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好鄰居》教案(精選2篇)
幼兒園中班《好鄰居》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5以內的相鄰數,理解相鄰兩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2、愿意和同伴合作共同游戲。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5以內的大數字點卡一份,幼兒人手一份5以內的小數字點卡;
2、《幼兒畫冊》、筆。
活動過程:
1、師生互動以拍手點數引出游戲“數字寶寶找朋友”,加深幼兒對5以內數字的印象。
2、游戲“報數名”,進一步鞏固幼兒對5以內數字的印象。
教師輪流讓幼兒手持數卡背對大家,師報數,被點數字的幼兒轉身高舉數字大聲回答“x、x,我是數字x”。然后繼續背對大家。(反復進行)
3、比較相鄰兩數的關系。
師:誰來給點卡排排隊?哪張卡片應該排第一?
請一幼兒上來操作,集體說說他是怎么給卡片排隊的?你發現了什么。”(從少到多或多到少的排序)、(多1或少1的排序)讓幼兒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出示數字x,讓幼兒說出排列在它前后的數字并說出理由。
讓幼兒都能較清楚地說出x比x多1,x比x少1的排序過程,并告訴幼兒數字與數字間的相鄰關系。
5、幼兒操作練習。
幼兒在《幼兒畫冊》操作練習,用畫點子的方式表示數字的相鄰朋友,通過操作活動再一次讓幼兒對相鄰數概念的理解。
活動延伸:
讓幼兒到室外的環境中去感受相鄰關系。鞏固幼兒對相鄰的認識。
活動反思:
《我是你的好鄰居》是圍繞主題的一節數學課,要求小朋友學習5以內的相鄰數,理解相鄰兩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喜歡和同伴合作共同游戲。在本次活動中,我為幼兒創設了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把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便成了有趣的游戲活動,把數學活動與游戲活動進行了整合。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環境中主動去探索學習。
整個活動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感受到、實踐到,使他們自己體會和理解相鄰數間的關系——多1或少1。讓孩子在不同的空間感受相鄰數。真正做到了“玩中學,學中玩”,孩子興趣濃厚,掌握得也很牢固。
但是在活動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如:讓孩子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這個環節不太合適,因為這節課的重點是掌握5以內的相鄰數,理解相鄰兩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而從小到大排列順序也是活動中的一個難點,兩個內容放在一起孩子不宜掌握,而且浪費了一定的時間。覺得放在第二教時比較適合。
幼兒園中班《好鄰居》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探索、發現在自然中數列中一個數與其前后兩個相鄰數之間的關系。
2、學習用語言表述"X比X多一,X比X少1"。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4、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體驗數學活動的快樂,并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一)中1~10的數卡,教學掛圖(二)中1~10的豎長條點卡。
2、新房圖(見附圖一),實物卡,點子印章,鉛筆。
3、幼兒用書第24頁《空缺處填什么》的材料;按標記排列數卡或點卡的操作底板(見附圖二),幼兒用書第1、3頁的點卡和數卡若干;"小動物的家"的操作底板(見附圖三),記錄單(見附圖四)。
活動過程:
1、感知小動物的新鄰居。
引導幼兒觀察新房圖。這是那些小動物的家?它們分別住在幾號房?
引導幼兒認識2的相鄰數。
教師:小狗住在幾號房?它的鄰居是誰?它們各住在幾號房?2號房的前面是幾號房?2號房后面的是幾號房?
師幼討論:為什么1排在2的前面?3排在2的后面?
引導幼兒學習用語言表述:2的前面是幾?2的后面是幾?2比1怎樣?2比3又怎樣?
2、體驗相鄰三數之間的關系。
教師出示1~10的點卡引導幼兒觀察,并匹配相應的數字。
引導幼兒觀察5的點卡,體驗相鄰三數之間的關系。
教師:圖上有幾個點?5有鄰居嗎?它的鄰居是誰?
教師:和5靠的最近的是幾和幾?5比4怎樣?5比6又怎樣?
教師:數也有鄰居,數的鄰居我們稱它們是相鄰數。
組織幼兒討論:一個數有幾個相鄰的數?是兩個什么樣的數?
教師;與7相鄰的兩個數是幾和幾?
教師:你是從哪里知道它們是與7相鄰的'數?
師幼共同總結:與一個數相鄰的兩個數,后一個數比大1,前一個數比它小1。
3、了解2~9的相鄰數。
游戲"舉卡片"。
教師交代游戲規則:老師報一個數,請小朋友在自己的卡片中尋找并舉起與這個數相鄰的兩個數的數卡(多1的數與少1的數)。
4、幼兒操作活動。
完成"找朋友"。(2組)數數中間是幾?在它前后的空缺中印出比它少1和多1的實物,并說說"幾比X多1,幾比X少1"。請在空缺的地方印出相應的點數,說說它比前面的數怎樣,比后面的數又怎樣?它的朋友是幾和幾?
完成"按標記排列數卡或卡點"。(1組)根據標記把數卡或卡點在紅旗后面排好,排好后讀一讀,說說卡片是按順數還是倒數的順序排列的。
完成"小動物的家"。(1組)看看每幢房子有幾層樓,每個小動物住在第幾層的第幾間房間,在記錄單上用數字表示,最后說一說每個小動物住在樓房中的第幾層第幾間。
活動反思:
經過了小班、中班的學習,幼兒對數字的認識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幼兒有了初步的數與數之間存在某種邏輯關系的概念。在學習“10以內的相鄰數”時,我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以游戲貫穿到教學活動中。通過游戲化教學,結合生活中的鄰居關系,把相鄰數的概念滲透在其中,幫助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快樂的學習、體驗、理解。活動《找鄰居》的重難點是,讓幼兒能發現比一個數多“1”和少“1”的數,初步理解相鄰數的關系。所以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充分結合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以幫助小動物的房子編門牌號來引出課題,讓小朋友來為小動物找“鄰居”,孩子們對找鄰居非常感興趣。一下子就為小動物找到了兩個鄰居。由于幼兒還沒有形成相鄰數的概念,所以這這個部分以故事的引導方式來激發幼兒進行主動探索,讓幼兒在輕松地在故事情節中自然將問題解決,為幼兒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機會。在活動中,以小動物找到鄰居后,再請幼兒為數字寶寶也來找鄰居,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遵循了幼兒數學學習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規律。其中,以學習2的相鄰數為重點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讓幼兒理解鄰居之間的關系,每個數都有兩個鄰居,比它多1的數是大鄰居,比它小的數是小鄰居。從而為探索后面數的相鄰數作好鋪墊。在整個過程中,幼兒處于主動探索狀態,以游戲的形式幫助幼兒掌握數的“鄰居關系”。最后運用人手一套的數學操作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愿望,更有利于幼兒掌握知識,完成目標。孩子們也能自始至終認真參與活動,在難度上,也遵循有易到難的來進行挑戰。通過這次的數學活動,雖然目標基本達成,但我感覺還應更注意數學活動的科學性、嚴謹性和規范性,在第二課時時,還應特別強調突出“相鄰居”這個概念,這個看似簡單的內容,要讓幼兒充分熟練的理解和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對幼兒來說還有一定的難度,還需要在第二課時進行復習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