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活動《兔子和狼》課后反思
修改理由:原教材的活動有個前提,就是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礎上開展的。根據我班幼兒沒有聽過這首原唱歌曲的實際情況,我作了修改,將活動重點從定位在填充歌詞改成學習用不同的聲音邊唱邊表演歌曲,因此活動過程全部修改,將原本的故事導入改成手偶表演導入,以唱歌為重點,用圖譜的形式加深幼兒對歌曲內容的理解。反思:
一、教具準備有利有弊
1、手偶準備——手偶表演很有趣,設置的情景也是貫穿整個活動,而且首尾呼應,很恰當。但是活動下來才感到這種手段不適合大班幼兒。大班幼兒年齡大,社會經驗豐富,對虛幻和現實的東西已有一定的區分能力,所以,當大家看到手偶表演時,就有幼兒說這是老師在黑板后面戴著個手套呢,當時就有些掃興的感覺,就像魔術師被看出了破綻,有種失敗感啊。
2、掛飾準備——活動中我為每位幼兒準備了一個雙面掛飾,一面是兔子一面是狼。結合活動過程的需要,引導幼兒變換著自己的角色,能更投入地進行不同的聲音的學唱,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老師配合不夠默契
活動需要搭班曹老師配上琴聲,但由于時間倉促,未能事先練習練習,所以在節奏上兩人一直不能配合好,課前把精力都放在教具和教案設計的準備上,卻疏忽了兩人的琴聲配合,這也是準備不充分的表現,在以后的類似活動中,為確保活動能順利開展,而且要使每個教學手段都能有效展示,我們課前應關注每個環節的準備工作,包括幼兒的、教具的、還有老師自身的,任何一方都不可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