃一節,用一格表示一節。
6、根據統計圖,你發現了什麼?你可以提什麼問題?
7、小組交流后集體匯報
二、課堂活動
115頁2題
先讓學生看調查的是什麼事情?要調查那些項目?再讓學生分組調查,填統計圖。
第1,2問小組交流
第3問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全班匯報。
幼兒園中班教案:統計數學 篇5
新知識點:
1、了解數據的過程。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會把統計的結果在方格圖上表示,并能根據統計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要求:
1、通過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調查及一些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求知欲,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
教學重點:
1、了解數據的過程。初步了解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會把統計的結果在方格圖上表示。
2、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及初步的推理判斷能力。
3、根據統計圖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圖回答問題。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步的統計知識。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會把統計的結果在方格圖上表示出來。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2、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問題和初步的推理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初步了解數據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會把統計的結果在方格圖上表示出來。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
會把統計的結果在統計圖上表示出來,能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具準備:
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如果我們班要組織一次比賽,同學們想一想組織下面的什么活動好?
1、出示:踢毽子、跳繩、拍球、套圈
學生自由選擇。
為了使大家都滿意,我們來統計一下。
2、出示統計圖。
3、根據數據在統計圖上涂一涂。
4、觀察統計圖,并回答問題。
(1)統計圖中可以看出,調查了名學生。
。2)喜歡活動的人最多,喜歡活動的人最少。
(3)如果你們班有一名同學沒來,猜測他最有可能喜歡活動。
。4)你認為你們班最好組織什么比賽?
二、課堂作業:
調查本班參加課外小組的人數,后制成統計圖。
看統計圖回答問題。
1、從圖中看出,一共調查了名學生。
2、參加哪個組的人數最多?哪個組的人數最少?
3、唱歌組比美術組多人?
4、電腦組和手工組一共有人?
三、: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統計,統計的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用處非常廣泛。我們今天只是學習了初步的統計知識,認識了條形統計圖,它的用處在于可以直接表示出數量的多少,非常直觀。
教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