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媽 媽》課后反思
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 媽》是上一周的主題,故事內容很豐富,孩子們對這個故事也比較熟悉,但是當我再一次上這一活動時,孩子還是和原來一樣完全被故事吸引住了,似乎將幼兒帶入到童話世界。因此,正當孩子們非常期待的時候,我一步一步地啟發(fā)和鼓勵幼兒重復角色中的對話,在小蝌蚪找過鴨媽 媽,又找魚媽 媽時,練習故事中的句子。活動中最有趣的是當老師問:“小蝌蚪怎么問魚媽 媽,而魚媽 媽又是怎么說的呢?”小予小朋友說小蝌蚪沒記性,鴨媽 媽都告訴他,他的媽 媽有一對鼓眼睛,大嘴巴,他為什么還找魚媽 媽做自己的媽 媽呢?她認為魚嘴巴不是大嘴巴。有的還說“小蝌蚪的媽 媽生下寶寶就走了,小蝌蚪沒見過他媽 媽”;還有的說“小蝌蚪沒有耳朵當然就沒聽見啦!”;“不對” “小蝌蚪有耳朵,不然怎么聽見鴨媽 媽的話”;“對,小雞的耳朵就在眼睛旁邊,你看不見吧,被雞毛擋住了?”……孩子們紛紛開始議論起來,,已遠遠地離開了活動主題,我還幾次想把幼兒的思路引回到活動主題中,都被幼兒的再提問、再回答打斷。沒記性的小蝌蚪在小朋友激烈的議論中倉促地找到了媽 媽……可見,本次活動遠遠超出了我所預設的范圍,課后經過反思,我認為這對孩子已經聽過這個故事比較有練習,在備課當中,應該把這一活動作為第二課時,把重點放在小蝌蚪找媽 媽這個途中所發(fā)生的事情,可以讓孩子們發(fā)揮想象力,自由暢想。雖然在這個活動中精心地做了材料準備和知識準備,但是在活動中出現(xiàn)插曲時是我預想不到的,其實我應該適時地轉變角色,在活動中支持幼兒、幫助幼兒,需要更加注重幼兒的探究性學習。并且還缺乏靈活機動,在組織活動中過多注重了自身教育行為和教育目標的完成。孩子的自由發(fā)展也經常在活動中體現(xiàn),我想作為教師,更該為幼兒創(chuàng)設交流、想象、表述和展示的機會,讓幼兒在發(fā)現(xiàn)、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尋找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