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大班簡單教案(精選5篇)
幼兒園大班簡單教案 篇1
一、活動題目
讓位
二、活動目標
幼兒通過活動,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體,體積越大水位升得越高這一現象。培養幼兒學習實驗記錄的方法。
三、適用對象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玻璃瓶一個(內裝半瓶水)、一次性筷子一雙、小石子一盒、天平、量杯、玻璃瓶(兩種不同規格)、鐵彈珠、水彩筆、記錄卡、有色橡筋。
五、活動過程
引入:故事《烏鴉喝水》。
一只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它飛呀飛,終于發現了一只瓶子,瓶子里有一些水,可瓶口太小,瓶子里的水又少,烏鴉怎么也喝不著,怎么辦呢?……烏鴉銜來一些小石頭,放入瓶中,瓶里的水慢慢地就上來了。現場演示:讓幼兒往一個裝有水的杯中加入石頭,看水面有什么變化?
探究活動一
探究的問題:將兩個質量相等、體積相等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變化?
幼兒討論。
(1)一樣大、一樣重的瓶子放入水盆中后,水面是一樣高低。
(2)水面一個高,一個低。
試一試,幼兒將瓶子同時放人兩個裝有相同水的量杯中,用橡筋標出水升高的位置。
說一說我的發現。
兩個瓶子沉入水中后,兩個量杯中水面高度是一樣的。
探究活動二
探究的問題:將兩個重量相等、體積不同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變化?
幼兒園大班簡單教案 篇2
內容:
瓢蟲
目標:
1、學習側鋒拖筆畫法。
2、復習中鋒、側鋒畫法。
3、表現出瓢蟲的特征和動態。
準備:
范畫、彩墨畫工具。
過程:
1、出示范畫,引起興趣:
瞧,這是誰?原來是可愛的瓢蟲。瓢蟲長得像什么樣子?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瓢蟲。
教師小結:瓢蟲有橢圓形的身體、半圓形的頭、圓圓的小小的眼睛、細細的觸角和六條腿。
2、教師示范講解:
你會畫瓢蟲嗎?你有什么想法?說說看。幼兒自由討論,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發言。
老師也有自己的想法,你們想聽嗎?我先畫出瓢蟲的身體,再畫瓢蟲的頭,然后點上眼睛,添畫上觸角和六條腿及身上的斑點。
(1)左半圓,右半圓,用側鋒兩筆畫出瓢蟲的身體,幼兒學習書空側鋒兩筆畫出瓢蟲的身體。
(2)側鋒拖筆畫出瓢蟲的頭。
(3)用筆尖沾墨點上瓢蟲的眼睛,中鋒畫出瓢蟲彎彎的觸角。
(4)用側鋒點和中鋒畫出瓢蟲的六條腿,注意瓢蟲的六條腿前后的造型要有變化,還可添畫上瓢蟲腿上的刺。
(5)沾墨用中鋒在瓢蟲的身體上畫一條豎線,用柔筆沾墨或顏料畫出瓢蟲的斑點。
(6)我們可以畫出向不同方向爬的瓢蟲,誰來告訴老師該怎么畫?
3、幼兒作畫,教師巡回指導。
4、幼兒參觀畫展,評議作品。
幼兒園大班簡單教案 篇3
目標:
1、在了解詩歌畫面內容和相關事物的基礎上,鼓勵幼兒說出與別人不同的事物。
2、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準備:
春景圖錄音機磁帶
詞卡:春雨種子麥苗
分析:
了解詩歌畫面內容和相關事物的基礎上,鼓勵幼兒說出與別人不同的事物。
進程:
一、教師以談話的形式導入課題。
討論:春天來了,你看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
二、感受詩歌的意境,學會句式:“——說,下吧下吧,我要——”
1、欣賞詩歌《春雨》了解詩歌的內容。
2、語言提示:下雨的聲音是怎樣的?詩歌里說了誰?他們都說了什么?心情是怎樣的?
