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樂欣賞活動《春游》案例反思
4月份,我班開展了“春天,我愛你”主題系列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一起去公園找春天,用靈巧的小手表現春天,今天我們就要用音樂的形式去感受春天的美麗。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音樂欣賞活動的興趣,嘗試分段體驗音樂所表達的不同情緒。
2.幼兒能夠大膽地用動作表現對音樂的感受,體驗音樂游戲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嘗試理解曲子不同樂段所表達的不同情感,用動作大膽表現音樂。
課后反思:
雖然也組織過這樣的音樂欣賞活動,但孩子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還都不是很好,只有一兩個幼兒能準確表達出對音樂的感受。像今天這樣的分段欣賞,孩子們更是第一次嘗試。
對于內容的選擇,雖然我有考慮到了本班孩子的實際水平,在《春之歌》和《春》之中,選擇了后者,因為這首曲子的三段體旋律變化比較大,孩子比較容易分清。但還是因為活動中對教案的臨時調整,使得大多數孩子沒能掌握。
活動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完整的欣賞音樂,說一說對音樂的感受。(我們班音樂感受力最好的)一下子就聽出了音樂的開始部分、中間部分和結束部分給人不同的感覺,并用“活潑”“速度慢”“優美”等表達出了自己對于音樂的理解,讓聽課的老師都感到很驚訝。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以為曲子對孩子們可能很容易理解,所以把教案中原本設計的“分段欣賞感受”改為了“整體欣賞,分組表現。”這樣一改,導致了后面很多的問題:
首先,我在調整教案的時候沒有關注到班里的大多數幼兒,而是用最好的標準()代替了全體的感受,導致整個活動,好像只有我和菲菲一個人在互動,所以最后目標的實現也只是那兩三個能力強的幼兒。
因為取消了分段欣賞,使孩子們在沒有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就進行分組表演,一是秩序比較亂,二是表現方式匱乏。大多數孩子都是在那亂跑亂跳,這也直接影響了老師的情緒。最后的情景表演,孩子們也是在模仿老師的動作,根本沒有真正實現對樂段的理解和感受。
音樂活動本來就是領域活動中的薄弱環節,欣賞活動就更是弱中之弱。要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而是要通過扎扎實實的組織活動,在活動中關注每一名幼兒,從而提高孩子對音樂的感受力和表現力,是全體幼兒都能得到發展!