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語言活動學習教案(精選2篇)
幼兒園語言活動學習教案 篇1
(一)活動目標:
1.欣賞繞口令,感受繞口令的有趣。
2.學念繞口令,能大膽在集體面前表演。
3.念準后鼻音,能逐步加快朗誦速度,保持發音準確。
(二)活動準備:
1.資源包材料:教學CD《天上七顆星》;幼兒讀物2《天上七顆星》。
2.體現繞口令內容的圖譜。
(三)活動過程:
1.欣賞繞口令,萌發學習興趣。
(1)教師以輕快、有節奏的語調朗誦繞口令,引導幼兒欣賞。
(2)提問:這是繞口令
(一)活動目標:
1.欣賞繞口令,感受繞口令的有趣。
2.學念繞口令,能大膽在集體面前表演。
3.念準后鼻音,能逐步加快朗誦速度,保持發音準確。
(二)活動準備:
1.資源包材料:教學CD《天上七顆星》;幼兒讀物2《天上七顆星》。
2.體現繞口令內容的圖譜。
(三)活動過程:
1.欣賞繞口令,萌發學習興趣。
(1)教師以輕快、有節奏的語調朗誦繞口令,引導幼兒欣賞。
(2)提問:這是繞口令與一般的詩歌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這首繞口令有許多發音接近的字,句子中有相同的'數字,讀起來很順口等。
2.再次欣賞繞口令,理解繞口令內容。
(1)播放教學CD,幼兒再次欣賞。提問:繞口令里說了些什么?
(2)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圖譜并按序擺放,引導幼兒理解并學念。
(3)引導幼兒念準后鼻音,體會繞口令的趣味。
3.多形式練習繞口令,逐步加快朗誦速度,體會繞口令的節奏美。
(1)接句練習:師幼接句;或一名幼兒與其他幼兒接句;或幼兒分組接句。
(2)游戲練習:教師任指圖譜,幼兒說出相應句子。
(3)表演練習:幼兒自由練習,教師鼓勵幼兒加入對擬聲詞的模仿,豐富表演內容及朗誦的趣味性。
(4)幼兒自由練習,逐步完善表演,教師引導幼兒自評、互評。般的詩歌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這首繞口令有許多發音接近的字,句子中有相同的數字,讀起來很順口等。
2.再次欣賞繞口令,理解繞口令內容。
(1)播放教學CD,幼兒再次欣賞。提問:繞口令里說了些什么?
(2)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圖譜并按序擺放,引導幼兒理解并學念。
(3)引導幼兒念準后鼻音,體會繞口令的趣味。
3.多形式練習繞口令,逐步加快朗誦速度,體會繞口令的節奏美。
(1)接句練習:師幼接句;或一名幼兒與其他幼兒接句;或幼兒分組接句。
(2)游戲練習:教師任指圖譜,幼兒說出相應句子。
(3)表演練習:幼兒自由練習,教師鼓勵幼兒加入對擬聲詞的模仿,豐富表演內容及朗誦的趣味性。
(4)幼兒自由練習,逐步完善表演,教師引導幼兒自評、互評。
幼兒園語言活動學習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的語言和畫面,把握這首詩歌內在的溫馨和美的情感脈絡。
2、教幼兒學習以藝術的方式觀察周圍事物,想象事物之間的關系。
3、教幼兒按照詩歌的重復結構仿編,將個人的經驗想象用詩歌的形式表現出來。
活動準備
1大象、大樹、小鳥、小狗圖片。
2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可用來仿編詩歌的素材圖片如:電線桿、蜘蛛網、飛機、時鐘等.
過程與指導
活動一:學習詩歌
1.請幼兒欣賞圖片,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出學習內容。
2.教師有表情地朗誦一遍詩歌.(讓幼兒對詩歌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3.教師以對話的方式讓幼兒講出詩歌中的主要內容。例如:大象的什么是能干的手?當講到最后一句時,教師要故意放慢速度,帶領全體幼兒一齊說完。(通過調節語速,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起到讓每個幼兒都能跟讀的作用)
(1).教師以提問的方式,讓幼兒進一步理解詩歌中事物之間的聯系。如教師問:為什么說,大象的鼻子是能干的手?
幼兒答:因為大象的能噴水,象噴泉.
幼兒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這樣的記憶方法既快又牢固
(2).教師帶領全體幼兒朗誦兩遍詩歌.
教師要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幼兒,使幼兒初步感受到詩歌的內在情趣,能正確地朗誦。
活動二:尋找素材積累經驗
帶幼兒到公園和生活中去觀察,尋找更多的“手”,說說它們會做什么.在觀察尋找的環節中,幼兒在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中,向同伴講述著自己的發現,不時有幼兒跑到我面前向我指著講述著自己的發現.
洛宸說:“老師,你看天上有一只老鷹正在抓小鳥,我看電視上老鷹是用爪子去抓小動物的,老鷹的爪子就是它能干的手”。
周思萁說:“老師,你看這兒有兩只小螞蟻它們正在用觸角打架呢”,
浩淼說: “不對,不對,它們不是在打架,它們是在說話呢”
子涵說:“是的,上一次我看動物世界上說螞蟻發現了好吃的東西或者有敵人,它們就用碰觸角來傳遞信息,告訴同伴的”.
葉賢東又接著說:“那小螞蟻的觸角就是能干的手”
我接著說:“對呀, 那它的‘手’會干什么呢?”
幼兒異口同聲的說:“會說話”(一個幼兒的感受,需讓大家來體驗.另外他也可與其他幼兒交流, 在這樣一個輕松、自由的語言交往環境,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了發展,并且,幼兒在不經意中學會了用詩歌的語言去歸納事物間的聯系,幼兒在與大自然的接觸中還發現了許許多多他們認為很能干的“手”,這也為第三次活動做好了鋪墊,打好了基礎。)
活動三:發揮想象 創造仿編
1.教師帶領幼兒回憶并復習詩歌,然后讓全體幼兒一齊朗誦詩歌.
2.引導幼兒討論講述:“除了詩歌中說的‘手’,還有哪些東西有能干的‘手’?”
3.教師示范仿編. 教師有意識地將幼兒地發現用詩歌的語言進行仿編.
4.幼兒自由仿編. 教師注意觀察指導. (當幼兒有了一定的經驗積累后, 想象力和創編能力就如打開閘門的洪水一般奔涌而出,)
睿睿說:“釣魚桿的魚鉤是能干的手,它的手兒能釣魚”。圓圓說:“太陽的光線是能干的手,它的手兒能帶來光明”。安安說:“蜘蛛的紡織器是能干的手,它的手兒能織網”。
雅萱說:“海豚的鼻子是能干的手,它的手兒會頂球”。
凱臻說:“時鐘的指針是能干的手,它的手兒能指時間”。翔翔說:“豬籠草的葉子是能干的手,它的手兒會捉蟲子”
5. 讓每位幼兒輪流說一句詩,最后匯總成一首新的長長的“能干的手”的詩篇,然后結束整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