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語言《螢火蟲找朋友》教學反思
今天是我參加全實踐以來第一次上集體教學課,語言領域課程《螢火蟲找朋友》在自己進行改寫選好的教案之前,在班內觀摩過指導老師的幾節語言示范課。其中一節示范課名字叫《慢吞吞的壓路機》,主要講述了慢吞吞的壓路機通過自己的能力幫助小汽車和大貨車把馬路壓平,小汽車和大貨車的態度從剛開始的對壓路機的不耐煩到后來充滿感激。在觀摩過程中,我仔細注意了指導老師的上課時的體位,課堂上的語言和神態。指導老師會知道用怎樣的提示示意幼兒課堂上保持安靜,例如在幼兒前走來走去,等等。今天早晨我開始初次嘗試上集體教學課。在《螢火蟲找朋友》的教案里,彩色字體部分是指導老師在看過我的教案之后的修改部分。在原來的教案中我寫上了師幼的具體對話,隨后由老師刪除,因為幼兒現場的回答無法預測。此外,指導老師對我的教學目標也進行了修改,與我原來的目標相比,意思都是接近的,但是老師寫的更為簡單,班里的孩子更容易達到目標要求。實際上課的時候和單憑在教案上討論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是面對???班的孩子,其次,幼兒的課堂反應不能單憑教案能夠記錄清楚,例如,在最后的情感體驗中,對于“要相互幫助”這個意義,我的教學過程中幼兒并為達到我的要求,對于我提出的問題“小朋友愿不愿意做螢火蟲的好朋友”,幼兒肯定的回答與我期望的答案背道而馳。在我努力將他們的理解方向拉回我希望的教學效果時,忽略了這個現象的原因。在隨后與指導老師的交流中,我們著重討論了這一點。老師提醒我這個目標實際上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而不是我之前定下的以訓練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目標,因為我更需要在第三個理解故事的環節再下一些功夫,最好能做到讓幼兒自己通過故事理解其中的意義,而不是老師硬生生的告訴他們。另外,經過這次的體驗,我明白了一件事:幼兒能夠復述出故事中各個人物的對話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理解了故事內容,今天的主題理解差錯在我看來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不管如何在前期需要不斷的重復故事(至少三次),這是我在之前都沒有接觸過的體驗。最后一點,也是我這個新生缺少經典體現出來的地方,就是上課的時候,我過于將心思和注意力放在我準備的教學順序上,而忽略了在位置上聽課的幼兒。因為班中孩子比較多,加上我講故事的聲音輕,導致坐在邊上的幼兒沒有完整地聽到故事,而且我也沒有聽到他們的問題,更不用說注意他們是否將注意力集中在老師這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