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班級常規的幾點心得
一個班的常規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成長和教師組織一日活動的質量。如果常規沒有建立好,幼兒無法形成良好的習慣,教師也因在組織各環節活動中要分散精力去維持秩序而影響活動的質量。
《綱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習自我管理。可見,良好的常規對于班級保教秩序和幼兒的發展,都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 那么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又該如何引導幼兒自覺地遵守常規呢?
小經驗供大家參考:
1. 帶班的兩個老師相互協商班級的常規,在實施過程中手法一致。
如班級建立“餐后展示臺”
如班級中幼兒排位置的音樂
如收起來后彈琴的次數
2. 在進行下一個活動前提出明確的要求
如做操前的指令:小便后輕輕地到后面去排隊。
如就餐前的指令:小椅子搬到自己的座位后洗手,洗完后輕輕地坐下吃飯。
3. 收起來——準備上課
教師拍手2次提醒——給孩子適當整理積木的時間——待大部分孩子整理完——教師彈琴兩遍,第一遍每個孩子找到位置,第二遍安靜下來等待老師上課。
4. 孩子 和老師的暗號
平時我經常跟孩子提起:當你做錯事情的時候,老師不但可以用嘴巴提醒你批評你,還可以用眼睛提醒你、批評你。每當上課的時候孩子出現狀況時我喜歡用眼神提醒他,這樣可以避免打斷其他孩子的上課思路。
5. 善待每個孩子,特別是調皮的孩子
每個班級總有乖巧的孩子和調皮的孩子,我們所說班級的常規不好,一大部分是調皮的孩子在搗鬼,為此教師應多去關注那些調皮的孩子,了解他們行為產生的原因,一邊正面糾正他們的陋習,一邊尋找他們的閃光點,一旦發現他們有進步的地方或優點及時放大表揚,這樣的結果是,孩子樂意接受教師的建議,偶爾的批評指正也會比較有效。如沃博宇
6. 教師安排的一日活動對幼兒來說是有意義的,減少不必要的等待和無意義的語言和行為。
一日活動中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要完成的教學目標,除了這些必須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外,我所說的有意義活動便是一日活動中的過度環節。眾所周知,課間活動,餐后活動,離園活動等環節都是比較難組織的活動,因為這時的孩子相對而言處于比較興奮地狀態,在這些時間段我們會充入主體體驗性游戲。這些主體體驗性游戲來源于外出學習的,如游戲“吃忙糖” “喜洋洋和灰太狼”,也有一些生活中意外發現的,如“套盒”“聽聽聲音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