三、觀察周圍生活,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仿編部分內容。
1、引導幼兒用適當的詞替換詩歌中的詞。如:柳條說:下吧下吧,我要發芽。
2、通過反復出現的詞:說我要……讓幼兒能夠熟悉仿編部分內容。
四、引導幼兒把幾個段落串起來,形成一首較長的春雨的詩。
教師小結幼兒編出的詩歌段落后,串成一首完整的詩。
五、表演詩歌。
鼓勵幼兒在朗誦自編詩歌時,加上適當的表情和動作,把仿編的詩歌大膽的表演,展示給大家聽。
附詩歌:《春雨》
嘀嗒,嘀嗒,下雨啦!下雨啦!
種子說:“下吧,下吧,我要發芽。”
梨樹說:“下吧,下吧,我要開花。”
麥苗說:“下吧,下吧,我要長大。”
小朋友說:“下吧,下吧,我要長大。”
嘀嗒,嘀嗒,下雨啦!下雨啦!
幼兒園大班簡單教案 篇4
一、 活動目標:
1、幼兒初步了解茶葉的制作過程,知道茶葉是從哪里來的。
2、幼兒觀察茶葉泡水后有何變化,了解喝茶的好處。
3、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學會保持愉快的心情,培養幼兒熱愛生活,快樂生活的良好情感。
二、活動準備:
1、各種甜飲料、干茶葉。
2、錄相帶、磁帶各一。
三、活動過程:
1、品嘗飲料
請幼兒談談各種飲料的顏色、味道,以及是用什么做成的。
2、幼兒討論:喝茶有什么好處。
3、幼兒觀察比較各種茶葉的顏色形狀有什么不同。
4、幼兒討論茶葉是從哪里來的。
5、錄像
討論:你從錄像里看到什么、·知道什么。
6、茶葉泡水后會有哪些變化呢?
7、律動: 采茶舞
四 、活動延伸
關于茶葉的由來,還有許多有趣的故事,請幼兒回家后讓爸爸、媽媽幫助查找資料,下次活動時請小朋友們互相講講關于茶葉的故事。
活動反思:
一般的有關這方面的活動,老是不可避免的去講解去觀察和了解,而本活動卻一改此舉,放開了讓孩子去動手去操作,讓他們在自身體驗中去感受去獲取。但是在孩子們的親自配置中,因為缺少這方面的經驗,會出現配置的口味不是所想象的。還有就是延伸中的親自去參觀環節要是放在課前就十分理想了。
幼兒園大班簡單教案 篇5
科學活動:
蛋寶寶
設計意圖:
蛋是幼兒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它是來源于生活的好教材。本次活動旨在通過與蛋寶寶做——發現蛋的特點——找出雞蛋和鵪鶉蛋的異同點——嘗蛋的活動,激發幼兒對蛋的興趣,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蛋的興趣。
2、知道雞蛋和鵪鶉蛋的特征以及它們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教案準備:
雞蛋、鵪鶉蛋若干,母雞和鵪鶉圖片各一幅,小花若干
活動進程:
一、尋找蛋寶寶并與蛋寶寶做。
二、知道雞蛋和鵪鶉蛋的外形特征。
提問:剛才是怎樣與蛋寶寶做?
蛋寶寶為什么可以滾動?搓蛋寶寶時有什么感覺?它們的媽媽是誰?
三、:給蛋寶寶送紅花
提問:你喜歡哪一種蛋寶寶?為什么?
四、找出雞蛋與鵪鶉蛋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提問:雞蛋與鵪鶉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結:雞蛋與鵪鶉蛋的相同之處:都有蛋黃和蛋白、蛋殼,都是橢圓形,都有營養,都可以進行孵化。
雞蛋與鵪鶉蛋的不同之處:大小不同,蛋殼上的花紋不同,媽媽不同,孵化出來的寶寶不同。
五、自己剝蛋殼并品嘗蛋寶寶。
延伸活動:
區分熟蛋和生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